赵匡胤死后,他的后裔受怎么样了?

大风东方起

<h5>古代大部分宗室成员得生存状态和囚徒无异。</h5><div><b>赵匡胤是否是“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一直是存有争议的。宋太祖赵光义执政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非正常死亡。作为后代,和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宗室成员一样,享有荣华富贵,但是权力、活动范围和人身自由等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从这个意义说,很像“囚犯”,“优待”谈不上,只能说延续了古代的皇室生活方式。不过,“靖康之难”后宋朝的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的血脉上</b>。<br></div><div><b>赵匡胤后代简介:说不尽的赵德昭和赵德芳</b><br>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和四子赵德芳。<b>其中赵德秀和赵德林早亡。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是非正常死亡</b>,但是他们的后代于“靖康之难”南渡后分别成为了皇帝。而南宋除首任皇帝宋高宗赵构为赵光义后代外,历任皇帝则均为赵匡胤的后代,其中属赵匡胤四子赵德芳后代的有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属赵匡胤次子赵德昭后代的有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㬎、宋端宗赵昰、宋少帝赵昺。<br><b>次子赵德昭,颇有韬略也很有抱负,不过也因此遭祸</b>。976年,赵光义即位,那年他25岁。尽管他的叔叔太宗封德昭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对其存有戒心。赵光义高梁河兵败之后,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太宗以怀疑、忌恨的口吻说:“你当皇帝时,再赏还不迟。”德昭闻到之后惶恐不已,问左右武士:“身上有刀吗?”武士们都说没有。德昭回到府后,只好用水果刀自刎。</div> <h5>赵德昭画像。</h5><div>四子赵德芳,仍然是非正常死亡。976年,赵光义即位,那年他17岁。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德芳病死,英年早逝,年23。真实死因,史学界一直存有疑问和怀疑。<br>在两个侄子离世后,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也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北宋的皇位一直都是赵光义一脉的。<br><b>古代宗室成员的常态生存方式:享受荣华富贵的“囚徒”</b><br>中国古代,为了维护皇权,宗室成员有着标准化和常态化的生存生活方式。对此,或许陈寿对曹魏皇室成员生存状态的评价是最恰当的,他在《三国志》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是这样评价的:<br><h3><u>评曰: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u></h3></div> <h5>所谓的“八贤王”只存在于民间传说中。</h5><div>其中的“同于囹圄”,是非常准确的。<b>我们透视几千年的古代历史,历朝历代只要有着正常的政治常识(西晋是个例外,所以它短命),都要对宗室成员严格的管制,这就是宗室成员的真实状态。北宋也不例外。</b><br>北宋对宗室成员具体是怎么管理的呢?首先,聚族而居,全部集中起来在指定的范围内居住。北宋中叶以前,宗室要全部居住在东京开封府。为此,专门为他们建了宅邸,有南宅和北宅,五服以内的宗室后代全都在这里面居住。其次,各个宅都是由宦官监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专门的管理机构。皇子和皇孙们成年都居住在宫中。分府以后,就分别居住在这两个宅里。仁宗、英宗和徽宗等,又新建了新的宅邸。<br>到了神宗时,开始允许出五服的远支宗室迁到南京应天(即河南商丘)和西京洛阳居住。不过,在这两地都建立了管理机构。<br></div><div>作为宗室成员,如果安于享受生活,搞些艺术活动,陶冶情操、打发时间,可以说生活是非常舒服的。可是如果不是这样,<b>在政治有很强的抱负和愿望,那大概率要比较难受甚至是倒霉了。比如赵匡胤颇有韬略的次子赵德昭就是个例子</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