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

老好人

<h3>这是一部电视剧,内容是讲河北省塞罕垻机械林场艰苦创业的事迹。从1962年始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传承不息,将一个黄沙漫天草木不生的高原沙漠,变成了绿水青山。刚来时369人平均24岁,盖窝棚、挖地窨,渴饮沟水,饿啃黑莜面,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终于造林110万亩,截断了沙漠对首都的侵袭,涵养了京津冀的水源。被联合国授于“地球卫士”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并号召全党学习塞罕埧精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br>整部剧写的是一帮年轻人的故事,我用两天看完了36集。故事情景怎么跟我在五校时几乎是一个样,顶风冒雪,埋头苦干,睡大通铺,吃食堂,过集体生活。<br>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第二天骑车去胡屯农场,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点那时的痕迹。</h3> <h3>没出城第一个路过四家子村,原来隶属于铁锋公社,现在合并到扎龙镇,是个破破烂烂、又脏又乱的菜农聚居区,借棚户区改造的光,都拆迁了。</h3> <h3>拆迁户都搬进了这现代化的高楼大厦。</h3> <h3>棚户拆迁,能剩出好大一片市区,不知市政府要做什么用?最好能建一个高规格的公园,同龙沙公园一起,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最好建个江南园林风格的,芦苇水塘现成的,堆起一座假山,修上楼、停、堂、阁、榭。去去北方的土气。</h3> <h3>走过去的老道,没修柏油路前是土路,开春或雨天,车辙压得很深,大卡车大幅度的摇晃,人在上面拥来搡去,铁栏硌得胁骨痛,大雨天误住车,人还得冒雨下来推车。</h3> <h3>那时路两边也少有树,不少的沙丘光秃秃,风刮起漫天杨沙,汽车路过,车尾形成土龙,站在车后边的人,下车时滿头满脸滿身,土人一般。</h3> <h3>柏油路是后修的,我早已离开。</h3> <h3>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汗‘</h3> <h3>老胡屯,虽然没有了当年的土房,比较别的村屯,乃显落后。</h3> <h3>每次来都要看看“南长垅”。</h3> <h3>这就是我的那个战天斗地走“五七”道路的五校,在这里我整整呆了十年,二十岁来的,三十岁走的。现在只剩了这两栋空房,啥用也没有。看人家塞罕垻的年轻人,同是战天斗地,人家为国家为人类做出了世界都为之惊叹的业绩,到老了他们回到埧上,看着自已和儿孙辈创造出的人类奇迹,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塞罕的岁月,真的是他们最美的青春;再看看我,十年辛苦,起早贪黑,苦活累活,年复一年,最后背着个处份离开,这里是埋葬我青春的地方。我几乎要淌下悲 怆的眼泪。</h3> <h3>我明明知道,那个大通铺早就没了,不可能有_点点痕迹,我还是想找找,不过大门上锁了,只好从窗户往回看。那时这铺炕最多睡十一个人,从炕头到炕稍的顺序是:赵广兴(工友),老吴头,刘风兴,周国忠,刘进宽,平瑞新,张彦祥,李明哲,张奇,张世伟,邢运章,曹斌有时住。每天九、十点钟睡,睡前打乒兵,打扑克,党团活动等,老邢天天最晚睡,他天天看一本书《反杜林论》,我怀疑他看得懂,因为我费劲儿反复看了三遍,用了一年的时间才看懂。后来发现,他看了半年多了,始终看那一页,我立刻明白他是在装,为的是在领导和群面前装作克苦学习马列。</h3> <h3>这是一九七二年四月,送周国忠、曹莲英去师范学校上学时的照片,五校第一次集体照。能确定的有五人辞世了。不该死的是二棑右一的李艳芳二十多岁喝药自杀,还有二棑左二的王春秀,她大概五十左右尿毒症去世。<br>人家塞罕埧先期的年轻人,一对一对的都搞成了对象,只要工作努力,有水平,就有人追。而我们五校,年轻人也不少,还有高年级的大学生,跟我们仅着四、五岁,我们这儿仅成了两对:张琦、周莲荣,张彦祥、曹莲英。<br>到现在我还纳闷一件事,我工作年年当先进,水平也还可火,个头不低,模样也不难看,可就是没人追,天生没有女人缘,只好让姐姐安排了。</h3> <h3>胡屯的冬天永久远这么辽阔。</h3> <h3>水天一色。</h3> <h3>江南这样的桥很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