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伴书中寻乐(二)

笨人王兴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作品的内容,对联是首选之一。中国人对对联有一种特别的喜好。凡各种庆典活动,往往少不了一副内容贴切的对联。尤其盛大节日更是有挂贴对联的习俗。书斋、门面、庙宇、以及办公场所,也大都有寓意深刻的楹联。可以说,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征。</p><p class="ql-block">马上要过春节了,家家户户又要挂贴对联了。近来练笔,以对联为内容。现编辑成篇。</p> <p class="ql-block">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是根据汉字的字义字形词性与声韵等特点构成的。其特点是要求语言、声调、内容、形式(字数)都对称。加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魅力奇妙。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形成之前,而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明清时代。据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之后,曾下令全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贴春联。</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五代时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吉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p> <p class="ql-block">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有一首很出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里面说的新桃和旧符,就是那时候的对联。从对联的产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对联有自己的特征。它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对联在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联的内容相互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下联,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p> <p class="ql-block">对联的基本要求如下: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组相同、词性相同、词意相别、平仄相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须为仄声,下联尾字须为平声。当然,也有例外,称为变格。</p> <p class="ql-block">对联可长可短。超短联有一言联、二言联、三言联、四言联……。常用联,四言、五言、七言联最多,使用最广。长联有几十字、上百字、数百字的联。到目前为止,最长的对联,是四川省武胜县1991年为纪念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陆松涛诞辰一百周年而修建的松涛楼,李良辉为松涛楼写的对联,上下联共3800字。</p> <p class="ql-block">对联的书写形式,一般是写两行。长联可写成龙门对。特长联,另当别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