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021

Echo

<p class="ql-block">岁首,思考人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不是发神经,不是穷极无聊,而是人生路上遇到别人命中的暴风雨:发小,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同学,不到十年前先生突发脑溢血去世;本月六号,唯一的女儿胃癌在美国去世,得年36岁……</p><p class="ql-block">忽然间,抬眼望去满目荒芜,人生途中,脚步迈向何方?以后的分分钟心里还有什么挂念?还有哪里可以安放?谁在这时不会问为什么呢?但是问谁?谁能回答?</p><p class="ql-block">国家多年来的政策,铸造了这种空虚,虽说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但遇到的几率极大。</p> <p class="ql-block">月初,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按理如果在哪儿看见这个名字的书我肯定不会拿起来,现在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渠道或者谁推荐了这书,但是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看下去:作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是他的生活态度:67岁开始学习飞机驾驶,并在几个月后拿到了驾照,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p><p class="ql-block">介绍中说:“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里被编号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该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10本书之一。</p><p class="ql-block">读的时候,已经得知发小的女儿病重到临终关怀阶段。</p> <p class="ql-block">读完以后。我在评论里写道:</p><p class="ql-block">“整本书读完了,我期待的醍醐灌顶的感觉没有到来。</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犹太人,他能够活过二战,活过奥斯维辛,活过其他三个集中营,并且信念不变,这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的寻找生命的意义,并不能说服我。”</p> <p class="ql-block">顺便的,在看理想订购了吴易叡(音ruì,通睿)老师的课程《生死之间:10堂课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处》。看中它与标题关系不大,而是老师介绍中的那个“医学伦理及人文学”。</p><p class="ql-block">去年几乎同时,读了《永远的海拉》,意识到医学伦理问题,曾想去了解国内的相关立法;现在看到医学与人文社会的关系,再次勾起我的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是的,疾病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经常性的是歧视的起点或说理由,就像肤色、性别一样。比如我们说谁神经病是骂人;疯子是毫不掩饰的歧视;对艾滋病人的唯恐避之不及;去年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后回家遭到乡邻的拒绝……这些不是疾病的问题,而是人文社会问题。我曾经碰到做母亲的极力破坏儿子的恋爱,因为那个女孩儿有心脏病,据说有遗传因素。</p><p class="ql-block">一个文明的世界,在努力让每个人都能生活得越来越好的前提下,摒除这些歧视,才能逼近健康。因为健康不是有没有病这一个尺子来衡量的。况且,什么是病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是这个月看的一部电影《触不可及》,法国片,那位高位截瘫的富翁,最终选择刚刚出狱的黑人青年做他的陪护,就因为这个跟他完全不在一个世界里的年轻人,不把他当残废,而是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当然课程中也讨论了过度医疗,职业病,临终关怀等问题,前些年读的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的书里都有讨论,没有太触动我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医学的定义上,不仅仅是看病开药做手术,还有伦理、法律、人文等诸多问题牵扯在内。</p> <p class="ql-block">既然说到了电影,其实另外一部今年呼声很高的《无依之地》跟我的发小的状况真的有些类似:眼前一片荒芜;余下的生活对她一点也不温柔。</p> <p class="ql-block">女主已经迈向了荒芜,她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为生存努力着。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她是否考虑为什么要活着。</p><p class="ql-block">当你拥有一般人认为正常的东西时,也就过着一般人认为正常的生活。只有失去了,意义或说目的,才会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浮现出来。</p><p class="ql-block">电影没有为我解决任何问题,但是这是一部好片子,我喜欢。</p> <p class="ql-block">顺着电影说下来,这部也是在讲人生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那个22:不觉得有意义,就怎么也不肯投胎到地球上来,换了我也会这样。</p><p class="ql-block">我喜欢那些毕加索风格的人物,为到世上来的所谓灵魂做导师和管理的things。一点不违和。</p><p class="ql-block">我喜欢那故事:渴望到大海去的小鱼,被告知已经在海里了,它奇怪地说:可这只是水啊!</p><p class="ql-block">但是,意义在日常的细节中——大概是这动画片要告诉我们的——还是让我觉得没意义,虽说22就此愿意投胎了,倒让我想:追寻意义,有意义吗?22只不过发现可以好玩儿。</p> <p class="ql-block">回到发小给我带来的思考。为什么会思考?是希望她抬眼望去看到的不是荒芜;为什么觉得这场风暴会让人痛不欲生,是因为失去。</p><p class="ql-block">无与从有到无,虽然结果状态一样,但实际上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一无所有的,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得到,这些得到填满了一生,但大多数我们几乎都是无感的:父母的爱,每天的穿衣吃饭,健康与成长、学校老师朋友工作、爱人孩子家庭……这些得到时,好像很少会感激。</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在看或说关注什么呢?还没有得到的,比如钱不够多,比如别人有我没有的、比如权利……还有就是失去的。</p><p class="ql-block">其实,生命的终点处,跟来时完全一样,一无所有。</p><p class="ql-block">这样看,追寻意义应该是件很没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看看自己所有的,找到最珍惜的,那就是生命的绿洲。</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书</b></h1><p class="ql-block">跟晓旻聊起冥想,她介绍了我心理学家阿德勒,读了《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和《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但是我觉得了解一个大学问家,还是看原著比较好,所以看了《阿德勒心理学经典》,还没看完。之后准备看他的《自卑与超越》,这居然也是讲人生意义的著作,让我多少有点戒心。</p><p class="ql-block">阿德勒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不过我觉得奇怪,除了群体心理学不就是个体心理学吗?还有别的?</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是《乌合之众》,当知道那是心理学著作以后,差点惊掉下巴。那真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书。</p><p class="ql-block">但是至少到目前,我还没觉得阿德勒是要一读再读的。</p> <p class="ql-block">阿德勒所有的书的开头都在说:“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那是当然,人类是群居动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讨厌的勇气》中,我最不能同意的是“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他是说你对人有帮助是行为标准,即使不能不能帮助别人了,你的存在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可问题是这个意义对谁而言?对于中国大陆那些数以百万计的失独老人,谁去接纳?</p><p class="ql-block">我想,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近两代人,一定会让阿德勒的研究结论有所改变。可能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会有所改变,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孩子,都是一个人从孩童时代起受到的影响如何塑造了其性格等等。</p> <p class="ql-block">还读了一本书:《光明共和国》。想到这幅画:</p> 光明共和国是一群在这个笼子外面的孩子建立的,不过他们最后死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电影</b></h1><p class="ql-block">这个月看了不少电影,多一半是好电影。除了前面提到的三部,还有:</p><p class="ql-block">《极寒之城》</p><p class="ql-block">《绝不让步》</p><p class="ql-block"><br></p> 《正当防卫》<div>《漫长的婚约》一战的电影</div> <p class="ql-block">谁说每个年轻人都想当兵上战场?不,他们不愿意打仗,他们不过就是个农夫,一个学徒,一个跑堂,他们想活下来,他们被战争的残酷吓坏了:刚刚还在跟你说话,话音未落人已经死了。为什么要经历这一切?这是不应该的。</p><p class="ql-block">这才是人性,而我们被教育的都是不能贪生怕死。</p> 《灵魂暴风雪》这也是一战期间的电影 <p class="ql-block">东欧的小国家真的倒霉,在俄罗斯后来是苏联和欧洲的压榨下勉强生存。</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不到17岁的男孩儿的成长,从父子兵到最后只剩下了他自己。百年前的战争太残酷了。</p> 《控方证人》这可是1957年的电影: <p class="ql-block">一看就知道是英国片,查尔斯·劳顿演得太好了,他居然不是主角,这是一部说不出谁是主角的电影。</p> <p class="ql-block">《看不见的客人》</p><p class="ql-block">《破绽》</p><p class="ql-block">《警察》</p><p class="ql-block">《世界新闻》名字好像很现代,但是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居然有到处走给人读报纸的工作,虽然肯定都算不上新闻了,可是人们需要,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旷工农人。</p> 《波斯语课》好电影让人想看又怕看: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冒充的波斯人,没有选择地去教纳粹军官波斯语,但是他对波斯语一个字都不认识。他晚上拼命要记住白天编出来的是什么;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几十几百;他发现了一个办法,就是用人名,那些关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的名字,最后他记住了2400多死去的犹太人的名字。这些名字对应他的波斯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希望、面包、东……</p><p class="ql-block">他是个小人物,战前是个教师,瘦小,侥幸活下来,只好顺着自己编造的身份继续编造下去。整部片子里他没有笑过,结尾时他哭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画画</b></h1><p class="ql-block">这个月画的很少,本想拼命画一朵白菊花,可是五六张以后还是失败,我觉得自己真不是画画的料,实在沮丧极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 style="font-size: 18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居然写了两天,废话太多了。没想到看了16部电影,两天一部。没有太多让自己觉得收获大大的书,稍有遗憾,不过还是进去一个新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年继续听你好马克思先生,好课,以后会反复听一些段落的。杨照是个好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个月春天要来了,想着会笑起来,我的生命里不会看到荒芜,因为我靠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1.31</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