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载史册的石城阻击战

温诚荣

<p class="ql-block">&nbsp; 《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在石城》中的</p><p class="ql-block"> 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长征前夕的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石城阻击战,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这次战斗,是在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彭昭辉、肖华、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的。战斗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六开始,至同年十月七日结束,历时十二天。由于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奋战,从而,实现了中革军委预定的迟滞敌人的进攻步伐,保障中央机关及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的战略目的,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因此,从整体来看,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是失败了;但是从局部来说,石城阻击战还不是一场失败的战斗。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过去,史学界对石城阻击战很少介绍,有时提及也是从消极方面去看它。我们认为:这是不公正的,是不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的。</p><p class="ql-block">一、战前态势</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第五次反“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指导,致使反“围剿”战斗,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一九三四年四月底,广昌战役结束后,“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敌人依仗其优势兵力,兵分六路,采取“堡垒”战术,步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推进。</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敌北路军以石城为第一期战略目标,不断向石城逼进。五月十六日,敌东路军第十纵队汤恩伯部,在敌北路军第三、五纵队的配合下,进占建宁县城。七至八月,敌北路军第三、五纵队和敌东路军第十纵队共十余个师的兵力,先后攻占我红三、五军团防守的广昌头陂、白(赤)水、大寨脑、贯桥等地。并从“赤水向着驿前方向进攻,企图侵占我赤色的石城。"(周恩来:《新的形势与新的胜利》)八月三十日,地处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与石城小松毗连的驿前,被敌所占,这时,三百万人口,二、三十个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只剩下石城、瑞金、于都、兴国、宁都几个县了,十万红军被挤在这一狭小的地域内,正如彭绍辉将军所言:"中央革命根据地好象一个“双龙”大花盘,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这个大花盘被敌人东击西敲,搞得残缺不全,最后,只剩下一个盘底了,"石城危在旦夕。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中央红军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红军在内线粉碎敌人的“围剿”,已经没有希望了,“只剩下长征一条路了。"(毛泽东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石城位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部,东邻宁化,南接瑞金,西连宁都,北靠广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北部的重要屏障,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为了迟滞敌陈(诚)路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的进犯,赢得时间,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驿前战斗结束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即令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展开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来到石城北部设防的红军部队,除了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以及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外,还有闽赣军区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他们从广、石交界处的莲坑、分水坳一线至石城县城北面的李腊石、苦竹岭、西华山一线约五十华里的深纵地域内,设置了三道防御地带。这三道防御地带是:谢岗、中华山、钟子寨、长锅岽、东山排、中梅、分水坳、罗家峰、西岭、鸡岭寨、雪竹寨、花岭、屏山寨、桐江一带高地为第一道防御地带;小松、礤脑、月光翼、鹅颈坳、石榴花寨、太平寨、丈夫峰、升平寨、火焰寨一带高地为第二道防御地带,坝口、长乐、塘子岭、李腊石、苦竹岭、西华山一带高地为第三道防御地带,每道防御地带设置了三道防御线。其兵力步署是: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负责担负正面及左翼的守备任务,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及红一军团第十五师负责担负右翼的守备任务。红三军团军团司令部驻广昌驿前蓬坑,九月七日后移石城境内的分水坳杜家排。</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敌军攻占驿前后,侦悉红军主力在石城北部设防,不敢輕举妄动,暂时停止了南侵,他们一面加紧修筑广昌至建宁、广昌至驿前的公路和碉堡封锁线;一面在广昌南部集结兵力、补充弹药,为进犯石城作准备。当时,敌人在石城外围集结了九个师的兵力,即:第五纵队第十一师、第十四师、第六十七师、第九十四师,第三纵队第六师、第七十九师,第十纵队第四师、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外加一个炮兵团和石城保安团,其空军也已进驻广昌临时机场。</p><p class="ql-block">二、战斗经过</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为实现中革军委的战略目的,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于九月,便给红三军团下达了“应阻石城以北敌人以保卫瑞金布指示。指示指出: "陈路军企图于九月底确定占领石城继续直向瑞金进攻。”命令“三军团(欠六师)协同十五师至九月底有阻击敌人于石城以北的任务"。并指示红三军团应最高度的节用有生兵力及物质资材。” “进行运动防御,”“不要准备石城的防御战斗,而应准备全部的撤退。"九月九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又电示红三军团:“不要准备石城城市及其近部的防御战斗,如敌人逼进石城时,应全部撤至石城以南,选择新的阵地扼宁。”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对如何打好石城阻击战,完成中革军委交给他们的阻击任务,进行了具体的部署,特别加强了第一道防御地带的兵力和设施,使防区内“鳞次工事,大小堡垒星罗棋布,堑壕绵延;其构筑以主堡及辅堡互为犄角,连续堡垒之距离间多以交通壕连锁之,横广纵深约二十里左右,阵地构筑,坚固异常,尤重视侧防机关(辅堡)(曹伯一:《江西苏维埃之建设及其崩溃》)。</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此后,中革军委为打好石城阻击战,还给红三军团等红军部队下达了一系列的训令和命令。</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九月十五日,中革军委向全军发布了《关于战术问题的训令),要求各军团在战术上要接受万年亭战斗的教训,加强警戒,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防止并打击敌人的袭击。</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九月十六日二十二时,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电告红三军团:陈敌已相当知道我军的布置和工事构筑的配系,为免过分的损失,在敌人有计划的进行炮火的射击和飞机轰炸时,第一地带要作为掩护线,而不要进行顽强的战斗,而主力应在第二地带,以此为我军之主要阵地;除军团和师的司令部应变动位置,应检查各司令部和指挥所的位置,如可能亦应改变位置。"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这一指示,将军团司令部从杜家排迁杨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为加强石城战区的兵力,打好石城阻击战,九月十七日,中革军委电示红一军团:“适当配置六师。”要求六师于十九号前完成全部整顿,拟将六师从兴国调往石城战区。为此,九月十八日,朱德电示各军团:“六师从现驻地东移。"九月二十日一时,朱德又电令一军团:“六师本日黄昏后一定东移。”六师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二十日黄昏离开兴国驻地,向*东移动,经宁都,二十四日抵达石城地域的塘胜岭,担负我军左翼之守备任务,至此,红三军团三个师便全部来到石城北部,成为这次阻击战的主力。</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九月二十日十四时,朱德电令闽赣军区独立七团(团长李集斌,政委张文帮)及独立十一团,于二十四日前全部集中于丰山、木兰地带,协同三军团抗击驿前之敌,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奉令按时到达石城丰山、木兰地域。</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九月二十二日,朱德又电令红三军团,“以一个师守备中华山、罗家峰以东的阵地,而闽赣之两个独立团,亦可使用于右翼,另两个师使用于中华山、罗家峰以西的地域,六师亦使用于我的左翼。”</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九月二十四日朱德电示三军团:“估计陈路军将应用其一切的技术向我阵地行主要的攻击,而迂回只是其补充的动作。因此,六师在左翼保证安全就够了,而主要部署仍应在我之右翼。为避免过多损失及实施突击,第一地区阵地应作为第一掩护地带,而第二地区阵地应作为主要抵抗地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这一系列命令与指示,对各个战备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部署,其兵力部署如下:第四师十一团,以一营守备甘子与元肖支点,其主力控制元肖、下禾排纵深,以巩固支点,相机向黄泥寨以东新坊、甘子动作,十二团,十团于分水坳、外岽背间机动;五师十五团守备黄泥寨、莲坑纵深支点,并部份的实行反冲锋,十三团、十四团于罗家峰以北机动;十五师一团纵深守备仙山岽、吊林、打鼓岽,师部率两团主力,控制于田螺集附近,并以一营巩固支点,以一营位于钟子寨及大山取运动防御,以节节吸引攀(樊:樊嵩甫)敌向我田螺寨包围,主力协同反击。五师主力从中梅向西突击;六师位置于塘胜(堘)岭东南端,以侧击敌外翼,背四师主力相机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五日,中革军委通知各军团:“二十六日晨,敌将向我实行总攻,”要求各军团充分做好战斗准备,“一方面要使敌人遭受相当的损失,另一方面要避免自己的重大损失。”参战的各部红军,接此通知后,迅速完成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各自进入战斗位置,在阵地上严阵以待,严密监视着敌军的动向,决心给予南犯的敌人以最严厉的打击。</p><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六拂晓,敌军开始向我第一道防御地区发起进攻,敌第十纵队第四师向中华山、第八十八师向中华山东端之黄泥寨,第三纵队第七十九师、第五纵队第六十七师向钟子寨等地的红军阵地同时发起猛攻。五架敌机飞临战区上空狂轰滥炸,或作低空盘旋,威胁红军,敌炮也向我军阵地猛烈轰击。负责阻击的红四师、红五师、红六师全体官兵英勇扺抗,“用机关枪猛烈射击,击毙击伤敌人一千余名,击伤敌旅长一名,给敌军以迎头痛击。”(《红色中华)1934年9月29日三版)红军随后主动放弃阵地。</p><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七日,我军第十五师主力在申背、当中屋,其警戒队在吊林、老屋下、仙山岽,小部仍在钟子寨、大塘以迷惑敌人,四师主力在洲大山、内外岽背,小部在甘子及元肖地域支点。五师主力于分水坳、乌等坊(即乌敦坑),一部守备黄泥寨,中华山一带支点。</p><p class="ql-block"> 这天拂晓,敌第十纵队由中华山向大排岭.分水坳等我军陣地发起攻击;第五纵队第十四师由南岭脑附近,经陈古岭向崠背寨进攻:第三纵队向马山及其东南一带高地进攻,我十五师及十团两次突击均被敌火力封锁,无效。我军旋以纵深配备时常从侧面袭击敌人,给敌人以大量杀伤。然后于黄昏退出战斗,我军撤至桐江、小松。</p><p class="ql-block"> 当天,中革军委向红三军团发布训令,训令指出:“昨今两日战斗损失过大,目前三军团及十五师基本的作战任务是迟滞陈路军向石城前进,只在有利的条件下,以局部的突击消灭敌人的先头和侧翼部队,必须避免坚决的战斗,而首要是保存我们的有生力量;在战术上应在每一个地区上进行运动防御,以完成作战任务。为减少飞机、炮火的伤害,在第一线上最受威胁之处,可自动放弃,最好是于拂晓前行之,而只留几个伪装人员,以吸引敌人仍向该处集中火力射击。后方机关应续向后移;万一陈路军在这次的战役中能一下子占领我们所有支点时,军委决定放弃石城。在这种情况下,三军团拟转移到升平寨、丈夫嶂、高龙峰地域,后方则转至野狐坝、固厚(十万分图)十五师移至苦竹岭,李腊石,后方设小岭。独七、独十一团则调至石城南构筑工事;军团政治部应充分的适时的准备放弃石城时的全部的撤退。”</p><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八日晨,敌第五纵队第六十七师、第三纵队第六师之一旅,第十纵队第八十八师一个团及一个卜福斯山炮连,临分水坳大道两侧向桐江发起攻击。十时许,敌炮开始向红军阵地轰击,敌人的飞机也飞来助战。负责担任阻击的红军官兵,遵照中革军委昨日的指示,改变了作战方法,利用各种火力打击敌人,杀伤不少敌人后撤出战斗。十七时许,敌第五纵队第六十七师进占桐江。</p><p class="ql-block"> 这天,红三军团电告中革军委:“二十九日二时,照军委电令移动:三军团移丈夫嶂、新村附近,十五师移苦竹岭,两独立团移石城县城西南构筑工事,但四师留一营及一个侦察连,在小松及桐江与敌保持接融。第六师侦察连在东龙侧翼活动。第十五师留一营于新桥头,其侦察连向丹溪、杨村活动。”</p><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九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三军团的任务仍是抗击陈路军;为得爱惜兵力,在石城地域应避免与陈敌决战,在有利条件下,则突击南进之敌的右侧;兵力步署则照军委二十七日九时的训令行之;三军团集结于新村、丈夫嶂山村地域,十五师则集结于苦竹岭地域,独七、独十一团则于石城南构筑工事;为欺骗敌人,应选择精干部队配置于正面,并进行运动防御,而主力则进行整顿训练,并经常有战斗的准备,当陈敌急进并脱离堡垒时,则突击其右翼。在不利时,则让其进占石城,一般的作战路线及由此应给予三军团的任务,由博古同志到后详告。"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三军团对其兵力部署作了一些调整。</p><p class="ql-block"> 九月三十日拂晓,敌第三纵队第六师第十八旅及其第五纵队第六十七师一部,继续向小松进犯。七时许,我军给予敌人以一定杀伤后放弃小松阵地。高田、丰山一带的阵地也随之放弃。</p><p class="ql-block"> 敌人进占小松后,敌第十纵队指挥官汤恩伯窜至小松察看我军阵地的防御设施,当他发现:“当面山岭绵延,匪堡密布”时,“判定石榴花寨,鹅颈坳为红军主力所在。”(蒋中正:《剿匪战史》)便用了两天的时间,集中力量在小松地区构筑碉堡和调整兵力部署。将第十纵队第七十九师以及卜福斯山炮营(欠一连)调集于桐江、小松地城域,将第十四师调集江东坳一带,令敌第十纵队第八十八师,于十月三日五时许发起攻击。届时,敌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支援下,向石榴花寨、升平寨一带高地的红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九时三十分,敌继续向鹅颈坳进攻,红军将士英勇抵抗,并由石城方向派出军团直属队前去支援,至十一时,红军先后放弃鹅颈坳、月光翼、火焰寨等阵地,红四师撤至石城县城,礤脑被敌第四师占领。</p><p class="ql-block"> 十月四日晨,敌第十纵队继续以第四师、第八十八师向南进犯。九时许,红军放弃坝口、长乐一线阵地。敌第四师进占坝口,第八十八师进占长乐。</p><p class="ql-block"> 长乐距县城只有十华里,敌人为了进占县城,指令守备赤水一带的第八十九师、守备头陂一带的第九十四师,守备鼓楼一带的第十一师一部向南移动,以作策应。</p><p class="ql-block"> 十月六日拂晓,敌第十四师向长乐西南高地发起进攻;敌第十一师一部向塘子岭、李腊石一带高地进攻,负责阻击的红一军团第十五师英勇抗击,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转往西华山、苦竹岭一带高地扼守。至十二时许,红军放弃石城县城附近高地,敌第四师进占城东之仙姑岭,敌第十一师另—部及各师便衣队进占石城县城。</p><p class="ql-block"> 十月七日,敌第十四师继续进攻城西之苦竹岭(现名叫风雨亭)西华山一带高地,我军顽强抵抗,激战后撤退。十二时许,敌第六师进入石城县城。</p><p class="ql-block"> 至此,历时十二天的石城阻击战胜利结束。由于红军的英勇战斗,使敌军伤亡惨重,连蒋介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以石城为目标,溽暑苦战三月,先后伤亡官兵二千余人。”</p><p class="ql-block">(蒋中正《剿匪战史》:进取石城战斗)同时,由于石城地处亚热带,天候苦热,敌军中流行痢疾,因病死亡者甚多,漫山遍野,田间道旁,处处是敌人的尸体,小松市几百户人家,除三户人家家中没有敌人的尸体外,各户都有敌人的死尸,多的十余具,少的三、四具。但我军伤亡也较大,原红一军团第十五师政委肖华在《中国青年的灿烂花朵一回忆“少共国际师"》一文中写道:“一九三四年十月初,我们"少共国际师,承担着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展开了石城保卫战。这是整个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开始。这一仗打得很壮烈,损失也很大。连续战斗的伤亡,原一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到这时只剩下五千来人了”。</p><p class="ql-block"> 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红一军团第十五师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后,于十月七日将防御任务交给了独立七团和独立十一团,主力则退守石城南部的观下、屏山、横江、龙岗等地域休整。</p><p class="ql-block"> 当日九时三十分,中革军委电令三军团:“(一)三军团至十一号止,应在目前第一集结地域进行人员、干部、弹药的补充,在这时期,应完成部队的整理。(二)在这时应加强军政训练,主要是演习进攻战术的动作及步兵与机枪、迫击炮及工兵的协同动作。(三)三军团全部将于十二号晚出动,并于十四日晨到达第二集结地域(于都东北之水头圩、石溪坝、车头圩、禾田及仙霞观地域),十五日晚三军团全部应准备备战前进。”遵照中革委的命令,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便集结于石城南部的观下、屏山地域,进行短期的整理、训练和补充。军团司令部由杨村移驻屏山陈坊村打鼓岭背;红一军团第十五师便集结于横江、龙岗地域进行休整。休整期间十五师在石城得到了二千新战士的补充(肖华:《中国青年的灿烂花朵——回忆"少共国际师〉)。红三军团拟补充两个团。</p><p class="ql-block"> 十月九日八时三十分,中革军委电令彭德怀、肖华:“1、十五师于九日晚转移方向,而其掩护队则十日晚跟随主力后跟进;2、独七团十一团统归七团首长指挥,担任在石城以南阻敌前进的任务;3、在敌由石城向南前进时,独七、独十一两团则向屏山及石城河南岸,沿石瑞大道节节抗退。"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第十五师于九、十两日晚从第一集结地驻地转移,经古城(长汀县境)瑞金,十六日抵达第二集结地——于都北部的段屋、宽田地区;十二日晚,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也从第一集结地转移,经宁都的固村、固厚,十四日到达长胜,十六日抵达第二集结地——于都北部的汾坑,车头地区。红三军团及第十五师从此迈开了长征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为掩护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和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在石城南部安全集结整顿与转移,独立七团及独立十一团奉命在石城县城南部设防:独立十一团扼守燕首琴江河南岸地;独立七团扼守燕首、琴江河南岸一带高地;独立七团扼守燕首、琴江河西岸一带高地。他们在各个山头上均构筑了较坚固的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十月上旬,敌第十纵队指挥官汤恩伯随敌第八十八师进入石城县城。。十月二十九日,汤恩伯在石城县城"指挥官会议厅”主持了“石城县党、政、军、民联席会议”,密谋策划进一步清剿我县、区游击队及革命力量。全县军民在中共石太县委的领导下,在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的积极配合下,与进占石城的敌人展开了英勇而艰苦的斗争。</p> <p>  二、彭绍辉的《石城阻击战日记 》</p><p><br></p><p> 石城阻击战日记</p><p>彭绍辉(1906—1978),湖南湘潭人,开国上将,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参加过石城阻击战,时任少共国际师师长。</p><p><br></p><p>九月二十五日(注:1934年,下同) 晴</p><p><br></p><p>估计敌人占领驿前后,其阵地碉堡四已构筑就绪,有继续推进的可能,为抗击敌人即将发动的进攻,即通知各部队加紧完成战斗准备,随时准备作战。</p><p><br></p><p>九月二十六日 晴</p><p><br></p><p>战斗</p><p><br></p><p>我师今日的任务是:守备钟子寨、田螺寨,抗击向我前进之敌。</p><p><br></p><p>晨三时,各团进入阵地。午前,大雾、大风,太阳刚刚出现,敌机五架向我阵地猛烈轰炸。蒋介石的那个中央炮团也向我阵地猛烈轰击。随之敌以一师之众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我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一瞬间,烟幕夹杂着炸弹、炮弹的灰尘,笼罩了钟子寨、田螺寨山峰。我四十三团、四十五团英勇顽强地同敌人进行了一场肉搏战,经数次反冲锋,虽阵地险要,易守难攻,终因敌众我寡,敌火力很猛,我阵地被毁,伤亡很大,被迫放弃了阵地。我师利用烟幕转移到洞口、雷宗形、分水凹既设阵地。敌之伤亡也以千计。师警卫、通信人员随我同部队一道与敌混战后,带着满身烟尘转移到新阵地。</p><p><br></p><p>九月二十七日 晴</p><p><br></p><p>战斗</p><p><br></p><p>雷宗形、水分凹这两个阵地原由红三军团第四师坚守,后军团决定以红四师作为机动力量使用,即令我师坚守这两个阵地。</p><p>我师刚刚进入阵地,敌人即在飞机、大炮轰击下发起猛烈的攻击。部队沉着、勇敢、顽强抗击,但因工事碉堡被摧毁,数次反冲锋不成,有的干部、战士连人带枪埋在碉堡内,战斗异常紧张、激烈。敌人每次攻击总是依靠他们构筑好的阵地逐步推进。我则短促突击不成,处于被动,只得放弃阵地,撤退。敌人又在飞机、炮火、烟幕掩护下,跟踪追击。我师部队失去掌握,我只抓住三个营的兵力,利用敌人的烟幕,同敌周旋,迟滞敌人前进,掩护主力转移到新阵地。立即派参谋、通信员集合部队,收容伤员,在极困难的情况下掩埋了烈士的尸体。黄昏时,经小松转移到杨村。</p><p><br></p><p>九月二十八日 晴</p><p><br></p><p>在杨村</p><p><br></p><p>花了很多时间构筑的阵地,敌人几小时的攻击,就被毁坏了。为了完成守备的光荣任务,我许多指战员与堡垒同归于尽。钟子寨、田螺寨、雷宗形等阵地被敌夺去后,估计敌人又需数日整理,大力构筑碉堡后,才能再进,这已形成了规律。敌人下一步可能进占洞口、小松,并且很快可能进占石城。因这一带都没有构筑坚固阵地。</p><p>我们的任务是侧击向洞口、小松前进之敌。今日拂晓前,部队转移到杨村。敌人出动飞机四处轰炸。下午,敌已占洞口。我军主力已退出战斗,我师也准备移动。</p><p><br></p><p>九月二十九日 晴</p><p><br></p><p>转移</p><p><br></p><p>今日晨二时,我师开始向石城西南西华山山脚下观音岩之线转移。敌人的飞机也来轰炸两次,我未被发现。在转移中,我派出二个营的兵力,由冯主任率领到石城处理后方物资,进行坚壁清野,将伤员交给总部兵站转移到宁都东南隐蔽地区,并告石城县委准备放弃石城。</p><p><br></p><p>九月三十日 晴</p><p><br></p><p>在原地</p><p><br></p><p>敌人尚未判明我石城之兵力只一个营进行佯动,故未敢前进。我利用此间隙整理组织,消除疲劳。早饭后,我到驻地附近看地形,选择要点,指示部队构筑必要的工事。下午,去石城,看了看伤病员。</p><p><br></p><p>十月一日 晴</p><p><br></p><p>在原地</p><p><br></p><p>今日开全师排以上干部会,检查这次守备战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我师在守备战中,作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是空前的,但在组织指挥上不善于掌握部队,有待改进。会后,又与冯主任交谈进一步巩固部队的工作。午后,下雨。</p><p><br></p><p>十月二日 上午阴,晚下雨</p><p><br></p><p>博古同志来到红三军团。军团今日召开团以上干部会,彭总指挥指出,我军在北线迟滞敌人,争取时间的任务已完成(十月以前不使敌占石城)。我军要向敌人反攻,主力须转移。十五师有单独迟滞敌占石城、掩护主力转移之任务。会毕,返回部队时,天下起了雨,有些冷。</p><p><br></p><p>十月三日</p><p><br></p><p>在原地</p><p><br></p><p>今日师召开营以上干部会,传达我师所要完成的重要的紧急任务,讨论我们如何来保证这任务的完成等。</p><p><br></p><p>十月四日 晴</p><p><br></p><p>行军</p><p><br></p><p>各团进行传达动员,讨论如何执行好新的任务。下午四时,部队出发,经河坝,到旱坑宿营。令四十五团留一个营担任石城正面的警戒。</p><p><br></p><p>十月五日 晴</p><p><br></p><p>驻军</p><p><br></p><p>今日率领各团长带通信员到石城西南大山上看地形,研究敌向石城前进时的战斗部署。同时通知石城兵站、医院、机关、团体全部撤走,我师即在石城设少数的伪装兵,石城已实行坚壁清野。</p><p><br></p><p>十月六日 晴</p><p><br></p><p>战斗</p><p><br></p><p>今日派出少数部队占领石城西南高地,担任正面警戒,严密监视敌人,如敌向石城前进时,则节节抗击,牵制敌人。上午九时,敌开始与我警戒部队接触,敌人飞机侦察和轰炸,整日不停,石城很多房屋被毁。午后三时,敌占石城。</p><p><br></p><p>十月七日 晴</p><p><br></p><p>驻军</p><p><br></p><p>敌占石城后,对宁都威胁很大,我主力已转移到安全地区。我师掩护任务已完成。接彭、杨电令,部队准备转移,执行新的任务,并令在转移中,对敌必经的重要道路和桥梁进行破坏,以迟滞敌人前进。同时,要做好巩固部队工作,防止逃亡。</p><p><br></p><p>十月八日 晴</p><p><br></p><p>行军</p><p><br></p><p>今日开始转移,向部队发出指示,提出在转移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特别要巩固部队,防止逃亡。上午,在原地整理装具、行李。午后,由旱坑出发,晚九时,到下门、中门宿营。</p><p><br></p><p>十月九日 晴</p><p>行军。</p><p>今日由中门、下门出发,经杨梅坪、草鞋坪、固村,到回龙、杨家车宿营。</p><p><br></p><p><br></p> <p>李腊石红军故事亭</p> <p class="ql-block">  三、《石城人民革命史》中的</p><p class="ql-block"> 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红军长征前夕的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第一节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石城成了红都瑞金北部的最后一道屏障</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粉碎国民党军队一至四次“围剿”之后,中央苏区很快与闽浙赣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红军扩大到10余万人, 其他根据地也得到很大发展,全国红军迅速壮大到30余万人。对此,国民党统治集团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为了镇压风起云苏维埃运动,最后达到消灭共产党的目的, 1933年9月,蒋介石又组织100万军队、 200架飞机,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更大的第五次军事“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就达50万。这些兵力分成东南西北四路,其中北路军是这次"围剿"的主力,由顾祝同任总指挥,指挥33个师零3个旅,分别集结于江西南昌及其以南的临川、南城、南丰、吉水等地,并逐步向南推进。</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次"围剿",敌人接受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改变了过去“长驱直人”的作战方法,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新的作战方针,企图逐步紧缩苏区,消耗红军有生力量,最后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面对强大的敌人和严酸的斗争形势,当时的“左倾”领导人拒绝采取已为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军事路线,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放弃苏区一寸土地”的错误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敌人展开主力对主力、堡垒对堡坐的所谓“正规战争”,这一错误的军事冒险主义路线,正好迎合了国民党军队的碉堡政策和与红军拼消耗的战略图谋。因此,从1933年9月到1934年8月的将近一年时间里,广大红军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但不仅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使根据地的范围越缩越小,红军主力也损失近半。</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在北线战场,敌北路军倚仗其优势兵力,首先占领了黎川,然后在东路军汤恩伯部的配合下,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一步步向南推进。1934年4月28日,苏区北部的重要门户广昌县城被敌占领。8月30日,与石城毗邻的驿前陷入敌手。至此,在红都瑞金的北部就剩下石城这最后一道屏障,红军在内线粉碎敌人的“围剿”已经没有了希望,只剩下突围转移一条路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第二节 红军长征前夕的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一、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及兵力部署</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石城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接瑞金,西连宁都,北靠广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屏障,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迟滞国民党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的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电令彭德怀(军团长)、杨尚昆(政治委员)率领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敌,展开了重要的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参加石城阻击战的红军部队,除红三军团第四、五、六师外,还有以彭绍辉为师长,肖华为政委的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以及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和石城地方部队,共20000余人。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参战的红军部队在广(昌)石(城)交界处,至石城县城约50华里的纵深地域里,设置了三道防御地带:谢岗、中华山、钟子寨、长锅崠、山东排、中梅、分水坳、罗家峰、西岭、鸡岭寨、雪竹寨、花岭、屏山寨、桐江等一带高地为第一道防御地带;小松市、礤脑、月光翼、鹅颈坳、石榴花寨、太平寨、丈夫嶂、升平寨、火焰寨一带高地为第二道防御地带;坝口、长乐、塘子岭、李腊石、苦竹岭、西华山一带高地为第三道防御地带。每道防御地带又设置了三道防御线。</p><p class="ql-block"> 在兵力部署上,军团首长遵照中革军委指示,用一个师守备中华山、罗家峰以东阵地。用三个师守备中华山、罗家峰以西地域。具体部署是:红四师十一团主力控制于元肖、下禾排纵深地带,派出一个营守备甘子与元肖支点;第十、第十二团在分水坳与外崠背之间机动;红五师第十五团守备黄泥寨,莲坑纵深支点,第十三、十四团控制于罗家峰以北机动位置;红十五师以一个团纵深守备仙山崠、吊林、打鼓崠地域,师部率两团主力,控制于田螺寨附近,并以一营巩固支点,以一营位于钟子寨与大山之间行运动防御;红六师位于塘塍岭东南端侧击敌外翼;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以及石城地方部队位于中华山,罗家峰东南地域,以加强右翼地区的防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敌北路军侦悉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不敢轻举妄动,他们一面加紧修筑广昌至驿前的公路和碉堡封锁线,一面在驿前地域集结兵力,补充弹药,为进犯石城作准备。当时敌人在石城外围集结了9个师的兵力,这些兵力包括第五纵队第十一师、第十四师、第六十七师,第八纵队第九十四师,第二纵队第六师,第三纵队第七十九师,第十纵队第四师,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加上一个炮兵营和石城保安,同时,其空军也已进驻广昌临时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二、战斗经过</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拂晓,敌军炮兵首先向中华山阵地袭击,随后,敌军第四师向中华山、第八十八师向黄泥寨,第七十九师、六十七师向钟子寨等红军阵地同时发起进攻。驻守阵地的红五师和红十五师凭借有利的地形和简易的防御工事,顽强阻击敌人。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战斗中,红军伤亡很大,因此,根据中革军委关于“应很爱惜的使用自己的兵力,并且应坚决避免重大的损失”的指示,六时四十分,红三军团首长主动将防守中华山阵地的红五师撤退到大排岭及其以南阵地,八时四十分到十一时三十分,防守黄泥寨和钟子寨的红军部队也先后撤离阵地。至黄昏,以中华山、黄泥寨,钟子寨等高地为主要支点的第一道防御线陷入敌手。</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26日晚,红三军团司令部根据当日战况,对各师团的防御阵地和战斗任务作了局部调整:将红十五师主力从田螺寨阵地抽出,集结于分水坳以南,准备从纵深对来犯之敌施行反突击,红六师接守田螺寨及其以西纵深阵地;红四、红五师保留少数兵力继续扼守元肖及甘子支点,主力移至分水坳、乌墩坑、莲坑等支点,以加强第二道防御线的防守。</p><p class="ql-block">27日拂晓,国民党军队仍以飞机、大炮开路,对红军阵地进行破坏性轰炸。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敌军第十纵队向大排岭、分水坳,第五纵队第十四师向嵊背寨,第二纵队第六师向马山及其东南等红军阵地同时发起进攻。红军指战员根据三军团司令部的战略意图,以纵深配备对深入之敌予以阻击,大量杀伤敌人后,于黄昏时退出战斗,撤至桐江、小松及其南部阵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28日晨,国民党军以第六十七师、六师1个旅、八十八师1个团及卜福斯炮团1个连,沿分水坳大道两侧向桐江进犯,10时许,以飞机大炮轰击红军阵地。红军给对方以杀伤后撤出战斗。17时许,敌第六十七师占领桐江。</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30日拂晓,国民党军第六师之十八旅及六十七师一部,继续向小松进犯。7时,红军放弃小松阵地,随之放弃高田、丰山一带阵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国民党军第十纵队指挥官汤恩伯在小松“判定石榴花寨、鹅颈坳为红军主力所在”后,以两天时间部署兵力,调七十九师及卜福斯炮营,布防于桐江、小松,十四师集结于江东坳一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0月3日5时许,八十八师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向石榴花寨、升平寨一线红军阵地猛烈进攻;9时30分,向鹅颈坳进攻。红军和由石城方向派出支援的军团部直属队将士奋勇抗击,至11时,先后放弃鹅颈坳、月光翼、火焰寨等阵地。国民党军第四师占领礤脑,红四师撤至石城县城。</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4日晨,国民党军第四、八十八师继续南犯,9时许,红军放弃坝口、长乐一线阵地。</p><p class="ql-block"> 长乐距县城10华里,国民党军为了进犯县城,令守备赤水之八十九师、守头陂之九十四师、守鼓楼峰之十一师一部向南移动,以作策应。</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6日拂晓,国民党军第十四师向长乐西南高地进攻,第十一师一部向塘子岭、李腊石一带高地进攻,红军第十五师(归还一军团建制)阻击后开往西华山一带设防,12时许,放弃县城附近高地。国民党军第四师占城东仙姑岭,十一师一部及各师便衣队占石城县城。</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7日,十四师攻城西苦竹岭(风雨亭),西华山一带高地,红军激战后撤离。12时许,国民党军第六师进入县城。</p><p class="ql-block"> 红军经几天战斗完成阻击任务后,10月8日,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转移令,红三军团第四、五、六师集结于观下、屏山地域,军团部驻屏山陈坊打鼓岭背;红一军团十五师集结于横江、洋地地域。部队进行长征前的短期休整、训练、补充。十五师在石城得到两千新战士的补充。独立七团、十一团奉命留守石城南部,继续阻击国民党军南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红十五师于9、10两日晚从驻地出发,经古城(福建长汀县境)、瑞金开往于都。12日晚,红第四、五、六师经宁都的固厚、长胜,开往于都的汾坑、车头地域。至此,红军四个师全部踏上长征的征途,离开石城县境。</p><p class="ql-block"> 从8月30日驿前失守至10月7日,担负石城阻击战任务的红军部队,遵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九月底有阻止敌人于石城以北的任务”,“应最高度的节用有生兵力及物质资材”,“不要准备石城的防御战斗,而应准备全部的撤退”的指示,“进行运动防御”,杀伤敌军2000余名,“取得了石城……之战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这次战斗从准备到红军主力完全撤离石城,历时40余天,它不仅给了进犯之敌以大量杀伤,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7天的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 亲历者98岁老兵谈</p><p class="ql-block"> 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江西新闻网)</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底的石城,一时间成为中央苏区北大门,一旦洞开,国民党军顾祝同、陈诚、罗卓英等蒋介石嫡系部队约10万敌军将长驱直入中央苏区腹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29日,已是98岁高龄的老兵温锡荣回忆当年石城阻击战时称,那场战争极其激烈,“死了不知道多少人,地上的尸体都可以堆起来”。恬淡表情下,老兵说出的一字一句,一定是他人难以想象的惨烈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8岁老兵亲历石城阻击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松镇罗源村中村离石城县城不过20分钟车程,沿途平静的村镇令人绝难想到,79年前中央苏区正是在这里与“围剿”军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亲历者、98岁的老兵温锡荣依然健在,见到他时,老兵拄着拐杖正在门口踱步。与老兵温锡荣见面后,他没有寒暄,短短几句话就将思维带入当年的硝烟战火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城阻击战打响的时候,已经是温锡荣参军的第四个年头。在这之前的1931年,红军来到石城县小松镇,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小松革命委员会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妇女会、儿童团等革命队伍。他参加的是少先队员,那一年他只有17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8岁的老兵再忆当年已经有些吃力。在一旁的温锡荣的儿子温细珠自小听父亲讲当年事,心中已经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父亲做少先队员主要就是站岗放哨,只要是进入红军范围的人员,都要盘问,红军搞运输、侦察敌情、炸桥、割电线,也会让他帮忙。平时也会去白区购买油、盐、米、火柴,有一次还到白军阵地去宣传红军政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式参加红军是1933年,温锡荣依然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在自己的田里耕地,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招呼我说,你去当红军,会有帮耕地帮你家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去区政府报到,发现我们村里有一百来号人参军。到县城集合后,我被分在红三军团的工兵连。入伍的第二天,我就带着母亲送来的两双布鞋,背上锹铲出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关乎中央苏区生死存亡的石城阻击战打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城一时成为中央苏区的最后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石城境内采访,沿途可以见到许多独特的花岗岩石山体,当年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形造就了阻击战的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遇严重挫折。尤其是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失利。因为石城县属丘陵低山地区,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也意味着敌军一旦攻破石城,将直接面对瑞金的中央苏区腹地,中央苏区及10万红军危在旦夕。石城成了名副其实的最后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陈春阳馆长说,1934年9月26日至10月7日,为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与转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命令彭德怀、杨尚昆、彭绍辉、萧华等率领红三军团、少共国际师、闽赣军区独立七团和十一团共计3万人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国民党军顾祝同、陈诚、罗卓英等蒋介石嫡系部队约10万人的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10万之众,到底该怎么防?陈春阳说,参加石城阻击战的红军部队从广昌、石城交界处的莲坑分水坳一线至石城县城北部的李腊石、苦竹岭、西华山一线设置了三道防御地带,现今的石城阻击战纪念园正好建在第三道防御线旧址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刚好保留了一份“朱德关于三军团应阻石城以北敌人保卫瑞金的指示”复印件。这份“指示”写道:“三军团协同十五师,至九月底有阻止敌人于石城以北的任务,进行运动防御,并应予每道防御地区拒阻敌人一周以内的时间,每道防御地区的纵深应有八里到二十里,每道防御区域要设置三道防御线,第一线为掩护地带,第二线为主要抵抗地带,第三线为后方地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尸体堆得太多动用棺材板抬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军妄图对中央苏区“竭泽而渔”,紧缩包围圈,最后在中央苏区的腹地收紧袋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的三道防御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道防御地带纵深约25公里,而每道防御地带还设置了三道防御线。可想而知,这样的殊死战役必然是血战到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锡荣说,刚开始他是作为运输队的一员,后来前方战事吃紧,他被调往广昌前线做工兵、修工事、建炮楼、挖战壕。先在山顶上挖一个30平方米的大坑,然后搭架子。在挖战壕的时候,敌军会大声向红军喊话:“我们这边有猪肉吃。”然后他们也在战壕里大声向敌方喊:“我们这里也有猪肉吃。然后对方机枪就扫射过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春阳说,1934年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拂晓,敌军炮兵首先向中华山阵地轰击,随后敌军向多个红军阵地同时发起猛攻。在中华山阵地,敌机向红军阵地发动了轮番轰炸,红军守卫的高地一时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接着,敌军的大炮又开始狂轰滥炸,高地上的参天古松也被炮弹炸得东倒西歪。炮火一停,成群结队的敌军开始地面进攻。据守阵地的红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和简易的防御工事,顽强阻击敌人,敌军成片成片地倒下,敌军的第一次进攻被击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我们取得了胜利,打掉了敌人一个师,后来敌人用炮攻击,炸掉了我们的炮楼,由于敌人攻得紧,我们不得不撤退。”他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天奋战下来,红军的伤亡非常大。“这场战役打得太惨了。”老人边说边挥动着双手,声音有些抖动,“虽然是工兵,但是作为新兵,有时候老兵扛不住的时候,我们也要补充上去。战争打了十多天一直没停,地上全是尸体,尸体堆得太满了,就不得不抬走,还用老乡家里的棺材板来抬尸体。一个连原本有100多个人,打到最后只剩下16个人。同村跟我一起参军的几个人都牺牲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中央机关的转移赢得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第二线为主要抵抗地带,小松镇也成为当时的主战场。在小松镇杨村的坊式亭,这座清代的客家古建筑,战时成为红军的临时包扎所,在战斗中受伤的红军就被送到这里包扎,至今仍然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石城阻击战的惨烈,原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即著名的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在《中国青年的灿烂花朵——回忆少共国际师》一文中写道:“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承担着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展开了石城阻击战。这是整个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开始,这一仗打得非常壮烈,损失很大。连续战斗的伤亡,由原一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到现在只剩下50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敌军损失同样惨重。尽管当时已经是9月底,但石城气候仍然十分炎热,敌军中流行痢疾,因病死亡者众多,一时间田间道旁、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尸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陈春阳介绍,9月底,国民党军队继续以飞机、大炮开路,对红军进行破坏性轰炸。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敌第十纵队向大排岭、分水坳,第五纵队第十四师向嵊背寨,第三纵队第六师向马山及其东南等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红军根据三军团司令部的战略意图,以纵深配备对深入之敌予以阻击,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于黄昏时退出战斗,撤至桐江、小松及其以南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9月28日至10月6日期间,红军改变战略战术,有效迟滞了国民党军队向南推进的进度。直到10月6日下午,敌第十一师一部及各师便衣队进占石城县城。红三军团撤至石城南部的观下、屏山、横江、洋地等地进行休整、补充、训练。尽管损失较大,但从战略意义上说,石城阻击战不仅给了进犯之敌以大量杀伤,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红军阻击敌人进犯石城的实际时间,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原定计划多了7天,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石城阻击战,敌军便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这将是毁灭性的灾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石城阻击战这段历史,过去一段时间内曾经鲜为人知,史学界也很少提及。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终于发掘出这段可贵历史,后人才得以细细重温当年这场保卫了中央苏区的重要战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 五、《石城名胜览赏》一书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城阻击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温诚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连天炮火毁关山,进剿石城九月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防线三重强阻击,旌旗二万破围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榴花尽带红军血,鹅颈尸横白匪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十送悲歌情切切,忠魂留下望君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主席解除了军事指挥权,中央苏区被王明左倾路线把持。中国革命走向了一段生死存亡的黑暗时期。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调遣了百万军队,数百架飞机,对红色苏区步步紧逼,妄图一举消灭红军。面对强大的敌人,束手无策的李德、博古等人,对敌人“步步为营,堡垒推进”采取硬碰硬的死守硬拼战术,“御敌于国门之外”,最后广昌失守,红军大量伤亡,只剩下石城最后一道屏障。为了保障红色故都瑞金的中央机关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顺利转移,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令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在石城设防,迟缓敌人的进攻步伐。于是,我军在与广昌交界处的分水坳至城北的李腊石一带设置了三道防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我军参加阻击战的部队有红三军团第四、五、六三个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肖华的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少共国际师),以及独立七团和十一团,加上石城地方部队,共二万人 ,而国民党达十万多人。9月26日,阻击战正式打响,红三军团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把防守重点放在第二道防线,27日,敌军在飞机狂轰滥炸,大炮猛烈炮轰下向我军疯狂进攻,红军给予了敌人有力的回击。但敌人数倍于我军,且武器精良,为了保存实力,放弃了桐江、高田、丰山等地。10月3日,退守小松石榴花寨,我军和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在鹅颈坳,我军增援部队和守军在敌人飞机大炮之下奋力抗击,鲜血染红了榴花松柏,敌军也尸横遍野。升平寨、月光翼、火焰寨,双方拉锯战打得血肉横飞,伤亡惨重,我军顽强阻击,使敌人前进困难,进攻步伐迟缓。黄运洋有一《浣溪沙·大源诸寨纪事》赞曰:“八十年前炮火隆,赤旗猎猎万夫雄,红军浴血染青松。春树黄鹂歌壮士,秋山红叶赞英风,留芳青史后人崇”。红军在予定时间完成任务后,又在李腊石进行阻击,后来主动撤离第三道防线。6日退守观下、屏山、横江、洋地,7日进行休整后,12日离开石城,开始长征,向于都行进,加入长征大部队,石城阻击战宣告结束。石城阻击战历时40余天,提前6天完成任务,有效的迟滞了敌军围剿步伐,,为红军准备长征赢得了宝贵时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为纪念这次战斗,石城县委县政府2008年4月在李腊石建了一座石城阻击战纪念园,包括山门口广场、红色记忆广场、胜利广场、主题雕塑、革命烈士纪念馆、阻击战纪念碑、红军烈士雕塑,红军故事园、红军亭、红军战壕遗址等。成为广大人民瞻仰和纪念先烈的最好场所。</p><p><br></p> <p class="ql-block"> 敌我双方参战部队序列表</p><p class="ql-block">一、红一方面军参战部队序列表</p><p class="ql-block">1、红三军团(下辖四、五、六师)</p><p class="ql-block">军团长 彭德怀 政治委员 杨尚昆</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邓 萍 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p><p class="ql-block">第四师(下辖十、十一、十二团)</p><p class="ql-block">师 长 洪 超 政 委 彭雪枫</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张 翼 政治部主任 李井泉</p><p class="ql-block">十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沈述清 政 委 杨 勇</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邱阜成</p><p class="ql-block">十一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邓国清 政 委 王 平</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郑庭辉</p><p class="ql-block">十二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谢 嵩 政 委 张爱萍</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邓克明</p><p class="ql-block">第五师(下辖十三、十四、十五团)</p><p class="ql-block">师 长 李天佑 政 委 钟赤兵</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胡 浚(后钟伟剑)</p><p class="ql-block">十三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黄 镇 政 委 苏振华</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芦绍武</p><p class="ql-block">十四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黄冕昌(姚喆) 政 委 谢振华</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陈连华</p><p class="ql-block">十五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白志文 政 委 罗元发</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何德全</p><p class="ql-block">第六师(下辖十六丶十七丶十八团)</p><p class="ql-block">师 长郭炳生(后叛变投敌) 政委 徐策</p><p class="ql-block"> 曹德清</p><p class="ql-block">参谋长杜中美 政治部主任 欧阳钦</p><p class="ql-block">十六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李寿轩 政 委 周赤萍</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陈世明</p><p class="ql-block">十七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王松青 政 委 甘渭汉</p><p class="ql-block">十八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曾春鉴 政 委 汪世明</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吴子雄</p><p class="ql-block">第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下辖四十三团、四十四团、四十五团)</p><p class="ql-block">师 长 彭紹辉 政 委 肖 华</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冯文彬</p><p class="ql-block">四十三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张顶生 政委 (不详)</p><p class="ql-block">四十四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朱水清 政 委 陈中村</p><p class="ql-block">四十五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卢子美 政 委 罗华明</p><p class="ql-block">3、闽、赣军区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p><p class="ql-block">独立七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李集斌 政 委 张文帮</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龚连枝</p><p class="ql-block">独立十一团</p><p class="ql-block">团 长 (不详) 政 委 (不详)</p><p class="ql-block">4、石城县游击大队</p><p class="ql-block">大队长 黄万生 政 委 肖金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国民党军参战部队序列表</p><p class="ql-block">北路军</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顾祝同</p><p class="ql-block">前敌总指挥 陈 诚</p><p class="ql-block">第三路军总指挥 陈 诚</p><p class="ql-block">第三路军副总指挥 罗卓英</p><p class="ql-block">1、第三纵队指挥官 樊松甫</p><p class="ql-block"> 副指挥官 周 碞</p><p class="ql-block">第六师师长 周 碞</p><p class="ql-block">第七十九师师长 樊松甫</p><p class="ql-block">2、第五纵队指挥官 罗卓英</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师师长 王 维</p><p class="ql-block">第十四师师长 霍谈彰</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七师师长 傅仲芳</p><p class="ql-block">第九十四师师长 李树森</p><p class="ql-block">3、第十纵队指挥官 汤恩伯</p><p class="ql-block">第四师师长 汤恩伯</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 孙良莘</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团团长 石 觉</p><p class="ql-block">第八十八师师长 孙元良</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 程显光</p><p class="ql-block">第八十九师师长 王仲廉</p> <p>参考资料&lt;剿匪战史&gt;(三、节录)</p><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蒋中正</p><p>………</p><p> &nbsp; &nbsp; &nbsp;九、进取石城战斗</p><p> &nbsp; &nbsp; (一)匪我态势及我军作战指导(参照附图)</p><p> &nbsp; &nbsp; &nbsp; 自我东北两路军,先后克复广昌、龙冈、建宁、永安、连城各据点以后,匪军精锐大损,乃自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之间,流窜于广昌、建宁以南地区,一面积极整补,一面妄图恢复其所谓"苏区门户”之广昌。我军乘其衰颓,赶筑碉堡、公路,并肃清散匪,籍以巩固收复地区。除第三路军于五月中旬完成广昌至白舍公路,并以第三纵队由广昌向东协同东路军第十纵队完成广昌、建宁间横缀碉堡线外,同时以第二十四师一部,肃清新丰市一带散匪,逐步构筑南丰经新丰至宜黄间横缀碉堡线。</p><p> &nbsp; &nbsp; &nbsp; 五月下旬,我北路军第六路军正向龙冈筑堡前进,匪军见我广昌四周工事巩固,北进无望,乃企图转向龙冈方向窜犯。第三路军为牵制匪军西窜,以第五纵队一部,向广昌西南推进,构筑郞君桥、竹桥一带碉堡。至六月下旬,郎君桥、竹桥及由南丰经甘竹、新丰市以北至九都、宜黄之碉堡封锁线均已构筑完成。至是广昌防务益臻巩固。</p><p> &nbsp; &nbsp; &nbsp; 时,匪军以第一、第五、第九各军团及三十四师窜据头陂、白水一带地区,阻我北路第三路军南进。匪第三军团主力盘据石城,一部在龙冈以南地区,与我第六路军对峙。其第七军团则窜扰连城以西地区,拒止我东路军第四 &nbsp;纵队西进。</p><p> &nbsp; &nbsp; &nbsp; 时,蒋委员长决定北路军以石城、古龙冈为目标,东路军以长汀为目标,继续进剿,并指示各部推进部署及任务如左:</p><p>1、第三纵队协助第十纵队构筑南丰至建宁间公路,第五纵队进占头陂,并修筑广昌至新安间公路,及加强沿线工事,统限于七月五日完成。</p><p>2、以上各纵队任务完成后,均至广昌附近集中,进取石城,予定七月九日开始行动, 但第十纵队西移后,改归北路军第三路军指挥。</p><p>3、东路军第四纵队,应俟石城占领后,即协同北路军会攻长汀。</p><p>4、北路军第六路军,仍照前令,进取古龙冈。</p><p>5、第八纵队,即移吉安、太和一带,构成赣江沿岸一带碉堡封锁线,阻断赣西、赣南匪军连络后,即以主力向兴国挺进。</p><p> &nbsp; &nbsp; &nbsp; 顾祝同总司令奉到上项电令,即令所属遵照实施,并抽调一部构筑广昌飞机场。</p><p>(二)白水头陂附近战斗(略)</p><p>(三)匪军战略之变更(略)</p><p>(四)驿前附近战斗(路)</p><p>(五)小松市附近战斗(参照附图第94)</p><p> &nbsp; &nbsp; &nbsp; 匪军自驿前失守后,即在驿前以南之钟子寨、中华山、陈古岭迤南之罗家峰、分水坳一带山地,构筑第二道坚固阵地,其堡垒之经始与大岭桥构筑等相类似,但坚度稍逊。其侧防与副防御设施均较完备。第一线钟子寨、中华山阵地,由匪第四、第五、第十五各师守备,第二线分水坳阵地,由匪第六师守备。</p><p> &nbsp; &nbsp; &nbsp;当时,我军为巩固驿前一带占领地区,决先以主力,完成贯桥、驿前间碉堡封锁线,及白水、驿前段公路,一部向小松市方向筑堡前进。乃于民国二十三年九月三日,令第十纵队以主力构筑贯桥至驿前公路,第五纵队以主力构筑贯桥至白水间公路,第三纵队以一部沿驿前至小松市大道两侧逐渐扩展筑堡,该纵队原担任水南至广昌一带碉线之第六师主力,于九月六日以前归还建制。</p><p> &nbsp; &nbsp; &nbsp; 九月六日,各部队均照命令开始行动,第六师主力已到达驿前,归还建制,樊松甫指挥官即令该师主力,向小松市筑堡前进;第七十九师以一部守备刘季尖一带碉堡,主力向匪军左侧阵地钟子寨之翼侧,渐次筑碉进展。至十三日,第六师进展至陈古岭以北附近,第七十九师推进至钟子寨以北高地,与匪对峙。</p><p> &nbsp; &nbsp; &nbsp;至九月二十六日,白水至驿前段公路构筑完成,各部队陆续向驿前附近集中。罗卓英副总指挥率领必要人员,进驻驿前,侦察陈古岭、钟子寨一带地形以后,决心实施第二期予定计划,于二十八日向小松市匪军阵地进攻,于二十五日,下达攻击命令,要旨如左:</p><p>1、本路军基于八月二日之决心,继续向石城进展。于二十六日,以主力向陈古岭以西地区匪阵攻击,尔后向陈古岭匪阵迂回, &nbsp; 逐次攻占小松市。</p><p>2、第二纵(欠六师附第六十七师)于二十六日拂晓,由钟子寨以北之留拨岭高地攻取钟子寨。奏功后,除以一部回守钟子寨及向西南游击警戒外,主力即行左旋,进出钟子寨东南地区,掩护第十纵队右侧安全,并适时策应协援之。</p><p>3、第十纵队(欠第八十九师)以中华山及其西侧匪堡为目标,于二十六日拂晓,分两路攻取中华山及其两侧匪阵。奏功后,以一部固守占领地区,向南方小排岭之匪监视,以主力左旋,侧击黄泥寨匪堡而占领之。</p><p>4、第六师于二十六日,除固守原阵地外,应以一部向陈古岭及其以东之匪进攻。以主力集结虎形山附近,俟第十纵队攻击黄泥寨时,应不失时机,协同攻击,相机占领陈古岭一带匪堡。</p><p>5、第十四师为预备队,于二十六日七时以前,到达驿前、南岭脑一带,机动待命。</p><p>6、卜福斯山炮营于二十五日前后,进入陈古岭以北安子塘阵地,完成诸种准备,二十六日拂晓开始射击,以中华山、黄泥塘为主要目标,钟子寨、陈古岭为次要目标,协同我攻击部队猛攻匪堡。</p><p>7、航空队于二十六日拂晓后,飞临驿前上空助战,各攻击部队应籍空军之掩护,不失时机向匪突击。陆空连络应注意。</p><p>&nbsp; &nbsp; &nbsp;上述命令下达后,各部队为秘密企图,于二十五日晚完成攻击诸准备,二十六日拂晓,我炮兵首向中华山匪军阵地开始射击,步兵随即攻击前进。</p><p>&nbsp; &nbsp; &nbsp;第十纵队以第四师向中华山一带匪堡进攻,第八十八师位置于油田上为预备队,五时三十分,我第四师在炮火的掩护之下,向中华山及其西端一带匪堡攻击,我官兵奋勇冒匪军弹雨,一意迈进,并以一部利用隐蔽,向匪侧方包围。匪虽顽强抵抗,卒因三面夹攻,匪势不支,向大排岭方面逃窜。六时四十分占领中华山高地并乘势进占小岭一带匪堡。汤恩伯指挥官见我第四师占领中华山附近高地,为巩固占领地带,令八十八师继续攻占中华山东端黄泥寨高地。孙元良师长奉命后,即率领该师主力,于七时向黄泥寨攻击前进,盖黄泥寨与中华寨两峰对峙,中华山原为我占领,右翼已无顾虑,乃保持重点与左翼。八时许,我攻击部队逐渐接近匪阵地,先头一部逼近匪堡外鹿砦时,遭受匪之机关枪火猛烈射击,我官兵前仆后继,以集束手榴弹投掷,匪堡全毁。至八时四十分,我军占领黄泥寨,残匪狼狈向陈古岭方面逃窜。</p><p> &nbsp; &nbsp; &nbsp;第三纵队方面,是日(二十六)拂晓,樊松甫指挥官以第七十九师为右翼队,第六十七师为左翼队,同时向钟子寨两侧攻击前进。适因大雾迷漫,部队连络困难,我第六十七师傅仲芳师长为秘匿我军企图,先以第三九七团乘大雾笼罩,秘密接近匪军,七时三十分,进至中华山西侧。适时,我第十纵队攻占中华山,该团出敌不意,向匪猛袭,遂将匪堡守兵驱逐,占领匪堡。时右翼第七十九师亦接近匪寨。未几,雾散天晴,我炮兵及空军,同时向钟子寨轰击,我两翼攻击部队,乘势进迫。至十一时三十分,即将据守匪堡顽强抗拒之匪,歼灭过半,残匪狼狈弃阵,向南逃窜。我军占领钟子寨。同时,我第六师亦攻占陈古岭。至此,匪之第一道防御阵地,已被我军突破。是日午后,罗卓英副总指挥在钟子寨一带,侦察地形后,决于二十七日继续攻击。除令第三纵队之第七十九师在钟子寨一带高地,构筑寨堡,并策应作战:并令第六十七师控制中华山附近为预备队外,令第十纵队由中华山向大排岭、分水坳、桐江攻击前进;第十四师由由南岭脑附近,在第十纵队左侧经陈古岭向嵊背寨进展;第六师攻占马山及其东南一带高地,掩护第十四师进展;卜福斯山炮营在虎形山占领阵地,掩护攻击。</p><p> 九月二十七日,气候晴朗,拂晓,我炮兵开始破坏射击,空军亦凌空轰炸匪阵。攻击各部队在炮火及空军掩护之下攻击前进,匪以纵深配备,我军时受各方侧击;然我军士气如虹,勇往迈进,八时许,我第十四师自六时起至十四时,先后攻占分水岭、鸡笼寨、嵊背寨一带高地匪堡。第六师亦于九时许,攻占马山及嵊背寨附近匪之主堡。残匪纷向桐江方面逃窜。战后调查,大排岭、分水坳方面等为匪之第五师,马山、嵊背寨方面等为第四师,第四师师长张翼是日晚向我第六师投诚。</p><p> &nbsp; &nbsp; &nbsp; &nbsp;罗副总指挥以匪军分水坳嵊背寨第二道坚固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为乘势攻占小松市,于是(二十七)晚,令第六十七傅仲芳师长,指挥该师及第六师一旅,第八十八师一团、卜福斯山炮一连,于二十八日晨向桐江攻击前进,其余各部队均在原地筑碉。</p><p> &nbsp; &nbsp; &nbsp; &nbsp;二十八日拂晓,傅仲芳师长令卜福斯山炮连在分水坳占领阵地协同攻击。第六师之翁旅及第八十八师张团沿分水坳大道两侧向桐岗(江)攻击前进;彼则亲率第六十七师,向桐岗(江)正面攻击。十时许,炮兵开始射击,各部队同时向匪攻击前进,匪军慑于我第一、第二两道防线进攻时的威力,不敢恋战,节节败退,十二时许,翁旅攻占分水坳西南各匪堡,交张团接守,该旅乘胜追击。于十三时许,与第六十七师同时占领桐(江).。匪军第四师一部,向石城退窜。</p><p> &nbsp; &nbsp; &nbsp; &nbsp;我军占领桐岗(江)后,协力赶筑附近碉堡,二十九日完成,三十日拂晓,我第十八旅及第六十七师一部归翁旅长指挥,继向小松市挺进,七时攻占小松市。残匪三百名向石城逃窜。我第二期计划遂告完成。</p><p> &nbsp; </p> <p>  (六)石城附近战斗[参照附图第95]</p><p> &nbsp; &nbsp; 匪军自小松失败,其第三军团及第十五师残部即转移石城及其以北之礤脑、月光翼、鹅颈坳、石榴花寨、升平寨丈夫嶂一带既设阵地,并增筑工事,以图我军作最后之顽抗。</p><p> &nbsp; &nbsp; &nbsp;我第三路军自民国二十三年十月一日起,主力在小松市附近构筑碉堡,一部在广昌附近守备碉线。当时各部队之位置如插图第九十五。</p><p> &nbsp; &nbsp; &nbsp;十月二日,小松市一带封锁线构筑完成,第三路军决按八月二日计划,于三日开始向石城进展,完成第三期计划,乃以冬已驿电令各部队,规定攻击部署如左:</p><p> &nbsp; &nbsp; &nbsp;1、第十纵队附卜福斯山炮营(欠一连)本(二)日集结桐岗(江)、小松市间,明(三)日向礤脑、石榴花寨一带高地攻击前进。占领后,当日完成野战工事,并准备筑碉材料,于四五、六日,完成小松市、礤脑间碉堡封锁线。</p><p> &nbsp; &nbsp; &nbsp;2、第十四师着归汤指挥官指挥,三日推进江东坳一带集结,准备策应.</p><p> &nbsp; &nbsp; &nbsp;3、第七十九师推进小松市附近,接替第十纵队及第十四师所守碉堡。</p><p> &nbsp; &nbsp; &nbsp;汤指挥官恩伯奉命后,即至小松市高地详细侦察地形,当面山岭绵延,匪堡密布,判定石榴花寨、鹅颈坳为匪主力所在,且控制石城大道右侧,为进占石城势所必争之要点。乃令第八十八师于三日拂晓向石榴花寨、鹅颈坳之匪进攻;第四师一部向丈夫峰佯攻,掩护第八十八师右翼之安全;第十四师为预备队,推进至小松市附近待命。 卜福斯山炮营在井头村南端占领阵地协力进攻。</p><p> &nbsp; &nbsp; &nbsp;十月三日五时许,我第八十八师在炮火掩护之下,对盘据石榴花寨之匪进攻;匪虽顽抗,但我炮火猛烈,匪死伤枕籍。至九时许,工事全毁,狼狈向南逃窜。我军遂占领石榴花寨、升平寨一带高地,随即略事巩固整顿,构筑简易野战工事。炮兵向前变换阵地。随于九时三十分,继续向鹅颈坳攻击;盖鹅颈坳雄峙石城之北,可以瞰制石城及附近一带小高地,关系石城存亡,我军开始攻击后,匪坚持抗拒,并由石城增加援军,迄十时二十分,我炮火集中射击,将匪军工事堡垒,夷成平地,匪军依恃尽失。我军乘势利用山地死角,一举冲入匪阵,并由两翼包围,匪军狼狈逃窜,遗尸遍地,我遂占领鹅颈坳。至十一时,陆续占领月光翼、火焰寨。第四师同时攻占礤脑。至此,石城以北门户,遂为我军洞开。匪第六师及第四师一部,向石城逃窜。</p><p> &nbsp; &nbsp; &nbsp; 十月四日晨,第十纵队继续以第四、第八十八两师向南进展,九时许,第四师占领石城东北之坝口,第八十八师占领石城北端之长乐。于五日在占领之线筑碉,以资巩固;准备六日续向石城进攻。时守备白水一带之第九十四师、鼓楼峰一带之第十一师一部,均向南前进;陈诚总指挥令各师协力向石城进攻。</p><p> &nbsp; &nbsp; &nbsp; 六日拂晓,第十四师将长乐附近之散匪驱逐,并向长乐西南高地进攻。第十一师一部向塘子岭、李塔(腊)石一带高地攻击,匪第十五师节节抵抗,经我第十四、第十一两师猛力压迫,匪军纷向西华山方面溃退。至十二时许,石城附廊一带高地,均被我军占领。是时,第十一师另一部各师便衣队,已乘机进占石城,我军以石城为目标溽暑远征,历时三月,先后伤亡官兵二千余名,率获最后胜利。斯时,第六路军正向古龙冈进攻,第八纵队亦由赣江方面向兴国进展,东路军第四纵队已进至连城以西地区。</p><p> &nbsp; &nbsp; &nbsp;十月七日,第十四师续占以西之苦竹岭、西华山一带高地,第四师进占仙姑庙。至是,石城四周尽入我掌握。十二时许,罗副总指挥进驻石城。是日,第六师亦进驻石城,该师周碞师长奉派石城城防司令,负责办理善后事宜。第十纵队之第四、第八十八两师及第五纵队之第十一、第十四师,沿小松市、石城大道两侧,构筑碉线,完成封锁。</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国防部史政局编制</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中华民国十一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 石城阻击战大事记</p><p class="ql-block">八月</p><p class="ql-block"> 30日,驿前失守,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及红一军团第十五师(亦称“少共国际师”)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来到石城北部的的桐江、小松地域设防。军团部移驻广、石交界处的莲坑。敌军则加紧构筑碉堡,修筑贯桥至驿前间的公路,准备进攻石城。</p><p class="ql-block">九月</p><p class="ql-block"> 3日,三军团向中革军委报告:计划在桐江、中华山地带抗击敌陈路军对石城的进犯。</p><p class="ql-block"> 5日19时30分,中革军委致电三军团:根据目前敌情判断,,我三军团四、五两师及十五师除依规定各派出值班部队在前线担任警戒外,其余部队均应休息整理,加紧训练。 </p><p class="ql-block"> 6日20时40分,三军团致电中革军委:拟在桐江、丹溪地域组织防御,以阻滞敌陈路军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本日,三军团军团部从莲坑移驻石城境内</p><p class="ql-block">杜家排。</p><p class="ql-block"> 18日14时,中革军委致电三军团,复示三军团三日的防御部署。</p><p class="ql-block"> 本日20时,中革军委致电三军团,命令三军团和十五师九月份的任务是阻止敌人于石城北部。并命令三军团从广、石交界处至石城城北李腊石约五十华里的纵深地域,设置三道防御地带,进行运动防御,阻击敌陈路军的进攻,以保卫瑞金。</p><p class="ql-block"> 9日10时,中革军委致电三军团,复示三军团六日的防御报告。</p><p class="ql-block"> 本日,中革军委又致电三军团:不要准备石城城市及其附近的防御战斗,如敌人逼进石城时,应全部撤至石城以南,选择新的阵地扼守。</p><p class="ql-block"> 中旬,石城人民积极响应中革军委的扩红号召,509名青年报名参军,经短期训练后补充到三军团。</p><p class="ql-block"> 13日,中革军委发出命令,对中央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军事部和地方武装的指挥系统进行改组,规定凡是留在敌占区或即将被敌占领区域的县、区军事部,立即改为县、区游击司令部县、区军事部部长任县、区游击队司令员,县、区委书记兼县、区游击队政治委员,乡则以乡苏主席兼游击队长,乡党支部书记兼游击队政治委员,要求上述改组需在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十日前完成。</p><p class="ql-block"> 13日21时,中革军委致电三军团,指示三军团应予防敌人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14日,三军团向中革军委报告突击敌人的部署。</p><p class="ql-block"> 15日,中苹军委向全军发布了《关于战术问题的训令》,要求各军团在战术上要接受万年亭的战斗教训,加强警戒,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防止并打击敌人的袭击。</p><p class="ql-block"> 16日22时,中革军委致电三军团:由于敌北路军前敌指挥官陈诚已相当知道我军部署和工事配系,在敌人飞机、大炮袭击时,为避免不应有的损失,第一防御地带应作为掩护线,不要进行顽强的战斗,主力和主阵地应在第二防御地带。并要求他们改变军团和师的司令部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本日,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将军团司令部从杜家排移驻杨村。</p><p class="ql-block"> 17日3时,为加强石城战区的兵力,打好石城阻击战,中革军委电示一军团:应适当配置六师,要求六师于十九号前完成全部整顿。</p><p class="ql-block"> 18日18时,中革军委电示各军团:六师从二十日晚由县驻地出动,经江背洞、古龙岗,转移到宁都地域,集结于宁都以东地域,二十三日晨,应隐蔽集结于宁都以东地域,并准备于当晚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19日,闽赣军区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向中革军委报告自己的行动情况。</p><p class="ql-block"> 本日10时,中草军委致电三军团:如敌经湛田机动时,你们主要的部署应在左翼,并以一个师为突击队。</p><p class="ql-block"> 本日15时,中革军委致电三军团,对陈敌在湛田的活动作了分析,并对三军团突击该敌的部署作了指示。</p><p class="ql-block"> 本日20时,一军团电告中草军委:明日如无战斗,六师黄昏时东移。</p><p class="ql-block"> 20日1时,中革军委电令一军团:六师本日黄昏后一定东移。六师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本日黄昏离开兴国驻地东移。</p><p class="ql-block"> 本日14时,中革军委致电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指示两独立团统归独立七团团长李集斌、政委张文帮指挥。要求他们于二十四日前全部集中于丰山市、木兰地带,协同三军团抗击驿前之敌;同时,就清匪问题给闽赣军区作了指示。</p><p class="ql-block"> 22日,中革军委电令三军团:以一个师守备中华山、罗家峰以东阵地,而闽赣之两个独立团,亦可使用于右翼,另两个师便用于中华山、罗家峰以西地域,六师亦使用于我的左翼。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用一个师守备中华山罗家峰以东阵地,用两个师守备中华山、罗家峰以西地域,其具体部署是:红四师十一团主力控制元肖、下禾排纵深地带,派出一个营守备甘子支点,第十、十二团在分水坳、外岽背之间机动;红五师、第十五团守备黄泥寨、莲坑支点,第十三、十四团于罗家峰以北机动,红六师到达后,在塘堘岭东南端侧击敌外翼。</p><p class="ql-block"> 24日,中革军委电示三军团:估计陈路军将应用其一切的技术向我阵地行主要的攻击,而迁回只是其补充的动作。因此,六师在左翼保证安全就够了,而主要部署仍应在我之右翼。</p><p class="ql-block"> 本日,三军团第六师抵达塘堘岭,归还三军建制。</p><p class="ql-block"> 本日20时30分,三军团向中革军委报告固守黄泥寨及甘支南阵地的部署。</p><p class="ql-block"> 25日16时,中革军委通知各军团:二十六日晨,敌军将向我实行总攻,要求各军团充分做好战斗准备,一方面使敌人遭受相当损失,另一方面要避免自己的重大损失。</p> <p>李腊石红军烈士亭</p> <p>  26日拂晓,敌军向我第一道防御地带发起猛烈攻击,在敌机和炮火的支援下,敌第十纵队第四师向中华山,第八十八师向黄泥寨,第三纵队第七十九师、第五纵队第六十七师钟子寨等地的我军阵地进攻。我军英勇抗击,毙伤敌人一千余名, 我军随后从黄泥寨、中华山、钟子寨等阵地撤退。</p><p> &nbsp; &nbsp; &nbsp; &nbsp;27日,敌第十纵队第四师、第八十八师向大排岭、分水坳等我军阵地发动攻击,第五纵队第十四师由南岭脑附近,经陈古岭向嵊背寨进攻,第三纵队第七十九师向马山及其东南一带高地进攻,我军给敌人以大量杀伤后,于黄昏时撤出战斗,退守桐江、小松。</p><p> &nbsp; &nbsp; &nbsp; &nbsp;本日,三军团致电中革军委报告守备情况。</p><p> &nbsp; &nbsp; &nbsp; &nbsp;本日,三军团致电中革军委报告罗家峰战况及在花桥、杨村侧击敌人的计划。</p><p> &nbsp; &nbsp; &nbsp; &nbsp;本日,中革军委关于石城地区的作战问题向三军团发出训令。</p><p> &nbsp; &nbsp; &nbsp; &nbsp;训令指出:昨、今两日战斗损失过大,目前三军团及十五师基本的的作战任务是迟滞陈路军向石城前进,只在有利条件下,以局部的突击消灭敌人的先头和侧翼部队,必须避免坚决的战斗,而首要是保存我们的有生力量。在战术上应在每个地区上进行运动防御,以完成作战任务。并告之:军委已决定放弃石城,三军团拟转移到升平寨、丈夫崎、高龙峰地域,十五师移至苦竹岭、李腊石,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则撤至石城南构筑工事。</p><p> &nbsp; &nbsp; &nbsp; &nbsp;28日,三军团致电中革军委报告自己的位置与动作。</p><p> &nbsp; &nbsp; &nbsp; 本日晨,敌第五纵队第六十七师、第三纵队第六师之一旅、第十纵队第八十八师一个团及一个卜福斯山炮连,临分水坳大道两侧向桐江发起进攻,负责守备的红军官兵,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改变了作战方法,杀伤不少敌人后撤出战斗。十七时许,敌第五纵队第六十七师占领桐江,并进行筑垒。</p><p> &nbsp; &nbsp; 本日,三军团电告中革军委:二十九日二时</p><p>照军委电令移动。</p><p> &nbsp; &nbsp; 29日,三军团转移到升平寨、丈夫嶂地域,十五师转移到苦竹岭一带。</p><p> &nbsp; &nbsp; 本日,中革军委致电三军团:三军团的任务仍是抗击陈路军。为爱惜兵力,在石城地域应避免与陈敌决战。</p><p> &nbsp; &nbsp; 30日拂晓,敌第三纵队第六师第十八旅及第六十七师一部,继续向小松进犯。七时许,我军给敌人一定杀伤后放弃小松。</p><p>十月</p><p> &nbsp; &nbsp; 1日20时,三军团致电中革军委报告突击小松进攻之敌的部署。</p><p> &nbsp; &nbsp; 2日,中共石城县委、石城县苏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明日将党政机关迁屏山新坊村。</p><p> &nbsp; &nbsp; 3日5时,敌军向石榴花寨、升平寨一带高地发起猛烈攻击。九时三十分,敌继续向鹅颈坳进攻,红军将士英勇抵抗,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放弃鹅颈坳、月光翼、火焰寨等阵地。</p><p> &nbsp; &nbsp; &nbsp;石城县党、政机关移驻屏山新坊。</p><p> &nbsp; &nbsp; &nbsp;4日晨,敌第十纵队第四师、第八十八师继续向南进犯。九时许,我军撤出战斗。敌第四师进占坝口,第八十八师进占长乐。</p><p> &nbsp; &nbsp; &nbsp;本日敌陈诚命令其第十一师、第八十九师、第九十四师协同四师、第十四师、第八十八师共同进攻石城。</p><p> &nbsp; &nbsp; &nbsp;本日,石城县委、县苏在屏山新坊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把全体机关干部改编为石城县游击大队,共三百余人,一百余枪,下设三个中队。太队长由县军事部长黄万生担任,政委由县委书记肖金海担任。</p><p> &nbsp; &nbsp; &nbsp; 5日,县游击大队开往西华山一带,配合十五师阻击南犯之敌。</p><p> &nbsp; &nbsp; &nbsp; 本日,县委,县苏迁屏山赖氏九族祠(追远堂)内。</p><p> &nbsp; &nbsp; &nbsp; 6日,我军在石城县城及其附近抗击第十一师第十四师等部的联合进攻。十二时许,我军放弃石城县城及其附近高地。敌第四师进占城东之仙姑岭,敌第十一师等部便衣队进入石城县城。</p><p> &nbsp; &nbsp; &nbsp; &nbsp;7日,敌第十四师继续向城西的苦竹岭、西华山一带高地进攻,,我军顽强抵抗,激战后撤退。</p><p> &nbsp; &nbsp; &nbsp; 本日,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撤至石城南部屏山观下地域休整,军团部移驻屏山打鼓岭背,第十五师撤至横江、龙岗等地域休整。独立七团和独立十一团接替他们的防务。</p><p> &nbsp; &nbsp; &nbsp; &nbsp;本日,中革军委电令三军团:十二日前,应在目前第一集结地进行人员、干部、弹药的补充,完成部队整理,于十四日到达第二集结地-—于都东北的水头圩、石溪坝、车头圩、禾田及仙霞观地域。</p><p> &nbsp; &nbsp; &nbsp; &nbsp;本日,敌第六师进占石城县城,敌第三路军副总指挥罗卓英窜至石城,任石城县城防司令部司令。</p><p> &nbsp; &nbsp; &nbsp; 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政治指令:要求各军团应加强巩固部队的政治工作迅速补充物质,准备突破敌人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和作战。</p><p> &nbsp; &nbsp; &nbsp; 上旬,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在石城休整其间,得到了大量的物资及兵员补充,使三军团拥有一万五千多官兵。第十五师在石城休整期间,也得到了二千新战士的补充。</p><p> &nbsp; &nbsp; &nbsp; &nbsp;9日8时30分,中革军委致电第十五师,要求他们于九日晚转移方向,并令他们转告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两团首长:命令他们担任石城以南阻敌前进的任务,应避免与优势的敌人作战,如陈敌由石城向南前进时,则向屏山及石城河岸沿石瑞大道节抗退,第十五师于九、十两日晚从驻地出发,经古城(长汀县境)、瑞金开往于都,十六日,抵达于都段屋、宽田地域。</p><p> &nbsp; &nbsp; &nbsp; 12日晚,三军团全部由石城南部的观下、屏山地域出发,经宁都县的固村、固厚、长胜等地,于十六日到达于都城东北面的汾坑、车头圩一带。为隐蔽我军的战略意图,迷惑敌人,红四师一部佯装成我军主力,昼行夜宿,故意暴露,并绕道珠坑、横江、龙岗,然后,再向西隐蔽前进折回于都。敌果然误认为我军在向瑞金方向撤退。</p><p> &nbsp; &nbsp; &nbsp; &nbsp;29日,敌第十纵队指挥官、第四师师长汤恩伯在石城县城主持召开了“石城县党、政、军、民联席会议",策划进一步清剿第我县、区游击队及革命干群。全县军民在中共石太县委的领导下,与进占石城的敌人展开了英勇而艰苦的斗争。</p> <p>石城革命烈士纪念馆</p> <p>石城县</p> <p>阻击战之分水坳</p> <p>鸡岭寨</p> <p>鸡岭寨战壕</p> <p>石城阻击战之钟子寨</p> <p>钟子寨</p> <p>钟子寨寨门</p> <p>红三军团杨村指挥部</p> <p>少共国际师指挥部</p> <p>阻击战之桐江</p> <p>阻击战之鹅颈坳战场遗址</p> <p>鹅颈坳</p> <p>阻击战之鹅颈坳</p> <p>阻击战之礤脑</p> <p>阻击战之小松</p> <p>阻击战之石榴花寨</p> <p>石榴花寨门</p> <p>阻击战之丈夫嶂</p> <p>石城阻击战之丈夫嶂</p> <p>丈夫嶂之仙桃岩</p> <p>破土对面为阻击战之升平寨一带。</p> <p>阻击战之火焰寨</p> <p>火焰寨墙</p> <p>火焰寨下</p> <p>太平寨</p> <p>天子寨寨门</p> <p>阻击战之月光翼</p> <p>阻击战之月光翼一带。</p> <p>阻击战之高龙峰一带</p> <p>阻击战之长乐</p> <p>塘子岭</p> <p>阻击战之李腊石</p> <p>李腊石阻击战之红军战壕。</p> <p>阻击战之苦竹岭</p> <p>阻击战之西华山。</p> <p>镜面排——红军医院</p> <p>打鼓岭背——红三军团司令部</p> <p>阻击战南撤后红三军团司令部和红军医院设在屏山镜面排和打鼓岭背。</p> <p>阻击战后,十月七日红三军撤至屏山,在陈坊村休整数天。于十月十二日晚开始长征 ,经固村固厚到于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