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云锦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65年的人生中,他写了2700多首诗,他的诗题材广阔,文纵横恣肆,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了300多首词,豪放、旷达、婉约等风格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还也了4800多篇文章,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继欧阳修之后领袖一代的文坛巨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苏家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正儿八经的书香世家,据史料记载,苏询其实有三子三女。但长子、长女、次女先后夭折,只剩下一女二子,大智慧的苏询给孩子取名寓意深远,苏轼名字中的“轼”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弟弟苏辙的“辙”为一手轮压出的痕迹,天下的一千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苏洵、苏轼、苏辙都进入了唐宋八大家排行榜。世称“三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057年他与父亲和弟弟一同抵达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年21岁。这一届科考,也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一场考试诞生了8位文坛大家9位宰相,包括苏辙,曾巩等人。当年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极为赏识苏轼文章,但他误认为是是自己的门客曾巩所做,为了避嫌,故忍痛割爱,使该文屈居第二,接着礼部复试,苏轼获得第一,再进入殿试,得到宋仁宗的高度评价,因而一时之间,名满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巧的是,苏轼的母亲突然病故,他立刻随父亲回乡奔丧,守孝期满后,1060年调任福州主薄,后经欧阳修推荐,1061年,苏轼参加北宋选拔特殊人才的制科考试,获得最高的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改授判登闻鼓院。1066年,苏洵病逝,守孝三年,等孝期结束还朝,正赶上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朝廷上下形成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旧党),两派竞争激烈,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人被迫离京,史称“新旧党争”。</span></p> <p class="ql-block">1071年,新党风头正盛,苏轼上书谈变法弊端,惹怒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让御史在宋神宗面前打小报告,苏轼被迫离京,出任地方官,按下来几年,接连出任机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知府,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p><p class="ql-block">“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是43岁的苏轼在在出任湖州知州时给宋神宗写了一封谢表的话,就因为这几句话,新党接连炸毛,上书告发苏轼,说他包藏祸心,讽刺朝庭,皇帝看了御史们的奏折,便派饮差去抓捕苏轼进京,便进了御史台监狱,一首一首诗词,一个个句子逐一审问,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承认,又坦白自己在诗中批判新政,宋神宗大怒,想要直接处死他,此时,朝中大部分新党(包括王安石)也开始为苏轼求情,最终,苏轼被贬官外放,因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此案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p> <p class="ql-block">乌台诗案后,苏轼成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的他,心灰意冷,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补贴生计,“东坡居士”的称号便是这样来的。</p><p class="ql-block">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到汝州就职,因为幼子夭折,暂居常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9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重帘听政,逐渐废除变法,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苏轼也因此接连升迁。此时,王安石集团被疯狂打压,苏轼又开始耿直上书朝廷,揭露保守党上台后的腐败现象,遭保守势力围攻陷害,好了,这下新、旧两党全得罪了,朝廷再也没他容身之处,于是自求外调,离开京都。</p> <p class="ql-block">自从离京后,他一直被贬来贬去,先后到过许多地方,1089年,苏轼第二次抵达杭州,他用积蓄换米换药,救济当地百姓,又发现西湖淤塞过多,就募集民工,疏浚西湖,并建造了一条似贯西湖的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公堤”,百姓为感激他,抬了猪肉和酒拜谢,他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加酒烧的红酥,分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1097年,已62岁的苏轼被贬到了海南岛儋州,那地方荒凉的很,“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他在这种田,制墨,酿酒,甚至每晚泡脚,还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p><p class="ql-block">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北归,但路途遥远,1101年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65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苏轼的一生好像都在不停地跋涉,刚刚熟悉一个地方,马上就要离开,但即使飘坠于天涯,也能安之若素,大家都知道他在散文,诗,词等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尤其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极大提高了词的地位。最可贵苏轼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深受百姓爱戴和敬佩——战饥荒,驱疾疫,疏浚两河,整治六井,战蝗灾,修大坝,雷厉风行,政绩卓著………还有苏轼在中医、军事、哲学、美食、律法等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不愧是天才,更是全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风马空气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明,真神仙中人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