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典文学和文学创作一直是宋世臣的最爱,他是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人,虽然他自己并没有这么觉得。宋世臣有三个微信号:昵称分别为谢眺楼、鄜州月和辋川庄,并且集三者建立一个微信群,群名叫花间一壶酒。这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表现的是美好的寂寞,极致的孤独,宋世臣用这句诗做群名称,可见他精神孤岛一般的存在,就差遗世而独立了。从微信昵称和微信群名中不难发现,宋世臣是唐诗的疯狂爱好者,在他的头脑里存储着大量的唐人诗句,《唐诗三百首》他可以倒背如流。虽然他自建微群名叫花间一壶酒,但他并不喜欢饮酒,更别说一个人独酌了,但唐诗却是他最钟爱的酒,年轻时晨跑和中晚年散步,他嘴里碎碎念的都是古文和唐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还真是喜欢月下独酌哦。</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就读环境监测专业,通过大量的阅读,宋世臣喜欢上了当代大诗人艾青的诗,那些画面感极强的诗句和忧郁感伤的情调,令他入了迷,他立志要做一名诗人。年轻时写了很多诗,讴歌他那夭折了的爱情,可惜寄往北京的《诗刊》和四川的《星星》后,这些呕心沥血之作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这令宋世臣很受伤,产生了很强烈的挫败感,于是他转而沉迷于古典文学,一有闲暇就研习古文和唐诗宋词,字斟句酌反复吟咏,开启了几十年如一日,在故纸堆里与古人的精神交流。诸葛亮的《出师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宋世臣可以倒背如流。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朝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里所引用的故事,他都耳熟能详,哪个故事出自《战国策》,哪个故事出自《左传》他都如数家珍。至于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辛弃疾的诗词,他会背的更是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 长期浸淫在古诗词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在宋世臣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令他对很多事情看开,看淡,心胸变得越发豁达。才华横溢的北宋大才子苏轼,因为出众的才学而遭人嫉恨,身陷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致使一生命途多舛,屡遭贬谪——黄州惠州儋州,从湖北到广东再到海南,岁数越大遭贬谪得越远,去世前虽逢大赦,但至死也没能回归眉山故里。苏东坡的遭遇令宋世臣认识到人性的丑陋,在北宋文官至上的风气推崇下,也没能令才高八斗的大文豪之命运赢来转机,最终不得不客死他乡,看来自古文人多劫难,此言非虚啊。另一位让宋世臣感慨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他一生不但收复河山的政治抱负没能得到施展,就连自己和表妹唐婉的爱情,在他母亲这个封建家长的淫威下,也没能够善始善终。在古代文学史上广泛流传的沈园故事,陆游唐婉在浙江绍兴沈园宫墙上留下的两首《钗头凤》,以及之后四十年中陆游断续凭悼唐婉的几首绝句,在“错!错!错!”“难!难!难!”和“犹吊遗踪一泫然。”的悲怆中,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叹惋……宋世臣觉得和这些旷世奇才相比,自己人生中的那点爱情挫折和职场不如意,简直贻笑大方,不值一提。</p> <p class="ql-block"> 与三个微信号相对应,宋世臣也有三个美篇号,这些美篇都和他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但功能作用并不重复。美篇《鄜州月》都是搜集他喜爱和会背诵的古典名家的诗词歌赋。《谢眺楼》则是收集一些头条和公众号介绍的现代或者外国名诗,还有一些名家的书法作品,准备退休之后研习临摹的。《辋川庄》是他这些年苦心经营的重头戏,都是几十年来他自己写的文章。这个美篇号创建虽仅四年多,但却聚齐了他从1983开始陆续创作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年轻时投稿没人用,宋世臣都留有底稿,自打有互联网以来,他就在网上先后开通了博客、微博、QQ空间,把自己平时创作的诗歌散文上传,既满足少年时的发表欲,又可与天南海北的网友交流互动。如今这些原创文章都收集到了美篇《辋川庄》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加之整理旧作中触发了新的创作热情,近几年文思犹如井喷,他不仅创作了几百首诗歌,也学着写起了小说。与年轻时成名成家的愿望相比,现在他已经没有了功利之心,堪堪临近职业生涯晚期,主要是为晚年找点事做,一方面满足自娱自乐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尽量少给子孙后代添麻烦吧。</p> <p class="ql-block"> 最能体现宋世臣恬淡的艺术心境的,是他去年仲秋时节创作的一首诗《看星星》。那是他应一位多年好友之邀,在北方寒冷的秋夜,到户外仰望暗淡的星空后,所抒发出来的真实的人生感受。原诗如下:“在中秋节与清秋节之间/友人约我户外看星星/我知道此时的北方/气候已经很寒冷/但也不好拂了/友人的雅兴#下弦月还没有升空/夜空十分暗淡/北斗七星清晰可见/银河却有些渺茫/更不见两岸牵牛织女/或许是视觉神经衰老/年轻时的夜空/曾经是那么明亮#总归咎于世事繁杂/多年以来几乎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仰望星空/如今反思起来/问题还是出在自身/由于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导致很多美丽与我们擦肩#多年的名利场沉浮/丢掉很多生活的纯真/实则幸福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物质侵扰/一如古人端午斗百草/拥有简单的快乐就好。”这首诗诠释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们拥有的越多,生活得就越快乐,与此恰恰相反,追求的目标越简单,人们的快乐越多样,惟有简单的追求,才是人们的快乐之源。</p> <p class="ql-block"> 虽然身处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但宋世臣已经无欲无求,与世无争,他每天的中心工作,就是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写成文章上传美篇,再通过微信转发给亲朋好友。宋世臣的三个微信并非自顾自的聊天,而是分工明确的创作宣传工具,美篇号《辋川庄》主写作,所以同名微信主要以辅助文学创作为主,《鄜州月》微信重点负责添加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将美篇号《辋川庄》创作的文学作品转发给志趣相投的好友,其次收集一些图片资料和写作时用到的相关知识。微信《谢眺楼》也是负责收集资料和储存美篇《辋川庄》未完成的作品,另一个功能就是通过该微信关注的公众号《云速体育》,观看篮球和台球的视频直播,满足他这个资深体育迷的嗜好。有时出差在外,没有公共网络时,宋世臣就利用《鄜州月》微信进行写作,然后发到《花间一壶酒》微群里保存,到了下榻的旅店连接上外派,再利用微信《辋川庄》整理,然后复制粘贴到《辋川庄》美篇号里,这也是宋世臣不管人到哪里,美篇创作总是笔耕不辍,不断更新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宋世臣觉得自己的文学创作缺乏文采,和古典文学根本没法比,所以,只能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下面的三段文字都是宋世臣2011年左右写的微博,最能体现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p><p class="ql-block"> 记忆涓流潋滟着岁月光影,再暗淡的人生也会有色彩缤纷,不必为韶华尽逝伤感,不必为擦肩伟业叹息,不必为壮志未酬悔恨,不必为功败垂成抑郁,只要我们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宽以待人,无害人之心,无龌龊之念,无觊觎之私,无僭越之望,上对得起苍天父母,下对得起子女人伦,那我们就可坦然宣告:我不白活一回! </p><p class="ql-block"> 每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是有原因的.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持;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与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自省与成长.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每个人的出现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激.因为看开.所以减负;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因为看远,所以无欲惧.</p><p class="ql-block"> 北方有块美丽的湿地,居住着一位娇美的凌波仙子。每当细雨蒙蒙的天气,她就会浮出水面,与成千上万的水鸟聚在一起,或蜻蜓点水,或翱翔天际,或精卫銜草,或鹜凫千里。整个水草丰美的绿色世界,顿时变得奇幻无比,白蒙蒙水天相接,湿漉漉晶莹透剔,不时有燕子呢喃,间或现喜鹊登枝,真乃光怪陆离混沌界,偶有霞光仙子生。</p> <p class="ql-block"> 通过多年的博客微博和QQ空间的文学创作与网上互动,宋世臣在全国各地包括海外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这也是他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的动力。广西青秀山下的小学校长黄琮老师,自打创建微博时相识,到如今已经十年了,桉树作为经济林种植,他还是从老黄那儿知晓的;近年来宋世臣每发一篇文章,黄老师都会适时转发到其朋友圈中,致使他的文章在广西也有很多的读者。北京昌平的阿秋老弟,是双鸭山有名的坑烤大师,现在工商局做后勤服务工作,2016年他去北京出差,两人还在一起小酌了一番,当年微博上的互动,是他们经久难忘的话题。武汉退役军人周子产,是宋世臣创建美篇后相识的,在疫情期间老周作为志愿者,为隔离在家的小区居民送餐,展现了预备役军人在大灾大难面前可贵的责任感,他本人的文采也是相当了得的,但他从不以此示人,他们相约退休后黄鹤楼上聚首。还有陕西汉中的米媂,重庆荣昌的宫强,辽宁本溪的屏舟,这些微博上结识经年的好友,虽然未曾与宋世臣谋面,但都是他精神上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简卢陟》五言律诗的尾联写道:“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意即我只有这一瓢酒,愿能慰解这一路艰辛劳顿。宋世臣很认同这首诗的理念,他觉得人生仅是一名过客而已,积攒再多的物质财富,一分一毫都带不走,而离开了任何一个人,犹如消失了一粒尘埃,这个世界仍然照常运转。所以,他努力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驿路人生的风尘中,有古典诗词文化这一瓢醇醴的慰解,足以抵消尔虞我诈的艰辛,舒缓争名夺利的劳顿。一个人只要不念曾经的拥有,尽管身心愉悦古今畅游,纵使有一天如白云消失于蓝天,此生也无怨无悔,了无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