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前的“家教”

艳阳高照(廊坊)

<p class="ql-block">  儿时刚刚懂事,每当吃早饭之前,父亲总是先不让孩子们着急动筷,而是一本正经地传授给孩子一些家教知识;他总是说待人接物、待客之道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髓”,永远不能失传;就拿吃饭来说:吃饭前家人们,要等家里长者就坐,晚辈再就坐。</p><p class="ql-block"> 吃饭期间要少说话,尽量不说话,这也就应了“吃不言,睡不语”那句经典台词;吃饭时不能吧唧嘴,以免影响他人吃饭的心情;用筷子夹菜时,不能在菜盘里乱翻腾,只能夹离自己最近的地方;绝不能把筷子叼在嘴里,或者将筷子直愣愣地插在饭碗。</p><p class="ql-block"> 席桌上就餐完毕,要等长者或客人先撂筷、自己再撂筷,离开饭桌。仔细一想,饭桌上的每一个细节,真的很实用。现在好多孩子从小:真的应该有必要好好学学“家教”知识,规范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p> <p class="ql-block">  家里若是来了客人,如果提前知道的话,一定要远接近迎。当客人走到自己的门前,自己要轻轻地推开屋门:“✘✘✘请屋里坐”礼貌地将客人让进屋内。</p><p class="ql-block"> 客人进屋落坐后,简单地寒暄过后,主人势必要送上茶水:再给客人续水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茶壶嘴,正对着客人倒水,这是最不礼貌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客人和家里大人说话时,第一不能插嘴“接话茬”,打断人家的思路;最主要的一点,即使屋里地面再脏再乱,也不能拿笤帚立马来扫,不然客人以为你有意再“驱赶”人家。</p><p class="ql-block"> 客人吃饭时,孩子要远离饭桌,绝对不能随意上桌,影响客人用餐质量;客人吃罢饭要走,自己绝不能先迈出门槛(当时北方人住房,固有的门挡头),要等到客人先迈出门槛,自己在身后跟着相送。在北京地带送客时,主人还要向客人抱拳作揖,递上一句:“✘✘✘,您慢走”就此告别。</p> <p class="ql-block">穿衣带帽更有约束,父亲说:“男人戴帽子要端正,女人罩围巾要围好,不要歪戴帽子蹋了鞋,孙子看不出谁是爷”;男女穿带扣的上衣,一定要从最上边扣子第二颗开始,依次往下系好扣子,绝不能袒胸露乳;不要学现在有些年轻人穿衣着裙,露得越多,越觉得美;穿别有鞋带的鞋子,鞋带一定要穿好系牢,不能一走就绊个大跟头;坐时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能随意翘二郎腿、摇头晃脑、不停地抖动双腿,俗话说“一抖十年穷”;再热的天气,停着外人客人,也不要撸胳膊,挽袖子;那个时代走在大街小巷里,言谈绝对亲和、穿戴着实素朴,笑容异常甜蜜。</p> <p class="ql-block">做人言谈举止更要注意,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能乱说,话语在出口前,一定要仔细斟酌,顾及周围环境“先睁眼再说话”,看看说出的话,是否会刺激影响周围人群,俗语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我们走在大街上,难免会遇到乖巧可爱的娃娃,即使再喜欢,也不能随便伸出手,去抚摸人家孩子的头部和脸蛋;因为这个动作,只有孩子的亲生父母,或者家里长辈,才能行使;外人如果不加考虑地去尝试,会遭到孩子家长极其反感;我记得前年我在单位吃早餐时,单位有个内蒙同事在我身后:抚摸我的头部调戏;当时我很是恼火,直接对他说:“回家让你爸爸,去教你怎么做人?”当时整得很不愉快,我敢断言:他父亲就不知道怎么做人!(注:以上细节为河北廊坊附近,家教家风惯例,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辉煌的孔孟之道;虽然现在已时过境迁,但我们不是单一生活在真空里,对于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礼仪细节,一定要严谨甚微;不能按照自己的性子为所欲为,玷污了文明的中华瑰宝;同时我更要感激生活在农村的那段美好时光:正是父母的谆谆教诲、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才会深深地影响了我;陪我长大,教我做人,催我奋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