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背影

无极

<p class="ql-block">小学五年级时,学校推荐我参加市小学生作文竞赛,来自全区各学校的学生集训时,老师说今年若以父亲命题,同学们从那些方面挖掘父爱的深沉博大呢?回家后讲于教语文的母亲听,母亲从书柜里抽出一本小册子:“读几遍《背影》,你就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那一千五百字的文章,我耐着性子读了五、六遍,十二岁的孩子未读出其中的滋味,那个背影并不优雅而是迟缓笨拙的,形体并不雄健而是肥胖的。这与我心中父亲的形象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有偶合,那年作文的题目恰好是《我的父亲》,四十三年前这算是中规中矩的题目。也许是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我写了父亲上班离家时的背影获得了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了父亲后我常说读懂《背影》,方知父爱无声。有人说,经历岁月,才能读懂父亲。不管是为人子,还是为人父,都该读读它。</p> <p class="ql-block">一件买桔子的小事,一个老父亲的背影,一次寻常的送站,一次简单的别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短短1500字,却将父亲的形象刻画的鲜活而真实并入木三分,让人潸然泪下。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民国散文第一大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亲切,洋溢着自然和人性的至美。</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先生为散文集《背影》写了序,仔细阅读那篇序,没有找到一句话谈及写作《背影》的动机,没有找到一个字涉及他与父亲的过往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只是谈了散文的创作,中国文学向来以散文为正宗,所以虽是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但诗情尽了,便以散文创作为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朋友看了《背影》后,说《背影》是朱自清的另一面,脱离了他以前的风格,毫无痕迹、不动声色地描写了一个父亲,而且只是一个背影,这个背影将是绝唱,他朋友很是喜欢这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与父亲感情,也是经历过漫长的冰山期。朱自清少年时期,每天上学回家父亲朱鸿钧都要检查他的作文。遇到写的好的字句,朱鸿钧还总会拿起桌上的豆腐干、花生米奖励儿子。当然,如果文章不好,朱鸿钧也会责备儿子。最厉害的时候,动气起来,朱鸿钧甚至会将他写得不好的文章投进火炉烧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般尽心尽力的教育下,朱自清成才自是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付出和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划等号的,为朱自清付出如此多心血的朱鸿钧自然是深爱儿子的。只是,世间有付出越多越想付出的父母,也有如朱鸿钧这般付出越多要求越多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由于父亲朱鸿钧丢官失业,全指着他吃喝的一大家子怎么生活呢?朱鸿钧的应对是两个法子,即变卖家产,举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用想便知道,这样的法子只是一时之计。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丢了官却未丢一身官家脾气的朱鸿钧还终日怨声载道,他的脾气也跟着暴躁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鸿钧的官家脾气注定他不会去想法挣钱,这样一来,挽救这个家庭的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已经成年的朱自清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朱自清挣的钱无法满足一个大家庭和自身小家庭的花销,朱自清选择了出走。朱自清的父亲曾经和朱自清断绝父子关系,永不相见,直到朱自清收到父亲的来信,才冰释前嫌,重回父亲的怀抱。而《背影》,可以算是这段关系的化冰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算是做为他对父亲深深的歉意和对自己年少轻狂的深刻反思,才写出《背影》的真情实感。</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在回忆父亲看到《背影》散文集的情景时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那一刻,这对积怨多年的父子,终于尽释前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代沟、家庭琐碎等,父母与子女的种种冲突普遍存在。然而,如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这般,最终得以全然化解的却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少时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终于读懂,原来父爱虽然不像水一样触手可及,却像山一样厚重无言。只不过母爱更温馨,鲜花和溢美之词献给了母亲;父爱更坚硬,冰川高山一样的伟岸,少了温情。也许父亲就应如此,把情感埋葬,把家庭担起,在不断的负重后,已经消磨了心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让他表达火一样的情感,他好像不会了,他只会按他理解的方式做事了,在山雨欲来前把家打造的抗风抗雨。这就是中国式父亲,羞于言辞,默默行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