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将领民族英雄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故居觅踪

云中龙

<h1> 说到湘军,人们自然会想到晚清重臣曾国藩,更有赞语“天下无湘不成军,天下湘军出湘乡”。<br>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这么一名湘军将领,15岁离开家乡湖南湘乡从军,担任过平复阿古柏叛乱、抵御沙俄入侵的前敌总指挥;成功收复新疆,使这片在中国版图面积上占了六分之一的国土免遭沦陷,历史上功劳如此巨大的民族英雄屈指可数。他就是新疆首任巡抚刘锦堂。<br> 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湖南湘乡人。刘锦棠十岁时,其父在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不久母亲因生活所迫改嫁,刘锦棠由祖母抚养,被迫辍学。五年后,他进入叔父刘松山的“老湘营”当兵。“老湘营”(后称“老湘军”)是曾国藩麾下一支精锐部队,原为王珍创建,王珍死后由刘松山统领。因刘锦棠作战勇敢,且为人机灵,故深得叔父刘松山赏识,经过几年历练,即让其总理“老湘营”营务。<br> 刘锦堂受命于危局之中,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屡建奇功。在平定陕甘中,左宗棠称赞刘锦棠的指挥道:“筹策之周,赴机之速,古今未尝有也”。在收复新疆中,挥师北上天山,粉碎了当时的阿古柏政权,这次战役也是中国对外战争中唯一胜利的一次战役。其作战速度飞快,被外国侵略者称为“飞将军”。在建设新疆中,面对城池残破,官无衙署,民无居室,渠道淹废,田园荒芜,刘锦堂设立善后局,处理善后事宜。在刘锦堂的努力下新疆建省成功,并担任新疆首任巡抚,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br> 1890年5月,他回湘省亲。9月刘锦棠从湖南上奏申请开缺养病。刚从新疆回到家乡时,湘乡的士绅正在酝酿建立一所新的书院,他闻讯后,捐银5000两修建东山书院,该院首开湖南学校教育西方科学文化之先河,特别重视新式教育。后来,培养了毛 泽 东、萧三、陈赓、谭政、毛 泽覃等领袖人物和革命家、军事家(他们都出自这所学校)。可以这样说,刘锦棠倡导捐建东山书院,不仅推动了湘乡文化教育的发展,其遗泽还惠及中国革命。<br> 1894年,刘锦棠晋封一等男爵。这时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清廷想起这位智勇双全的战将,7月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前往湘乡传旨,令其召集旧部速赴辽东。为了抗击日寇,刘锦棠抱病启程,刚到湘乡县城,忽患中风,左体偏瘫,8月去世。清廷赐谥襄勤,并予建祠。刘锦棠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将后人全部叫到身边,口述自己的遗憾,死不瞑目,不能为国效劳是他最大的遗憾。<br> 刘锦棠故居在哪儿?刘锦棠故居之前一直没有被找到。因为经历了文革的灾难,很多的古代将领的故居都被捣毁一直没有重建。在2007年,经过数名湘军文化研究者的考证,在湘乡市发现了山枣镇城江村八组老铺屋刘锦棠故居“公保府”。</h1> <h1> 今天我们走进湘乡市清末民族英雄刘锦棠的故居,展现在面前的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主体部分早已拆除,只剩断壁残垣。故居现残存半栋半横,面阔三间,横屋顶为三面坡,整体青砖,小青瓦,二层结构,一楼、二楼均有外走廊,二楼木走廊由方型砖柱支撑,正堂大门框为汉白玉,内有木质神龛,后面为天井,横屋后面有戏台及木质板梯上二楼,并通外走廊。整体结构平淡,但显庄严。</h1> <h1> 据刘锦棠的后人刘国卫老人介绍,这栋保留下来的房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刘锦棠故居。据刘老父辈的回忆,原本的公保府有房屋108间,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十分气派豪华。可在1930年左右,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刘锦棠的后人把老宅全部拆除后重建了这栋五进院落。目前这栋由刘锦棠后人修建的房屋已经是破败不堪,但从汉白玉的门框以及房檐的瓦当,仍然可以感受到昔日的辉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