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公元712年,他出生在河南省巩县。杜甫出生的时代,正是整个唐朝处于上升的时期,因而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和进取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广阔的疆域,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使人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奔逐大漠,封侯万里,建功立业,成为当时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目标。杜甫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杜甫出生在一个具有诗书传统的仕宦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是晋代名将杜预,而他的爷爷则是初唐著名的大诗人杜审言。这些祖辈对杜甫有很大的影响,引导他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在诗歌创作上要力拔头筹,而这些将成为他一生的追求目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我们谈到杜甫就会想到李白,谈到李白也会想到杜甫,但是这两个人是如此的不同,李白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饱经沧桑,关怀国计民生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李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呢,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永久回味的著名的篇章。从杜甫的诗,我们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对于任何一个小的人物,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件小事,总是那样的饱含深情的关怀,所以他的诗,我们在千百年之后,我们去读,仍然止不住会掉下泪,他的魅力在这个地方,所以人们把杜甫称为“诗圣”。</p><p class="ql-block"> 诗圣也有童年,也有小时候,也有成长,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童年是怎样。杜甫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多元多样的,杜甫是一个活泼的,健康的,有文化修养的这么一个童年,这么一个少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杜甫生活在一个具有诗书传统的仕宦家庭,文学天分又高,因而,杜甫在身体、心智,特别是在文学素质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逐步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而家乡巩县对于杜甫来说,显然是太小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吸引着他去认识,去闯荡。在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漫游是大多数文人都要有的经历,一方面漫游是年轻的诗人们,扩充知识丰富生活的绝好机会,另一方面漫游也是青年文人结交权贵,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从十九岁开始,杜甫走出家乡,开始了他边漫游,边寻找政治机会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 有着出众才华的杜甫,确实对他人生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样惨淡落选不太在意,在他的心目中,他还年轻,才华与学问也还可以继续长进,这种科举考试的机会还多得是,在这段时间,二十五岁的杜甫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富有哲理,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杜甫远大的胸襟抱负,也看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雄厚实力,杜甫在经历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继续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并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唐玄宗任命李林甫做宰相,是为己所用,没有一个皇帝用宰相是为了坏自己江山的,作为唐玄宗来讲,他用李林甫是因为李林甫特别善于揣摩皇上心里的意图,你高兴什么他就说什么,说的话全都像心里头的小虫子一样,他好像知道皇帝想什么,唐玄宗把权力都交给他,天下大事让他就去办,我信任你,然后自己乐得纵情声色,可是皇上把权放出去,他要收回来,他任命一个宰相容易,他要罢免这个宰相也容易,可只有一样事情他做不到,就是当这个宰相,羽翼丰满之后,他借着皇上这棵大树做尽了坏事,政局为之败坏的时候,要想挽回整个的政局那就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李林甫的坏就主要坏在这个地方,而且他坏吧,这个人还没有文化,因为李林甫是李唐王室的宗亲,是个纨绔子弟。</p> <p class="ql-block"> 杜甫这次就很倒霉,就撞到李林甫的手上,不过杜甫参加科举失败了,因为制举,因为李林甫的原因又失败了,你注意,科举的面比较大,但是制举可能三年举行一次,也可能十年举行一次,而且录取的人很少,所以你杜甫参加这次制举考试的时候,当年也有科举考试,但他没有参加科举,他虽然跟李白不一样,李白是彻底不参加科举,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有选择,这个选择表现了杜甫的一种性格,我开始参加科举,后来我不参加科举,自诩甚高的人才有可能参加制举,但是,随着制举也可能一跃而登天,但也可能什么也没有,风险和机遇都是存在的,到了后来,他连这个制举都不参加了,他直接就写文章献给皇帝,这条路要走通就更困难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