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一座南湖岛,是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颐和园整座园林,以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为中心,依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而优美。</p><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是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为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十七孔桥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p><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像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p> <p class="ql-block"> 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狮子,比卢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p><p class="ql-block">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p><p class="ql-block">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p><p class="ql-block">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p><p class="ql-block">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p><p class="ql-block">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总监听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些石匠、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啦。</p> <p class="ql-block"> 欣赏十七孔桥之美,有四时之美,有晨昏之美,但更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去领略,即站在园中各处望桥,和站在桥上望园中各处。比如站在桥上眺望万寿山,这是十七孔桥的最好镜头。扶着汉白玉桥栏,欣赏万寿山,水波、雕栏、长廊、绿树、崇阁、黄瓦、青天、白云,浑然一体,如世界上真有“蓬莱仙山”,也不会胜过这里。北京春天多风,在风天站在桥边,望着昆明湖动荡的波涛,似乎万寿山也会浮动起来,一线白石栏杆也成为一条幌动着的珍珠项链了。二是站在万寿山麓看“十七孔桥”,这在庚子前自然是办不到的,但颐和园开放之后,这便成为游人不可忽略的一个美丽的画面了。从知春亭一带,往北,再折而西,沿湖走,随处都能望到这一卧波长桥,宜晴,宜雨,宜雪,宜月,无时不是静静地卧在那里,如果你能坐船在湖中欣赏她,那就更美了。读者中有谁知道吗?她是无独有偶的,她有个“姐姐”,在苏州“石湖”,“石湖串月”的“杏春桥”,同她的造型一样,只是没有她华丽。如果说“十七孔桥”是“宫廷妃子”,那石湖杏春桥该是江村的浣纱女了吧。</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东边,就是廊如亭,俗称八角亭。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光绪年间重修,它建筑面积140平方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园林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廓如亭是中国最大的亭子,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在十七孔桥东端。建筑形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与十七孔桥及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搭配得天衣无缝。清漪园时期,南湖岛上建有三层的望蟾楼阁,望蟾楼阁与东堤上的廓如亭、水面上的十七孔桥共同构成了高楼、长桥、巨亭,起伏有序,颇为壮观的巨型风景。</p> <p class="ql-block"> 廓如亭有八角重檐,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柱高4.29米,周围有:八方重檐八脊攒尖顶,笼花板,下檐周围雀替。藻井天花,有十六吻兽,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三间,大木六凛,斗 拱上檐周围廉仿凛上 全部饰以旋子大点金彩画。一层面东外檐下悬挂匾额:廓如亭。亭内金砖地面,内外由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承,青石柱础,圆柱下为八角形。前后檐八面相同,外围有坐凳。亭四周建有八方形的月台,边长11.1米。环绕月台砌着1米多高的宇墙,宇墙四面各建一座木栅栏门。虎皮石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台阶。亭内仿梁上现挂八块木匾,其中两块为乾隆皇帝的手书诗句,六块是光绪时期大臣为廓如亭童身度作的,其内容摘自《文心雕龙》中的部分辞句,用来歌咏景色,赞美时政。</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国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从一个小小的亭式建筑,就反映出这一点。在一个四面无遮拦的建筑里,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举目观远景,手触自然风,身在建筑里,神越天地中。普通中国人的美育,从这里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