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蛇的生殖特点</p><p class="ql-block">(1)雌蛇生殖系统雌蛇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和嗅腺。</p><p class="ql-block">卵巢位于肾脏前方,左右卵巢不对称,右侧在前,左侧在后,右侧卵巢比左侧的长。卵巢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卵球。繁殖季节还可见输卵管中有大型的孕卵(黄色)。卵巢前方对着输卵管的喇叭口,输卵管末端开口于尿殖肛腔的前部背壁。输卵管由前至后管壁与管径逐渐增厚加大。1对嗅腺位于尾基部,呈长囊状,开口于尿殖肛腔后外侧缘。在交配季节可分泌特殊气味的分泌物,以招引雄蛇进行逐偶、交配。</p><p class="ql-block">(2)雄蛇生殖系统</p><p class="ql-block">雄蛇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交接器(半阴茎)和嗅腺。睾丸、附睾与输精管相通。输精管是1对细长弯曲的管道,开口于尿殖肛腔的背壁,不与交接器相通。交接器1对,位于尾基部,呈囊状,外表平滑,颜色与肌肉相似,囊里具有萼片和许多角质棘状构造,槽沟明显。交配时,外翻的交接囊插入雌体的尿殖肛腔,棘和萼片可起固定作用。交配时间长短不等,最长可达数小时,并通过槽沟输导精液。嗅腺与雌蛇的形状、机能和位置相似,但不如雌蛇发达。</p> <p class="ql-block">2.生殖周期</p><p class="ql-block">爬行类动物的雌性生殖周期主要有两类型:即有1年1次和2年1次。2年1次的周期类型多为分布在温寒地区的种群。爬行类动物的生殖周期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不同纬度或高度的同一种群随所处场所的不同而有差异。雄性的生殖周期亦有规律性的变化。据杨明宪(1983)研究,蛇岛蝮蛇与温带隔年生类型的生殖周期相一致。此种特点主要与蛇岛蝮蛇雌雄性周期不重合有关。因此认为,蛇岛蝮蛇可能属于夏末交配,精子保留在雌体内,翌年6—7月,卵进入输卵管后立即受精,并开始胚胎发育,并认为蛇岛蝮蛇的生殖周期变化与组织学观察是相一致的。</p><p class="ql-block">在人工饲养过程中,要根据蛇的生殖周期合理组织种蛇生产,并尽量实现1年1次的生殖周期,</p> <p class="ql-block">3.蛇的生殖方式</p><p class="ql-block">(1)卵生</p><p class="ql-block">大多数蛇产卵繁殖,如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烙铁头等毒蛇和蟒蛇、王锦蛇、乌梢蛇、赤链蛇等无毒蛇都是产卵(生蛋)的。蛇卵呈椭圆形,卵壳具革质,软而坚韧,白色或白褐色,表面有黏液,常彼此粘连在一起,有的则一个个散开。卵的大小因蛇种不同而有差别,最小的盲蛇的卵似花生米那么大,而最大的蟒蛇的卵则比鹅蛋还大。蛇类产卵数目不等,一般较大型的种类产卵数多于小型种类。最少者如盲蛇每次仅产卵2枚,丽纹游蛇也只产卵2枚;产卵最多的应是蟒蛇,可达百枚以上。雌蛇产卵于隐蔽并有一定湿度和温度的环境,如石下、落叶下或树洞中。</p><p class="ql-block">(2)卵胎生</p><p class="ql-block">有的蛇不是生蛋而是产仔蛇。看上去很像是胎生,其实是蛇卵在雌蛇输卵管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发育为仔蛇再产出。仔蛇的营养自始至终来自卵中的卵黄,而不是来自母体,不形成胎盘,与母体不发生营养上的联系,母体只不过起“孵卵箱”的作用而已,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如蝰蛇、蝮蛇、竹叶青,绝大多数海蛇等毒蛇属于这一类型。无毒蛇如水赤链蛇、红点锦蛇等也是卵胎生。</p><p class="ql-block">卵胎生的蛇种大多是寒冷地带,高山地区或水中生活的种类,这是它们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如海蛇长期生活于海水中,于是演变为卵胎生。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寒冷地区的孕蛇常将有卵的身体后半部暴晒于太阳之下,以提高温度孵卵直至产仔。产仔数多少随种类而异,一般10条左右,产仔最多的蝰蛇,可高达63条。</p><p class="ql-block">初产仔蛇可以立即活动。大多数仔蛇开始时先利用未耗尽的剩余的卵黄为营养,一般不摄取食物,有些则一出生就开始觅食。刚出生的仔蛇毒腺已有毒液的分泌,应防止被咬伤。</p> <p class="ql-block">4.蛇的护卵</p><p class="ql-block">蛇一般无孵化能力。但据观察,一些蛇具有护卵习性,例如蟒蛇、尖吻蝮。黄接棠观察发现,雌性尖吻蝮产卵后即盘伏于卵上护卵。即使将雌蛇取出放人笼中1小时,再放回孵化场所,其仍游回产卵处,并盘伏于卵上,直至幼蛇全部孵出,雌蛇才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