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鲁迅博物馆

·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在初冬的午后,我们走入北京鲁迅博物馆,来回顾鲁迅的人生经历,理解他的思想轨迹。</p> <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馆区内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鲁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b></p> <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是首批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鲁迅(1881.0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1923年10月30日,鲁迅买下位于宫门口三条21号的这座6间旧屋的小宅院,议价800元。</p> <p class="ql-block">🔺小院部分全景图(北房和东西厢房)</p><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中保存着鲁迅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p> <p class="ql-block">由于鲁迅故居不能进入室内参观,只能从院子外隔着玻璃窗望向室内,如拍照会有反光,故借用网上两张室内图(致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二次来参观鲁迅故居,第一次还是我在上中学时来的,一晃快50年了。记忆中那时这院子要显大一些。现在看这院子实在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后院很小,一棵树和一口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4年,文化部决定建立鲁迅博物馆,在鲁迅故居旁增建陈列室。</p><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19日,正值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平陈列馆位于鲁迅故居东侧,1956年10月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胡风、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人物的遗存;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吴冠中、李可染、蒋兆和等一批作品。</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平陈列”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并配以多媒体手段,全面地展示鲁迅一生的生活、工作与业绩。展厅一层中心展区的“什么是路”、“铁屋中的呐喊”、“麻木的看客”和“这样的战士”四个主题形象,为理解鲁迅思想提供启示。</p><p class="ql-block">展览以鲁迅一生的足迹为脉络,共分八个部分:“在绍兴”、“在南京”、“在日本”、“在杭州、绍兴、南京”、“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在上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鲁迅先生的主要生活经历如下</b></p><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在绍兴(1881—1898)</b></p> <p class="ql-block">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祖父清同治十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但仕途多舛。父亲科场失意,因病早亡。母亲性情和善而坚毅。鲁迅十二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十三岁,祖父因科场案被判重刑,父亲病重,家道衰落。鲁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倍感世态炎凉。他后来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在南京(1898—1901)</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入免费的新式学校学习,四年后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在这里,他热心阅读新书刊如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天演论》等。此前几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鲁迅入学之年,光绪皇帝支持的维新运动被以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两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一切使鲁迅对中国在列强争霸的世界上的命运深怀忧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三部分:在日本(1902—1909)</b></p> <p class="ql-block">1902年3月,鲁迅以官费赴日本留学。前两年,他在东京学习语言及基础知识。其时留学生中涌现反清革命热潮,鲁迅倾向革命,剪断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在此期间,他翻译西方科幻小说,撰写了有关中国地质矿产的著作。</p><p class="ql-block">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但第二年,据他本人记述,他在课堂上看到了日俄战争的幻灯片,有中国人被指为俄军间谍遭日军斩首,而围观的中国人神情麻木。他因此醒悟到,中国国民的疾病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遂弃医从文。</p> <p class="ql-block">返回东京后,他尝试办文学杂志而不成功。1907—1908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表现了他当时的思想成果。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尤关注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文学,因此多介绍俄国、东欧作家的作品,与其二弟周作人合译并印行两卷《域外小说集》。</p> <p class="ql-block"><b>第四部分:在杭州、绍兴、南京(1909—1911)</b></p><p class="ql-block">1909年,因家庭经济原因,鲁迅终止留学生活回国。他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后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务长并讲授生物学。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未根本改变社会基本结构及国民思想。鲁迅目睹社会形势的变化反复,对革命的结果深感失望,对地方政治的腐败极为不满。1912年,通过朋友介绍,他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谋得职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五部分:在北京(1912—1926)</b></p> <p class="ql-block">1912年5月,鲁迅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行政工作之余,他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和古籍校勘,尤注重搜集绍兴乡邦文献。他还收集了大量古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1918年,在文学革命运动中,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首次使用了笔名鲁迅),揭露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非人道、虚伪和吃人的本质。随后,他写了《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杂文,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成绩和力量。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死伤者中有鲁迅的学生。他因著文抨击时事,遭当局通缉,曾四处避难;又因恋爱并计划建立新家庭,遂于8月南下厦门任教。</p> <p class="ql-block"><b>第六部分:在厦门(1926)</b></p><p class="ql-block">1926年8月,鲁迅被聘为厦门大学国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期间,他编纂了《唐宋传奇集》等,以为撰写文学史的准备。《中国文学史略》(后改名《汉文学史纲要》)虽未完成,但显示其文学史研究的独到眼光和精辟见解。远离政治中心,独身一人,教学生活安稳而沉闷,鲁迅写下多篇回忆性散文,记述青少年时代经历,描绘了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人物如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同时还写了许多倾诉自己内心感受的信给在广州的许广平。</p> <p class="ql-block"><b>第七部分:在广州(1927)</b></p><p class="ql-block">鲁迅应邀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长。期间到香港发表两次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继续坚持文学革命理念。1927年发生军事政变,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弥漫上海、广州。中山大学一些学生被逮捕,鲁迅发动营救,但无结果。怀着对革命阵营内部自相残杀的愤怒和失望,鲁迅辞职,离开广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八部分:在上海(1927—1936)</b></p> <p class="ql-block">鲁迅与许广平1927年定居于上海,1929年生一子。作为自由撰稿人,为报刊写了大量杂文随笔,坚持早年形成的改造国民性信念,抨击专制政治和社会丑恶现象。自1932年至去世最为多产,出版历史小说集1卷、杂文集10卷。除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义领导人外,他还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人权保障同盟。他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艺术,编辑出版多种中外版画作品。因外忧时艰,内感郁愤,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终年56岁。</p> <p class="ql-block">“鲁迅”这个名字,是我们这代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耳熟能详的名字,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重温鲁迅的生平,依然令人素然起敬。他的光芒永恒!</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p> <p class="ql-block"><b>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b></p><p class="ql-block"><b> ——鲁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部分背景资料源自网络,只可全篇转载并注明出处,谢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