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关羽北伐,军事上是成立的。最后的失败是在政治或者说是外交上。</h5><div><b>关羽北伐,并不是擅作主张,首先从荆州起兵北伐是刘备集团既定的战略,其次关羽北伐是经过长期准备的,再次,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授权,有自主决定权。<br>首先,从荆州起兵北伐是既定战略</b>。<br></div><div>刘备三顾茅庐,成果之一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从那以后,“隆中对”里的战略设想就是刘备集团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隆中对”中是有明确行动计划的,涉及到荆州的就是这样的表述:<br><h3><u>“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u></h3>这里的前提是“天下有变”。而关羽北伐是在公元219年,是否是“天下有变”的时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此前,刘备和曹操进行了持续达三个年头的汉中大战,结果刘备获胜。这是刘备第一次单独战胜曹操,对整个刘备集团的军心士气有着巨大的提升。这之后刘备又自领汉中王,并正式打出了“<b>纠合同盟,扫灭凶逆</b>”的旗号。</div> <h5>从荆州方向出师北伐,是刘备集团既定的战略方针。</h5><div>关羽北伐,时机把握地没问题。<br><b>其次,关羽北伐是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的。</b><br>其实,关羽为了此次北伐进行了长期准备,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关羽北伐引起的“威震华夏”的效果间接地反映出来。<br>如《三国志-关羽传》所载:<br><h3><u>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u></h3>梁、郏和陆浑这三地距离关羽镇守的荆州,有很长一段距离。这一带的群盗能隔空受印号,证明之前他们与关羽是有一定联系甚至联络的,甚至是长期潜伏。关羽在北伐征途上,刚取得阶段性战果,他们就开始响应,如果没有彼此联络,很难做到成为“支党”的。</div> <h5>响应关羽北伐的三个地点,都处在曹操的核心统治区,三个地点跨度之大,没有事前的筹划和联络,是不可能的。</h5><div><b>再次,关羽北伐已经得到了刘备的授权</b>。<br>刘备自领汉中王后,自然要对股肱之臣的关羽进行封赏,刘备具体是这样做的:<br><h3><u>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u></h3>这里的“假节钺”是很关键的,这既代表关羽可以代替刘备执行军纪,也得到了用兵上的充分授权。这个待遇,整个刘备/蜀汉集团只有关羽这个武将享有。荆州益州相距遥远,相当于“方面军总指挥”的关羽,当然有行动的自由了。</div> <h5>关羽最后的兵败垂成,是在战场之外决定的,是另一个或几个话题。</h5><div><b>综上,关羽北伐, 时机得当、准备充分且本身就有刘备的授权,当然不是自作主张了。至于最后的结果,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