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16日上犹解放,上级党组织派来的南下工作团进驻上犹中学。工作团,以上犹中学为阵地,迅速建立了上犹县第一支文艺宣传队,这支活跃在校园内外的文艺宣传队,对配合党和新政府的中心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适应青年特点,成立文艺宣传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下工作团的张玉田、张志军、关中环等同志进驻学校以后,以抓好学校文艺体育活动为突破口,一方面走访师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学生返校复课。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师生开展文艺体育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消除了师生思想上的疑虑,感情更密切,更加融洽,由于他们能身先士卒,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张志军、关中环两位女同志,带头唱革命歌曲,开展扭秧歌、打腰鼓等文艺体育活动,因而,不到一个多月时间,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愉快地返校复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后,课间、课外活动月趋活跃,当时,在师生中十分流行的歌曲,如《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声响彻整个校园内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个月之后,在陈心一、孔宪汉、陈金、王好义、郑材、尹瑞铠、王达炳、卢致忠等老师带动下,选拔了刘经猷、黄存俸、黄学伟、黄才润、张健明、谢崇升、蔡德瑚、郑守凯、李城松、田允燮、刘学富、何栋相、李德安,黄朝堂、李鸿玲、何文玉、肖家英、李薰英、尹孟辉、李声意、段友恩、张往英等二十多名爱好文艺体育活动的学生,正式成立了上犹中学文宣队。同时,还分别成立了口头宣传、标语板画、文艺三个宣传小分队。参加人数由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发展成为既能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又能书写、绘昼,刊用小报等门类齐全的一支文艺宣传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走出校门,占领宣传阵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利用文艺形式广造舆论,这是壮大自己,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五〇年四、五月间,县里正处于土改反霸斗争时期,十月间,一场轰轰烈烈抗美援朝运动正在全国兴起。上犹中学文宣队,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同时,为了适应阶级斗争和形势的需要,他们还专门成立了土改宣传小分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欢迎和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宣传内容和形式上主要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新闻报道。当时县里无电、无广播的情况下,利用南下干部带来的两台军用收音机,挑选七、八个学生,每天晚上收听新闻广播,次日整理核对,印成《今日新闻》小报,传达到各单位和群众中。</p><p class="ql-block">2、时事政策宣传。参加文宣队的学生,除坚持上课搞好学习外,尽量挤出时间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排练一些通俗、短小精干的活报戏、折子戏、曲艺,小歌舞等节目,每逢圩日在街头闹市进行宣传,晚上带着标语牌、漫画,下到水南,上埠坝、南河、营子里、城关等附近农村开展宣传活动。这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搞得相当活跃,深受群众喜爱。</p><p class="ql-block">3、组织声势浩大的漫画宣传队伍。当时,学校以陈心一老师为主编,组织了漫国绘画小组,绘制了四十余幅《美帝国主义侵华史》的漫画,并且十分形象地绘制了杜鲁门、麦克阿瑟、蒋介石等模拟像,制了一些标语牌,在师生中组织起上千人的游行队伍,他们打着腰鼓,举着漫画和标语牌,浩浩荡荡地走上街头,从城西到城东高呼口号,走一路,宣传一路,人人都当宣传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这次游行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历史上是空前的。</p><p class="ql-block">4、排练大型戏剧进行宣传。为了配合土改反霸斗争的需要,文宣队排演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为了演好这出剧,宣传队克服了种种困难,没有景片,自己制;没有道具,能借的借,能做的做;没有电灯,就点煤油灯。大家顶住了身体上的疲劳,每天晚上排到深夜十一、二点钟。就这样,从排练到预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在县大礼堂进行了公演。公演了一个星期,场场爆满。轰动一时的《白毛女》歌剧,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扮演地主恶霸黄世仁的孔老师(孔宪汉),扮演地主狗腿子的郑守煊同学,和扮演《白毛女》的肖家英同学等主演角色,都演得形象、逼真、感人。大礼堂内“打倒地主恶霸!”“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一阵高过一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响应召唤,奔赴前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犹中学文艺宣传队成立后,一直受到党、政、军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县委书记邓烈,县长秦彬,组织部长董型武等领导同志,曾先后到校看望,并且在宣传队紧张、繁忙或困难时刻,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有一次在学生会上,邓烈同志说:“你们这股子劲,真不减当年‘五四’运动的本色,希望你们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领导的关怀鼓励和寄予的殷切希望,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阶级觉悟和爱国热情。1950年10月,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群众运动的高潮中,犹中学生以祖国安危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满怀革命豪情,要求奔赴抗美援朝最前线。同学们的决心书、申请书,像雪片似的飞向学校领导,积极响应祖国召唤,报名应征。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有张建明、何文玉、黄学伟、刘学富、黄才润、李瑞松、黄存俸、吉同途、田允赞等九名同学光荣应征入伍,他们于1951年1月,从一个普通的文艺宣传队员,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行列,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资料来源:《上犹文史资料》,营前小学退休教师钟少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