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40年的岁月,新疆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而铁路交通作为老百姓出行以及物流运输的支柱,也经历了由慢到快、由旧到新、由落后到现代的蜕变。</p><p class="ql-block">记者从新疆铁路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新疆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达6045公里,其中绝大部分铁路线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建设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高铁为代表的铁路交通运输在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快、更舒适、更现代,成为我国铁路发展的趋势,而新疆铁路建设也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向南北疆延伸,越织越密集,越走越远,已经形成了向东覆盖绝大部分省区市,向西通达中亚和欧洲的铁路网络。</p><p class="ql-block">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新疆只有一条兰新铁路,这条铁路还是1962年建成的,此后,在长达22年的时间,新疆再没有新的铁路通车,南北疆各族群众前往内地都需要坐班车到乌鲁木齐,再经兰新铁路前往内地城市,出行非常不方便。</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推进,新疆铁路建设迎来了大发展,1984年,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通车,这是新疆建成运营的第二条铁路,此后的1985年-1990年,新疆建设了兰新铁路西延工程——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铁路,打通了从我国东部港口连云港经新疆前往荷兰鹿特丹港的铁路大通道,成为第二条亚欧大陆桥。</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十年,这一时期,新疆相继完成了兰新铁路复线建设、南疆铁路库尔勒至阿克苏、喀什段的建设。至此,新疆铁路完成了从早期“一”字形,到“人”字形的转变。</p><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新疆铁路建设步伐加快,南疆铁路通到了最远的和田、精伊霍铁路结束了伊犁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此外,还有奎屯-北屯铁路建成,新疆铁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覆盖南北疆广地区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在2010年至2018年的最近8年时间,新疆铁路完成了兰新高铁建设,进入了高铁时代,同时,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进铁路电气化,不断对列车进行提速、更换更快、更舒适的车体,相继开行了南疆之星、北疆之星城际列车,构建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覆盖方圆600公里范围内的1、2、3、4小时交通圈。</p><p class="ql-block">40年弹指一挥间,新疆铁路沧桑巨变,为此,记者专门搜集整理了改革开放40年新疆铁路发展的瞬间,通过新旧照片对比,来反映40年新疆铁路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对人们出行带来的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一:最早的乌鲁木齐站是个破旧小二楼!</p><p class="ql-block">火车站最能折射一个城市不同时期的风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乌鲁木齐站(后改为乌鲁木齐南站)可以用又老又破来形容,说它老,是因为这座小二楼的站房是1962年兰新铁路通到乌鲁木齐时建的,已使用了二十多年,相当于一代人的时光,说它破,是因为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了。</p> <p class="ql-block">1984年,乌鲁木齐站经过改扩建,站房面积扩大了两倍多,但总体风貌却没有根本变化,还是二层楼体,外墙也没有装饰,是八十年代之前常见的土灰色。</p><p class="ql-block">而现在的乌鲁木齐站和八十年代初的火车站有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是功能差异,现在的乌鲁木齐站不仅是交通枢纽,还聚集了大量的商业、金融,是一个大型的城市综合体,涵盖了交通、商贸、餐饮、金融、旅游等多种功能。其次是运输能力,早期的乌鲁木齐站日开往内地方向车次不到10个,而现在的乌鲁木齐站日开行内地列车30趟,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的省会、首府。最后是管理差异,以前的火车站全部是靠人工完成,而现在乌鲁木齐站数字信息化水平非常高,微信订餐、刷身份证取票已司空见惯。</p><p class="ql-block">二:列车检修工:从拿锤子到拿鼠标!</p><p class="ql-block">列车一到站,检修工就拿着小锤子钻到车下,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很多上了年纪的旅客都对列车检修工印象深刻,他们可能会问,检修工是如何凭一把锤子来判断列车是否存在问题呢…</p> <p class="ql-block">现在,新疆的旅客怕是再也见不到列车检修工了,因为现在的列车都是入库检修,旅客没机会旁观。即便有机会去参观,眼前的景象可能会颠覆你的想象。因为,随着铁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检修工已经从拿锤子转变到拿鼠标了。</p> <p class="ql-block">目前新疆铁路在兰新铁路、南疆铁路、乌准铁路等主要线路的各大车站设立了列车“体检”站,通过在铁轨线路上安装高速摄像机,将车辆部件拍摄下来传输到后台,检车人员在办公室内通过电脑对照片进行浏览、判断和处理,实现了列车检修从传统的“巡诊”向现代信息化的“坐诊”转变。</p><p class="ql-block">可别小看方式的变化,它不仅能大大提高检修的准确性和效率,还意味着列车不用停车就完成体检,极大的缩短了列车运行时间,让旅客出行更加便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乘车环境:从辛苦到休闲!</span></p><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反应的是七八十年代新疆铁路车厢内的场景,是不是感觉好拥挤。没错,虽说铁路1962年就通到了乌鲁木齐,但一直到1984年之前,新疆只有一条兰新铁路,南北疆旅客都是集中到乌鲁木齐,再坐火车前往内地。由于当时火车车次少,列车上总是人很多,非常拥挤。</p> <p class="ql-block">现在新疆铁路的乘车环境早已和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这张2015年记者拍摄的乌鲁木齐至库尔勒“南疆之星”列车,可以用干净、整洁、舒适和快速来形容,变化的不仅是车厢内的环境,还有人们的精神面貌,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出行不再是辛苦,而是休闲。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对于出行的要求已经从“走得了”变成了“走得好”。</p><p class="ql-block">四:铁路服装:从大盖帽到贝雷帽,美的不是一点点!</p><p class="ql-block">铁路制服是铁路人与众不同的标志,多少年来,铁路服装从无到有,样式从杂乱到规范统一,经过十几次换装,服装样式和色调符合职业装的发展潮流,更加庄重、时尚,反映出铁路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铁路制服不仅记录了铁路历史变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铁路发展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铁路制服,大沿帽、深蓝色涤棉布是当时铁路制服的特点,这个时候的铁路路服,除了颜色之外,乍一看和军装没什么两样。</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时期,新疆铁路制服更具有现代感,并且有了自己的元素。下面这张图是兰新高铁开通后,动车乘务员的服装,是不是让人眼花,以为是空姐呢。没错,随着高铁进入新疆,新疆铁路制服开始向空姐制服转变,贝雷帽、围巾和短裙成为动姐的标配,注意,围巾采用了艾德莱斯绸设计,融入了新疆元素。</p><p class="ql-block">五:火车司机:从烧煤到用电!</p><p class="ql-block">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曾几何时,新疆铁路是蒸汽机车的天下,跑起来一路冒黑烟,直到1986年蒸汽机车才退出历史舞台。蒸汽机车是用煤炭作为动力,将水烧成蒸汽,进而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机车前行。</p> <p class="ql-block">蒸汽机车需要两名司机,一人开车,一个人用铁锹铲煤,驾驶室不仅高温,而且都是煤灰,条件非常艰苦。如今,新疆铁路蒸汽机车成为了历史,疆内大部分铁路已经实现了电气化,电力机车成为主流,此外,新疆还拥有了速度更高的动车,无论是驾驶环境还是生态环保,都发生了巨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六:修建铁路:从人推手拉到大型设备!</p><p class="ql-block">早期的新疆铁路建设条件非常艰苦,因为没有大型工程机械,像铺轨这样活需要靠人工来完成。在新疆铁路教育基地展厅,专门模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新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场景,当时铁路施工基本没有任何机械,枕木、铁轨都是人工抬到现场,靠人推、手拉来建设铁路。即便到了八十年代,大型机械也是非常少的,在1971年——1984年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大型设备,再加自然条件恶劣,先后有200多名铁道兵牺牲。</p> <p class="ql-block">新时期,我国工程建设能力突飞猛进,在格库铁路、克塔铁路建设现场,大型铺轨机可以将25米长的轨排,准确的吊起放入道砟,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反映出铁路建设能力和水平的跃升。</p> <p class="ql-block">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p><p class="ql-block">冒着黑烟的火车缓慢前行,铁路边是准备跨过铁路线的人和羊群。这个场景在六七年代的新疆并不陌生,当时的铁路线大都没有封闭,人车混行非常普遍,而火车速度也很慢,也只有六十七公里。新时期,铁路向着更快、更舒适的方向发展,这要求铁路线要尽量的封闭起来,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尽量减少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在兰新高铁线上,跨湿地、跨公路非常普遍,形成了非常壮观的景色,这也是新疆铁路发展的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