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精灵

竹林

<p class="ql-block">猛鸮(Surnia ulula (Linnaeus,1758))是鸱鸮科,猛鸮属的一种动物。体长35~40厘米,体重247~375克。具鹰样的尾,脸部图案深褐色与白色纵横。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中型鸟类,体长35~40厘米,体重247~375克。没有耳簇羽,耳羽为白色,先端黑色,后面形成一个新月形的黑斑围着白色脸,面盘也不明显。跗跖和趾上均被有白色的绒羽,尾羽较长,体形与隼类相似,上体为棕褐色,有白色的斑纹,下体为白色,具有褐色的横斑。整个看上去羽色较为醒目,与其他夜行性鸮类在体形和羽色均不相同,这是因为它所生存的北极地区,整个夏天几乎都是连续不断的白昼的缘故。虹膜鲜黄色;嘴黄色,爪黑色。</p> <p class="ql-block">大鵟(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鵟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 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p> <p class="ql-block">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p> <p class="ql-block">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a)是鸱鸮科雕鸮属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雪鸮生活在北极地区。</p> <p class="ql-block">猫头鹰一般都在夜晚出来捕食,而雪鸮白天黑夜都可以出来活动,猫头鹰一般都在树上生活,北极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雪鸮只能在岩石上建造自己的巢。</p> <p class="ql-block">雪鸮一年产12枚卵,雌雪鸮在巢中孵蛋时,雄雪鸮担负觅食和护家的任务。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鸥和鸭等大型猎物。</p> <p class="ql-block">雪鸮是一种猛禽,属于体形较大的鸮类,体长约为50-71厘米,雌性平均体长为66厘米,雄性平均体长为59厘米,雄性体型明显小于雌性;</p> <p class="ql-block">冬季游荡到欧洲、北美洲、亚洲中部、朝鲜、日本和中国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此时雌鸟会定居一处并划分地盘,而且会保卫领地,阻止外来者入侵,直到春天它们才会离开此地向北迁徙。</p> <p class="ql-block">长尾林鸮(学名:Strix uralensis)是一种中等大小及夜间活动的猫头鹰,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特别是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多见,偶尔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疏林地带。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线姬鼠等为食,也吃昆虫、蛙、鸟、兔,以及松鸡科的一些大型鸟类。捕食方式主要是等候在树枝头,当猎物出现时,突然扑向猎物的偷袭方式。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每窝产卵2-6枚,雏鸟晚成性。</p> <p class="ql-block">长尾林鸮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特别是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多见,偶尔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疏林地带。</p> <p class="ql-block">长尾林鸮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大多栖息在密林深处,直立地站在靠近树干的水平粗枝上,由于体色与树的颜色很相似,因此虽然不算十分隐蔽,也很难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蒙古、黑山、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乌克兰。</p> <p class="ql-block">乌林鸮(学名:Strix nebulosa),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乌林鸮为大型鸮类,体长56-65厘米,头大,无耳簇羽,面盘显著,呈圆形,淡灰色,其上被有同心的暗色圆环和新月形白斑。上体暗灰褐色,具暗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或灰白色,具宽阔的褐色纵纹。</p> <p class="ql-block">乌林鸮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飞翔迅速无声,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和中型鸟类,如鸡类等。</p> <p class="ql-block">乌林鸮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有时也到沟谷杂木林和林区住宅附近。</p> <p class="ql-block">乌林鸮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飞翔迅速无声,常停息在高大乔木顶端,等待和观察猎物。常在晚上活动和猎食,有时白天和黄昏也活动。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和中型鸟类,如鸡类等。</p> <p class="ql-block">乌林鸮在中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河、呼玛、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根河、博克图、科尔沁右翼前旗。中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经前苏联欧洲部分、西伯利亚泰加林南缘、蒙古北部肯达山,一直往东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和蒙塔那州西部。</p> <p class="ql-block">沙狐(学名:Vulpes corsac):体长50-60厘米,尾长25-35厘米,体重约2-3千克。比赤狐略小。是一种长腿,红灰色的狐狸。脸短而吻尖,耳大而尖,耳基宽阔。背部呈浅棕灰色或浅红褐色,底色为银色。下颏至胸腹部呈淡白色至黄色。腹下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尾基部半段毛色与背部相似,末端半段呈灰黑色。夏季毛色近于淡红色。</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干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带,远离农田、森林和灌木丛,喜欢在草原和半沙漠中生活,最初源自蒙古草原。[3]四处流浪,无固定居住区域,在觅食困难的冬雪季节,它们会向南迁徙。肉食性,齿细小,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食物,鸟类和昆虫次之。</p> <p class="ql-block">沙狐与其他穴居动物毗邻而居,并接管空置地穴。</p> <p class="ql-block">沙狐食物生态位宽度随季节不同有所变化,春、夏两季节间的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肉食性,齿细小,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食物,鸟类和昆虫次之。</p> <p class="ql-block">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5]</p><p class="ql-block">中国主要分布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p> <p class="ql-block">沙狐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6]</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交配期在1-3月,妊娠期50-60天,春末夏初产子,每胎产仔2-6只,也有一窝11只的纪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