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维多利亚市见闻

山不言

<p class="ql-block">说起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就不得不提到温哥华岛和温哥华市。</p><p class="ql-block">有些人会简单地推测温哥华市就在温哥华岛上,还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城市就是加国西部某省的省府所在地,但这些都与事实大相径庭!以下就先理理这几者的相互关系,再来着重介绍一下维多利亚这个城市。</p><p class="ql-block">温哥华岛位于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是北美大陆西海岸的最大岛屿,全岛呈南北向布局,长达460公里,宽50-80公里,面积达31285平方公里,与大陆上繁华的温哥华市隔海相望!</p><p class="ql-block">岛上有众多的高山、峡湾、海滩、湖泊、溪流和河谷(但无适合水运的河流)。最早定居在该岛上的是土著印第安人。</p><p class="ql-block">在18世纪后期,英国王室命海军部探索一条直接从北大西洋沿加拿大北极群岛经北冰洋水域穿白令海峡南下进入太平洋抵达北美西海岸的航道,当时海军部奉命组织了两支探险队分别由大西洋向太平洋方向和由太平洋向大西洋方向相向探索,英国著名探险家、航海家、制图师、皇家海军上校船长詹姆斯•库克担负了由太平洋向大西洋方向探索的任务,在1778年,库克船长在探索该航道的途中首次登陆了温哥华岛的西海岸。当时在这个远征队伍中有一位年轻而能干的海军随员叫乔治•温哥华。</p><p class="ql-block">在1792年至1793年间,已成长为英国皇家海军上校船长的温哥华,奉英王室之命对包括温哥华岛在内的北美西海岸地貌进行了深入勘测,并绘制出了当时最精细的海岸地图,其中一些重要的地理数据一直被沿用至今。为了纪念他在地理探索和测绘方面的杰出功绩,人们先后将这个岛屿及另外两座城市都分别命名为温哥华(一座是位于加国大陆西部著名的温哥华市,另一座温哥华市在美国西部的华盛顿州)。</p><p class="ql-block">温哥华岛上当时具有的丰富毛皮资源、木材资源、矿产资源等吸引了众多的欧洲商人和冒险家纷至沓来,经过一系列的复杂争斗,最终这里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控制范围,1843年有英王室背景的哈德逊海湾公司在温哥华岛南端建立了第一个白人定居点,随后以当时的英国女王名字将其命名为维多利亚市。1846年英美之间签订了划分边界的巜俄勒冈条约》,明确了全岛归英国所有。1848年该岛殖民地正式成立,维多利亚市成为该岛殖民地首府所在地。1866年温哥华岛与大陆本土殖民地正式合并为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维多利亚市也继续成为合并后的殖民地首府所在地。18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加入加拿大联邦成为名义上的一个省(即后来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BC省,音译为卑诗省),直到1885年著名的太平洋铁路建成,次年铁路西端的温哥华市成立,卑诗省才终于在实质上归属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市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卑诗省一直至今的省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温哥华岛上现有的主要产业有木材加工、造纸、金铜铁煤等矿产开采、水果蔬菜种植、游艇制造和维修、海产品捕捞和加工、陶瓷品制作、建筑五金材料制作以及旅游观光等。岛内的交通有完善的公路系统以及运货的铁路。</p><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市作为卑诗省省府所在地,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的省级政治中心。现有常住市民8万多人,集中了整个温哥华岛80%左右的人口。整个城市面积约19.47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目前旅游观光业是该市最大的财政收入产业,其它的各行各业都基本围绕这一重心产业进行配套布局,现已形成了能很好满足本市市民和外来游客多样物质文化需求的轻工业、艺术手工业、园艺农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完善体系。</p><p class="ql-block">该市还是加国距亚洲最近的交通枢纽,市区与郊区各有一个深水港,市区港为商港,承担着繁忙的太平洋方向海运物资的吐纳;西部郊区的海港为加国海军的太平洋舰队基地。该市还有一个国际机场,是全省仅次于温哥华国际机场的第二繁忙机场。该市与大陆上的温哥华市以及其它海滨城市间均有固定的跨海大型渡轮(汽车可直接开上船)、短途客机、客运直升机及客运水上飞机等提供的交通服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市有三所教学质量卓越的高等院校:维多利亚大学、皇家大学、卡莫森学院。每年都收录着大批本国优秀学生以及来自全世界的国际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该市由于有北太平洋暖流从这里经过,加上东北部大陆上延绵的群山阻隔了从北冰洋南下的大部分冷空气,使得这一高纬度海滨城市竟呈现出难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平均气温约为10摄氏度左右,盛夏仅达20摄氏度,严冬也只有零下2摄氏度,全年的大气降水也分布适中。温润的气候加上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了四季常绿、果蔬不断的生态宜居之城。</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加国的维多利亚市、温哥华岛和温哥华市三地的具体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是航行在温哥华市至维多利亚市之间的海上渡轮。该船共有六层,底舱一、二层分别是轮机舱和装载随客车辆舱。上面各层为客舱,并设有商店、餐厅、游戏室和观光平台。两地之间的航行时间约一个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渡轮正在两地之间的乔治亚海峡中航行。</p> <p class="ql-block">渡轮上层的游客观光甲板。</p> <p class="ql-block">渡轮下层的车辆运载舱。</p> <p class="ql-block">这是维多利亚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卑诗省的省议会大厦。也是是省议会和省政府官员的办公地。该大厦于1893年动工,1897年底完工,距今已逾百年。由当时曾多次获建筑设计比赛奖的25岁著名英国建筑师法兰西斯•瑞顿伯瑞设计。整体上完美体现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典型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厦正门前面是一片广阔的草坪广场。</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青铜塑像,它的主人就是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p><p class="ql-block">说起这位英国女王,与历史上的中国还真有不少恼人的纠葛:在她六十余年的执政期间,经历了我国清朝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年代,在她23岁那年,就是由她最终决定对大清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颇为搞笑的是,当时的道光皇帝在稀里糊涂地割地赔款后竟然不知这个打败自己的英国在哪个地方!后经打听才得知英国是个西边的小海岛,国土面积还不如四川省的一半大,而且主政的皇帝还是个很年轻的女人,他既纳闷又很不以为然,后又听说这个西洋女皇帝长得还不错,竟异想天开地想将她弄到自己身边侍寝⋯⋯,大清皇帝在吃了败仗后仍在闭眼痴心作春梦,这个万里之外的英国女王在不断打赢的胜仗中可是睁眼玩命抢世界!她趁当时英国领先实现工业革命之机,对内大力发展工业、交通、商贸、科技、教育、文化和军事,对外大肆征扩海外殖民地,极力掠夺各地财富资源,仅在大清国这块土地上就仗着她的坚船利炮和雄厚实力不断进犯疆域、强开商埠、渗透内政;并多次纠集世界列强入侵京师、火烧皇苑、威逼几代清帝不停地割地赔款出让主权⋯⋯。</p><p class="ql-block">在1896年,当时满清重臣李鸿章在代表大清国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时顺道访问英国,打算请求女王减轻一点对清朝的压榨,女王哪肯松这个口?!但好歹还是给李中堂个人一个不小的面子,她亲自在奥斯本庄园接见了李中堂并给他授予了一枚"维多利亚头等大十字宝星"的勋章,不知中堂大人当时作何感想!到了1901年初,这个不可一世的女王终于离开了人世,身后留下了一个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所属殖民地遍布全球因而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以及至今在世界各地数不胜数的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城市(包括这个卑诗省的省会)、地区、山川、岛屿、海岸、海湾甚至街道和企业,仍在无声地强迫着今天的人们不时回忆起那个英帝国曾经霸凌世界的时代;同年末,憋屈郁闷的李中堂也随之离世,身后只留下了一块积贫积弱屡遭蚕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和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以及至今都被戏称是"为腐朽清廷背锅"的个人名声!</p><p class="ql-block">幸好这个时代已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一侧建有一座加国阵亡军人纪念碑,以纪念在保卫国家和承担国际义务(包括一战、二战和韩战)的战争中阵亡的加国官兵。</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的另一侧树立了一根当地印第安人的传统图腾柱,以示对这片土地原居民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在大厦的主楼中央穹顶上耸立着温哥华船长的全身贴金塑像。</p> <p class="ql-block">大厦周边屋顶塔楼(局部)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大厦正门前升起的加拿大国旗和卑诗省省旗(右)。在省旗图案中,上方的米字旗象征这片土地的英属历史;米字旗中心的皇冠代表英国王室;中部的蓝白波浪条纹代表这片土地临于太平洋岸边;下方的太阳表示这片土地是加国最西边的领土,是每天送别夕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厦一楼的大厅。</p> <p class="ql-block">大厦内部景观。</p> <p class="ql-block">大厦中心穹顶内部以及四周的大幅壁画,壁画表现的是在这块土地上殖民开拓初期的主要产业种类,分别是:伐木、淘金、种植、渔业。</p> <p class="ql-block">大厦内省政府官员的日常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中心大厅中悬挂的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画像。加国属于英联邦国家,尽管现已是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英国女王仍是其名誉上的国家元首。</p> <p class="ql-block">这是卑诗省的省徽。其中的图案寓意如下(从上至下):头戴皇冠的狮子是英属殖民地的象征;武士盔甲象征领地主权;中间部位的盾形图案实际上就是卑诗省省旗;盾形省旗图案两边的牡鹿和公羊分别代表温哥华岛和卑诗省的大陆部分,表示是这两地联合一起组成了全省;红白绶带上的一段文字是拉丁文,大意是"自然天成,风光无限",其中的红白二色是加国国旗主色;花朵和绿叶代表这片土地充满勃勃生机和美好希望。</p> <p class="ql-block">大厅走廊。</p> <p class="ql-block">议会会议大厅内景。大厅正面是议长和书记员的座席,两侧分别是执政党和在野党议员的座席,省政府的所有法规和重大决策在出台之前,均要在这里经过全体议员的公开辩论、修正完善和民主表决。、</p> <p class="ql-block">大厦内精美的彩色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省议会大厦正对面是维多利亚内港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市内供游客乘坐的观光马车。</p> <p class="ql-block">停在闹市街边等候客人的赌场免费接送班车。请注意:在车身的醒目处特地用简笔汉字标明了"赌场班车"!</p> <p class="ql-block">市内街景。</p> <p class="ql-block">商场内景。</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市的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市内著名的帝后酒店。该座酒店建于1908年,也是由设计卑诗省省议会大厦的英国建筑师法兰西斯•瑞顿伯瑞所设计。当时正值英帝国全盛时期,整座城堡式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饰都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精致奢华、庄严大气的皇家气派。这里历来是英王室成员来此地的下榻酒店,至今仍保留有女王的专用通道和大门。现酒店内有各类客房400多套,有完善的住宿、歺饮、娱乐、健身等设施,为客人提供各种周到的传统英式服务。</p> <p class="ql-block">帝后酒店内接待大厅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帝后酒店内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帝后酒店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闹市区的夜间街景。</p> <p class="ql-block">内港岸边步行道上的小商品夜市。</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市的唐人街。</p> <p class="ql-block">华人社区小学。</p> <p class="ql-block">唐人街上观光人力车。</p> <p class="ql-block">这是正在进行的环城自行车赛。</p> <p class="ql-block">在海湾中正在进行翼伞滑水运动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游艇码头。</p> <p class="ql-block">码头边停靠的客运水上飞机。</p> <p class="ql-block">正在水面滑行准备起飞的水上飞机。</p> <p class="ql-block">维市机场一角停放的私人飞机。</p> <p class="ql-block">一些从大陆来维市的家庭游客,直接开着微型房车乘船过来,既方便沿途观光,更方便沿途住宿。</p> <p class="ql-block">温哥华岛上的铁路,现在仅仅承担岛内的货运任务。</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布查特花园。这里原是一个十九世纪波特兰水泥厂的石灰石采石场,水泥厂老板名叫布查特,采石场于1904年被废弃,爱好园艺的布查特夫人珍妮•布查特开始在这片废墟上规划园林,种植花木,并且还亲自去世界各地收集各种适应这里自然环境的花卉种子进行精心培育,在园内陆续扩建了下沉花园、玫瑰园、日式庭院、意大利花园、罗斯喷泉等景观,以及鲜花生产基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花园面积已达12公倾,现在这里已成为废弃矿区恢复生态环境的生动典范,成为北美最美的著名花园,每年都接待来自世界各地上百万慕名前来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原矿坑废墟上建设的下沉花园。</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的罗斯喷泉。</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的日式庭院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的意大利花园区。</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的玫瑰园。</p> <p class="ql-block">园内各种美丽的花卉。</p> <p class="ql-block">这条铜铸的中国龙是1980年维市与中国苏州市结为友好城市时苏州市赠送给维市的礼物,现一直陈列在布查特花园内。</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的服务中心。店内向游客出售所生产的各种花卉种子、鲜花、绿植、化肥、工具、灭虫剂等,以及关于庭院植物培育知识和园艺规划知识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维市近郊的海特利古堡。该古堡是20世纪初由担任卑诗省省督的詹姆斯所建,他的父亲当时是维多利亚的煤矿大享。该古堡是由当时维市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麦凯伦设计,还专请波士顿和马萨诸塞著名园艺景观艺术家设计古堡花园和周边环境。整个古堡外墙全用当地石材所建,外型典雅大气,内部装修极尽奢华,整个古堡及外部环境共占地650英亩,站在古堡高处可俯看艾斯奎茅泻湖,远眺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山。</p><p class="ql-block">据说在二战德国准备渡海攻英期间,英女王就曾计划转移到此古堡暂避,当然后来形势发展并未到如此险恶的地步。</p><p class="ql-block">现在这座古堡所占地域已划归皇家大学校园內,古堡也成为了该大学的行政楼。</p> <p class="ql-block">古堡花园。</p> <p class="ql-block">古堡外的草坪广场和远处的艾斯奎茅泻湖。</p> <p class="ql-block">卑诗省博物馆。游客在这里可以系统地了解卑诗省这块土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美洲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只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原因,给这片土地増添了许多至今都未完全解开的谜团。</p><p class="ql-block">据现有的世界考古资料记载,在整个美洲的土地上至今都未发现过一万五千年以前的任何人类化石和人类生活遗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推测,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很可能是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的冰河期,由生活在东北亚的人类(蒙古人种)沿着冰封的白令海峡以及阿留申群岛岛链陆续迁徙到全美洲的,结合现代对印第安人的DNA基因分析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科学推测。</p><p class="ql-block">在美洲的人类文明史上,曾出现过三大文明:</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形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玛雅文明,地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犹加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一带地区,在公元前后逐渐形成早期的奴隶制城邦国家,人们形成定居的农耕生活,培植出马铃薯、玉米、南瓜、番茄、棉花、辣椒、可可、烟草等农作物,并驯养有蜜蜂、狗、火鸡等动物;能制作出精致的石制工具、金银饰品和陶器;掌握了用榕树皮造纸技术;制订出了一年365.242天的太阳历;能观测太阳、月亮、金星等运行周期以及推算日蚀月蚀的时间;在计数上采用20制进位,有明确的0的概念;有崇拜太阳神的宗教信仰;建造了当时美洲最高的金字塔;并创造了既表意又表音的像形文字,其中有一千多个单字被幸运地遗留至今。从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看大约处于新石器末期,该文明在4世纪达到顶盛,在9世纪末因至今不明的原因突然衰落,在10世纪因新的城邦建立,又重新开始走向强盛,在15世纪中期由于内部城邦之间的激烈争斗又一次急剧衰落,最终自行湮灭于莽莽山林原野之中,其文化遗迹的绝大部份也被后来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所摧毁。</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形成于公元9世纪末的阿兹特克文明,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中南部盆地,14世纪初已形成早期的奴隶制社会,15世纪中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形式,在种植作物、养殖动物、金属冶炼、工艺制作、制订历法、计数方法、宗教信仰等方面深受玛雅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掌握了铜锡合金技术,制造出了初级的青铜器具;还掌握了用无花果树皮制造纸的技术;在城镇规划、建筑艺术和供水系统建设方面均显得更加成熟和完备。社会 生产力水平大约处于新石器末期向青铜期初期进化阶段,他们也有像形文字,遗憾的是他们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进程在16世纪初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所直接粉碎,其中绝大部份文化遗产也被直接摧毁,包括他们的文字系统,现代的专家也只能根据他们至今仅存于世的两部"贡赋册"作出他们当时确实有文字的推断。</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形成于公元前若干世纪的南美洲印加文明,在15世纪初达到顶盛,其疆域主要以秘鲁、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形成了一个具有完备奴隶制统制机构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要粮食,还包括花生、木薯、凤梨、龙舌兰等在内的40多种作物;养殖方面除了几种很有限食用畜禽外,特别驯化了出自本地高原地区的一种叫羊驼的动物(属偶蹄目、骆驼科,成年畜的身材约为驴子的三分之二),既可作提供肉、奶、毛皮的家畜,又可作驮货、拉橇的役畜;已掌握了青铜冶炼加工以及制陶工艺;为适应山地耕种,修建出层层梯田和排灌系统;建立起宏伟壮观的太阳神庙;有以太阳不同运行位置确定农耕时节的制度;在交通方面建设有纵贯国土总长2000多公里的道路;在医学方面,不仅会配制草药防治疾病和麻醉伤痛,而且还成功作过开颅外科手术(这是当今在印加人的遗骸中发现的物证)!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约处于青铜器初期,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始终未产生出正式的文字,日常的信息贮存和跨时空的信息交流仅达到结绳记事的水平(即以公众约定俗成的规范,以粗细、长短、材质、颜色各不同的绳索,打上不同形式和不同数量的结来简略表达语言内容)。该文明也于16世纪初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所直接摧毁。</p><p class="ql-block">美洲的这三个土著文明尽管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创造出了当时相应的历史成就和至今仍惠及全世界的物质成果,但由于极复杂的历史原因,他们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也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憾!</p><p class="ql-block">首先,这三大文明分别集中产生于北美洲南部和南美洲的中西部这两大区域,而且从地理上又恰恰被美洲蜂腰部巴拿马延绵的高山深谷所隔断,再加上这两大区域各自优良的自然环境,使其生活资料均可自给,因此,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这两大文明区域之间竟然从未发生过包括战争和通商在内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去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的机会和相互竞争的动力!</p><p class="ql-block">其次,在以他们所代表的美洲最高土著文明社会中,所驯化的最大型的动物就是羊驼,从始至终都未驯化出诸如牛马之类更为强劲的大型役畜(当时的美洲大陆有众多的野牛和野马),这严重制约了他们当时在农垦、运输、征战和生产等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升!</p><p class="ql-block">第三,由于他们自身受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制约,他们在被殖民之前,他们仅掌握了生产初级青铜器的技术,还来不及对此精益求精,更来不及掌握生产铁器的技术!</p><p class="ql-block">第四,他们在被殖民之前,在整个美洲大地上,竟未出现任何一种带轮子的陆上实用交通工具!其实他们当时对车轮是有成熟概念的,这表现在他们为儿童制作的玩具和小拖车上均安上了用原木制的小轱辘,那为何始终制不出实用的车轮呢?在这里就必须特别介绍一下实用的车轮的基本质量要求:1、直径必须足够大,否则在坎坷的土地上无法正常滚动;2、质地必须足够坚固,否则无法承载重物;3、自重必须相对轻巧,否则滚动还不如滑动轻松。因此,实用的车轮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是事先用硬木分别加工成形状尺寸合规的车毂、辐条、轴承等部件,然后再精确加以拼接紧固形成实用的车轮。据现在专家们推测,当时硬木材料在当地并不缺乏,他们也明知车轮的实用价值,但手中却缺乏适合加工硬木的既锋利又坚轫的工具!精制的石器工具利而不轫,初级的青铜工具轫而不利,精炼的青铜器和铁器又未出现,以至于在这片广袤而富庶的大地上,较轻的货物运输只能是人扛兽驮,稍重的货物只能放在木制滑橇上由人力或羊驼生拖硬拽,这在泥泞地或冰雪地也许勉可,如在干旱砂石地上那绝对令人抓狂!这严重限制了当时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范围、流动速度和流动效率!</p><p class="ql-block">当时生活北美洲北部的印第安人,他们远离美洲的文明中心地区,在整体上已落后于这些文明中心地区整整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直到欧洲白人殖民者大规模入侵前,这里的人们还生活于各个极其分散的以血统为维系纽带的原始氏族部落中,有些甚至还是母系氏族部落,均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城邦,更没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还基本处于新石器末期刚进入红铜器时期,这里之所以称之为红铜器时期,是因为他们当时只能熔炼天然的铜、金、锡等矿石,远未掌握金属的合金技术,从未造出过铜锡合金的青铜件,只能造出比金和锡稍硬一点的红铜件(纯铜),许多更需注重硬度的武器和工具,仍大量采用精细加工的石器和骨器,好在当时北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还不错,物种丰富,土地肥沃,人们用自制的简陋工具和武器,一方面向自然界进行的渔猎和采摘,一方面在适宜的土地上种植有限的玉米、土豆等作补充,其收获的物资在部落酋长的统领下按原始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还能勉强维持部落成员的基本生存!他们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可惜没有产生任何文字!也未建成任何永久性的工程建筑!</p><p class="ql-block">在16世纪初当他们面对着登陆上岸的一批批骑着高头战马,挥舞着钢刀洋枪,装备着骇人火炮的白人殖民者,竟以为是一种"人头马"的天神降临;那些手持着石斧石矛和原始弓箭的土著勇士们在顽强的抗争中只剩下了自己的创伤、同伴的尸骸和家园的废墟,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只有惊恐、愤恨和绝望!</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殖民者的残酷杀戮和所携疾病在印第安人群中的迅速传染,导致土著人口迅速锐减。据现代的专家估计,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在北美大陆上的印第安人数量约在3000万至1亿人之间,而在19世纪中期,整个北美的印第安人口仅剩不到40万!他们的土著文化也随之被历史所极度稀释!</p><p class="ql-block">现在在加国这片辽阔国土上的印第安人总共也只有90万人左右,分散生活在全国600多个保留地内,其中也有少部分人进入了一些大城市求学和谋生。尽管现在的加国政府已将他们列为国内"第一民族",也制定贯彻了一系列较优惠的帮扶政策,但因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他们在整体上依然难以改变相对贫困落后的社会地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代年轻的土著后裔,也只能从他们幸存的祖辈口口相传中得知一点零碎而模糊的本民族故事,以及看到由当时白人殖民者中的传教士事后收集整理的一点残存的文化遗迹!而他们更加向往的是当今已完全欧美化的主流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如果美洲沒有白人殖民者的入侵,他们至今会发展成什么样?遗憾的是历史的发展从来没有什么如果!只有剑与血的生死对决!只剩胜利者的专横宣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是按殖民初期卑诗省印第安人村落形态制作的复原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到,村落是傍水而建,一是方便取水,二是方便渔获,三是方便交通(因无车辆,主要靠水路行舟),这大约也是所有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共同经历的阶段,也正因如此,不期而至的汹涌大洪水也就成为了深刻在人们遗传基因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成为了世界大多数民族远古传说中不约而同的重要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按殖民初期在卑诗省地区印第安人居住的房屋制作的复原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到他们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印第安人部落酋长的装束。</p><p class="ql-block">在其背后有一大鸟的图案,这就是当地印第安人的图腾---传说中的雷鸟,雷鸟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龙在汉人心中的地位。据他们的传说在远古时期天降大暴雨,雷电交加,地上洪水滔天,人为鱼鳖,这时歇于山巅的雷鸟化身为力大无穷的巨人,将洪水中挣扎的人们一个个都拯救到高山上避难,才使得他们这个种族得以繁衍至今。---在当地印第安人的传统图腾柱上雷鸟形象几乎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印第安人在被殖民之前所制作并使用的各种石器工具。</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印第安人在被殖民之前所使用的渔猎器材。从图中可看到用兽骨制作的箭头和鱼镖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印第安人用海中贝壳打磨装饰的头冠饰物。</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印第安人的传统交通工具中,主要是船(无车的原因前面已介绍)。当时造船的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兽皮;一类是轻木。图为兽皮船。用加工的树枝为骨架,外蒙兽皮,兽皮接缝处均用油脂进行了密封。</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粗大的轻木制作的独木舟。据说他们当时在加工轻木过程中,为减少投入的人力和工具的损耗,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用小火尽量烧去多余的部分,然后再用硬物工具进行刮削打磨精加工。</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印第安人用于狩猎的吹箭箭管。这么长的箭管,真惊叹他们竟有如此大的肺活量!</p> <p class="ql-block">这是吹箭箭矢。为增强吹箭威力,通常要将箭矢头部醮上由动植物炼制的毒液。</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印第安人用的弓。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已有初步的复合弓概念,用弹性良好的木材作骨干弓体,在弓体的正张力面牢固地附上多道强劲的的绳索,以增强一点弓的弹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印第安人用觐丽的羽毛编成的头饰和头冠。</p> <p class="ql-block">当时印第安人用易于加工的松木制作的各种图腾柱。</p> <p class="ql-block">这是复原的印第安人部落公众议事房内景。从图中可看到无处不在的雷鸟形象。在正对面的青蛙图案,是某部落自己的特有图腾,取其生命力顽强、繁殖力旺盛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的印第安人为他们孩童制作的小拖车。请注意图中:</p><p class="ql-block">一是拖车下面均安装有用原木制成的小车轮,说明他们当时已有对车轮运用的成熟概念,但由于工具原因始终未造出实用的大直径车轮及车辆。</p><p class="ql-block">二是小车身上涂的鲜艳涂料,当时均取自于天然矿石,是将不同颜色的矿石分別碾成粉末后,与三文鱼卵捣成的糊状物均匀搅拌而成(取其动物蛋白的天然粘性)。这种原始涂料也是各种图腾柱和壁画的彩绘主角。</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世纪中期由白人摄影师拍摄的当地印第安人酋长和随从们的乘船照片,以及部落中男人和女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铁器工具是在殖民入侵之后,由当地印第安人将白人带来的钢质刨刀、凿刀、钻头等安装在自己趁手的传统手柄上形成的新型工具。</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今市郊的一个印第安人的社区入口处。路边告示牌上特别提示这是是私人领地,此路不通行。---禁止外来闲杂人员和车辆进入打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维多利亚市尽管只是两天的走马观花,但留下印象却是既丰富又深刻!第二天傍晩时分,我们乘渡轮离开了维市。</p> <p class="ql-block">此时,一些发烧友正驾驶着几艘快艇在海上急驰。他们正在穿越海峡,而我此刻的思绪却穿越得比他们更快、更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谢谢阅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