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脚踏糕</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表姐送了一些脚踏糕给我们,让我有空的时候去拿两条。母亲的电话,一下子勾起了儿时做脚踏糕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年味,就是从脚踏糕散发出的阵阵热气开始的。那时候,我还住在江阴西大街上的老房子里,紧邻着的西横街上便有一家蒸脚踏糕的作坊。每年做脚踏糕的时候,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就会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平时冷清的作坊一下子变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时候物资匮乏,脚踏糕并不是想做就能蒸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做上一些,因为脚踏糕也称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升,人们是借做脚踏糕,来表达来年更加称心如意的美好心愿。</p> <p class="ql-block"> 要制作脚踏糕,第一步就是要事先准备好上好的糯米和大米,而且比例最好是95:5,因为只有按这样比例制作的脚踏糕才容易成型,而且又糯又香,富有嚼劲。我家人口多,口粮紧张,但父母总会省吃俭用留足蒸脚踏糕的米,让我们对脚踏糕始终怀有美好的憧憬。等到我们放了寒假,年关将近,父母便会取出积攒了多日的糯米和大米,仔细洗净,泡上两三个小时后,再平铺在竹篾制作的扁盘中,在阴凉处吹上一两天,直到每一粒米都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如果这时贪图省事,米没有彻底吹干就磨粉,磨出来的米粉便会有一种湿哒哒的感觉,不仅会影响脚踏糕的口感,而且还容易起球,对磨粉的机器造成损害。当年,西大街东面的中山路上便有一家粮油店,里面有一套磨粉的机器,磨粉的师傅在那一段时间是最神气的,因为他直接掌握着米是不是干爽的“生杀大权”,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尽早吃上又糯又香的脚踏糕,所以必须小心翼翼地陪上笑脸,仔细观察他脸上表情的阴晴变化,等待着他的嘴巴里蹦出“可以”的判词。当时我还是十来岁的小孩,没有香烟表示“孝敬”,所以经历过被打回的遭遇。100多斤的米,装在两个布袋里,驮在自行车的两边,小心翼翼地推着车,在凛冽的寒风中亦步亦趋往前走,又该是多么的艰辛。不过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往事都早已定格为记忆,不满也已幻化成了幸福。</p> <p class="ql-block"> 米粉磨好后,制作脚踏糕便正式拉开了序幕。记得在作坊里有一个土灶头,用硬柴烧得噼啪作响。之所以用硬柴,是因为硬柴蒸出的米粉更香,制作出的脚踏糕味道会更好。蒸米粉时,师傅把磨好的粉取出一部分,放在圆形的蒸笼里,做成圆形的团子打底,大火蒸上10分钟左右蒸熟,然后边蒸边均匀地散粉。等到米粉完全蒸熟变成透明状后,再倒扣在固定的筐子里,盖上一层布,边上用绳子扎紧,再铺上几层塑料纸,男人们便穿上雨靴在上面踩。这不仅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踩的时候需要一路细细密密的踩过去,踩了一段时间后再把糕团翻过来,再细细密密地踩上一遍。踩的时间和力度也有讲究,踩的时间短了,糕的韧劲不够,没有嚼劲;踩的时间长了,糕又太硬,不中吃。脚踏糕踩得好,可以吃到来年清明不会变样,踩得不好的脚踏糕,泡在水里就会化开。糕团踩好后,再放在干净的塑料布上,大人们用棉线一条一条地切开,新鲜的脚踏糕就正式出炉了。</p> <p class="ql-block"> 这时,等候在一边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大人手里抢了一小块热气腾腾的脚踏糕放入嘴里,还没有来得及细嚼便滑进了肚子里,好比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等到两三块下肚,这才想起要慢慢的嚼,细细的品,但觉脚踏糕透着甜甜的糯,说不上的美味。做好的脚踏糕,回到家后在阴凉处干上三五天后便可以放在水里保存了。吃的时候,只要把糕从水里捞出,用刀切成小块,或放在稀饭中,或平放在火钳上烘烤,或做成红糖年糕,每一种都会唇齿留香,令人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 制作脚踏糕,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但这些往事就像陈年的老酒,每每让我心驰神往,回味无穷,总能找回曾经的那份感动和惊喜。我想,今天我写下这段文字,回忆儿时的年味,就是生活美好的记忆,人间烟火气的滋味。(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