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年伊始,一月三日丽江出发经鸣音乡前往俄亚大村。车子在高山峡谷中行驶。</p> <p class="ql-block">金沙江依偎着横断山</p> <p class="ql-block">江对岸是四川</p> <p class="ql-block"> 穿过隧道,隧道两边是颠簸的砂石路,木星土电站金沙江大桥正在施工修建,车子勉强通过。</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路不错,是刚通车不久的亚三公路(亚丁——三江口)</p> <p class="ql-block"> 途径泸亚线(泸沽湖—亚丁)上的钢桥</p> <p class="ql-block"> 在钢桥上可看到东义河与无量河交汇</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抵达俄亚大村,没有停车场,车子停在河对岸的九年制学校墙边,学校由浙江湖州援建。</p> <p class="ql-block"> 俄亚位于云南宁蒗,丽江,香格里拉,与四川稻城,木里五县交界处,四周被金沙江,无量河,龙达河环绕,是鸡鸣“两省五县”之地。</p> <p class="ql-block"> 航拍俄亚大村,房子依山而建呈蜂窝状,上百户的房子连成一片,进了一家就可走进整个村庄,这样的设计源于过去的年代匪患严重,一旦有一户遭劫,全村人可以迅速集结在一起共同防御。</p> <p class="ql-block"> 每家房屋有三层:一层是牲畜,二层为主屋,三层是女子的住房,房顶是平的用于晾晒。</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入住彭老板开的客栈,客栈就在龙达河畔。</p> <p class="ql-block">龙达河流经村庄</p> <p class="ql-block"> 跟彭老板聊天得知目前俄亚大村共170多户,伙婚家庭有29户,基本是50岁以上,年轻人基本是一夫一妻制。彭老板帮忙联系了一户人家,我俩带着见面礼(一包茶叶,一包点心)走访。</p> <p class="ql-block"> 主人拿出自酿的米酒,玉米粑粑,水果还有各种饭菜招待,我俩早饭已吃过,实在吃不下谢过后攀谈起来,全家十三口人,2016年分家,现在家里八口人。</p> <p class="ql-block"> 其它家庭成员都去庄房干活了。由于每家的田地养殖离村庄较远都在山上,近的靠骡马一个小时,远的3个小时,各家就在自家的小房子作为临时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相框里的照片经主人同意翻拍的。</p> <p class="ql-block">从她家出来在村子随意转转</p> <p class="ql-block"> 每家都有的独木梯,据说这样的独木梯有上百年。</p> <p class="ql-block">房顶上的老人在浇花</p> <p class="ql-block">蒸过的玉米做酒用</p> <p class="ql-block"> 猪镖肉,又称“琵琶肉”可以存放好多年。</p> <p class="ql-block"> 他们过年比汉人早一个月,每家最少要杀二到三头猪做腊肉,腊肠,腊排骨等够一年的供应。</p> <p class="ql-block">火红的辣椒</p> <p class="ql-block"> 村边有好多小木屋,原来是水磨坊,利用龙达河水流落差的物理原理磨面粉既经济又环保。</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一处磨坊前,锁虚挂着不用担心丢失。</p> <p class="ql-block">简易木桥,雨季要拆掉。</p> <p class="ql-block"> 小铺前,女子在编织用于装饰骡马。</p> <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和傍晚,铃儿响叮当,一对对骡马队伍经过水泥桥是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临近过年又是双休日孩子们都在家,村里凡是13岁孩子在凌晨五点以后过成人礼仪式,经丁振东老师引荐村支书呷书记领着我们参加成人礼活动。</p> <p class="ql-block"> 仪式由东巴和村里有威望的人主持,男孩坐在米袋上,由舅舅穿裤子仪式,亲友长辈向孩子送礼,然后孩子向祖先牌位,锅庄神,灶神和父母长辈磕头,东巴念诵族谱并唱祝福歌。</p> <p class="ql-block"> 父亲及长辈东巴上阳台上烧香念着听不懂的东巴经,祝福儿女健康长大。</p> <p class="ql-block"> 他们勤劳善良,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是手工织布制作。</p> <p class="ql-block"> 又参加第二家女孩成人礼,与男孩仪式大体相当。</p> <p class="ql-block">女孩姨妈穿百褶裙仪式</p> <p class="ql-block">猪镖肉招待客人</p> <p class="ql-block"> 俄亚大村处于大山深处,山高路险男多女少婚俗独特,一妻多夫也称“伙婚”。他们为了家产不分割,人员不分离,田地都在山上,劳动力少是家庭贫穷的主要原因,只有“伙婚”的才能得以生存,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伙婚”家庭的爸爸们对孩子一视同仁,孩子对于父亲的称呼按爸爸们的年龄大小称呼“大爸,二爸”……</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俄亚大村随着公路的修通这里与外界已不在封闭,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衣食无忧,“伙婚”家庭基本都在50岁以上仅剩29户,年轻人基本是一夫一妻。</p><p class="ql-block"> 随着游人的逐渐增多,愿这个大山深处仍然能保存四百多年自然生态不受外来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感谢丁振东老师(环球旅行体验师,中国科学院农民种子网络工作者)的引荐,感谢村委会支书呷书记的帮助,感谢彭老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