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天五夜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范真理</p><p class="ql-block"> 时任空军高炮第十五师四十三团五连指挥仪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15日下午,连队召开“欢送老战友奔赴新岗位”会议。会议期间,连长庄焕东接到上级电话,要求连队当晚8点撤出阵地,机动转移。我依依不舍地向即将退伍的战友们告别后快步回到班里,给大家作了动员。特别强调:“这是我连到老挝战场后的第一次转移,一定要过细地作好撤出和占领阵地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人员和兵器的安全,圆满完成任务。”同时再次明确了各测手之间的配合和分工。</p><p class="ql-block"> 晚上8点,我连准时撤出阵地。经过4个多小时的摩托行军,来到孟赛新阵地。此时虽是下弦月,我们还是借着微微的月光,紧张地忙碌着。有的挖掩体,有的砍射界,有的伐树木,有的搭帐篷,有的作标定……阵地犹如一个建筑工地。</p><p class="ql-block"> 指挥仪的车身较长,要求掩体底长6米、宽3米、深1.1米,构筑指挥仪掩体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用的木料也多,最长为4米。掩体的位置确定后,我派了4位同志去找树、伐树、锯断和搬运,其他同志集中挖掘掩体。掩体越挖越深,手脚开始发麻,军装也已湿透。王端云不慎被树根绊倒受伤,我即刻叫来卫生员给他包扎,敷上了药膏。我对他说:“你休息一下吧!”他却说:“班长,你看咱们任务这么重,哪有时间休息啊!”说完拿起铁锹又干了起来。潘章奇和杨其学将锯下的长2.5~4米,直径25~30厘米的树木砍掉树枝,不停地从阵地外围丛林中扛到指挥仪掩体边。双肩磨破了皮,腿脚被荆棘划破,流着血,谁也不吭一声。</p><p class="ql-block"> 早饭后,连长通报了转移情况。这时,我们才得知,中央慰问团要在孟赛地区慰问筑路部队,昨晚从孟洪转移至孟赛,就是要担负保卫中央慰问团的空中安全任务。</p><p class="ql-block"> 中午,部队还没有吃饭,连里又通知:今晚要撤出,占领新的阵地。不少战士感到,这也太考验我们的“两不怕”精神了。</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了,各班装车、起炮、挂车,准时撤出。黑夜里,阵阵凉风吹打着战士们湿透的军装。车上,不时有个别新战士掉下了眼泪……</p><p class="ql-block"> 上山路上,牵引车拉着指挥仪慢慢地在爬坡。快到阵地时,一个大斜坡出现在眼前,只听见牵引车发出“呼呼”的响声,但指挥仪车轮却一动也不动。怎么办?我果断下令:“拿好大绳、三角木,全体下车。”在牵引车前拴好大绳后,全班战士一起喊着,“一、二……一、二……”人拉车,车拉仪器,然而5吨多重的指挥仪只是前后晃动了几下,并没有前移。我立刻叫两名战士小心垫上三角木。正在发愁时,连长派来七八个战士前来支援,终于将指挥仪拖上阵地。</p><p class="ql-block"> 5月17日,部队首长考虑到机动设伏连队已两夜没合眼,命令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抓紧时间就地休息。说是休息,不知怎的,警报特别多,时间特别长,往往刚打吨,就被急促的警报声惊醒。敌机总在我防区外围转圈,似乎有意跟我们打疲劳战。说老实话,有好几次一等”时,我虽站在指挥仪踏板上,但两眼却睁不开,迷糊得很,只得用手指掐掐脖子,用手掌拍拍脸颊,提一下精神。一次,指挥仪转着转着就不动了,我以为捕捉住了目标,问测手们:“什么情况?”一三测手答道:“没情况!”而二测手却没反映。我用指挥旗轻轻地敲他的头,他猛地抬起头回答:“班长,我太困了,刚才不由自主地迷糊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5月18日上午,连长通报了四十四团“五·一四”战斗的情况:指导员史保全传达了师团党委关于向“五·一四”战斗英雄学习的号召。他要求大家“全力以赴,作好反轰炸准备”。各班开展了对口学习四十四团五连的活动,书写、发送慰问信。阵地上不断响起“向‘五·一四’战斗英雄学习” “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等口号,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们的斗志。 </p><p class="ql-block"> 中午,气温上升到了三十八九度。阵地上静悄悄的,偶尔听到伪装的树叶发出轻轻的沙沙声。战士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坐炮待战,个别战士因中署而晕倒了。我班一、二、三测手站在指挥仪上,头上汗水直流,用袖子擦去后,又低头继续搜索目标。</p><p class="ql-block"> 傍晚,连队还没开饭,接上级命令,当晚进行第三次转移。</p><p class="ql-block"> 5月19日凌晨,刚做好射击前准备,获悉晚上又要行动,占领昨天的阵地,进行第四次转移。</p><p class="ql-block"> 数天来,部队晚上转移,连夜构筑工事,白天训练备战,战士们早已精疲力竭。烈日下,掩体里战士们东倒西歪地打吨。我看着他们的军装上一片片白色的汗渍,闻着他们身上发出的一股股汗酸味,摸着自己手上的血泡,沉默了,只有不停地、大口大口地抽着烟。</p><p class="ql-block"> 5月21日,我连受命进行了第五次转移,回到孟洪防区老阵地。</p><p class="ql-block"> 经过六天五夜的辛劳,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保卫中央慰问团的任务,受到师、团的表扬。据说,我营五、六连“六天五转移”的事例在我军高炮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通过这次转移行动,部队经受了考验。同时,也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为执行好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了,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但对于参加过那次行动的人来说,这一段难忘的经历永远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范真理, 男 汉族, 1949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1968年3月入伍,先后在空军雷达第三十九团、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通讯营和空军高炮第十五师四十三团五连服役。1968年5月至1969年6月执行援越抗美作战任务,历任战士、班长。1970年12月至1972年11月赴老挝执行援寮抗美作战任务,参加战斗9次。1970年7月入党。1973年3月退伍,先后在街道办事处、民政系统工厂和公司工作。2006年9月调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处任调研员,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协会专职会长。2009年12月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