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灯研究系列之六:宫灯

缤纷宇宙

<p> 东风夜放花千树。</p><p> 更吹落、星如雨。</p><p> 宝马雕车香满路。</p><p>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p><p> 蛾儿雪柳黄金缕。</p><p> 笑语盈盈暗香去。</p><p> 众里寻他千百度。</p><p>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八百多年前,辛弃疾用一曲《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幅如梦似幻的元宵佳景:宝马雕车,游人如织;盘龙舞狮,彻夜狂欢;千盏万盏灯笼流光溢彩、绚丽多姿,如千树万树姹紫嫣红的鲜花怒放,又如浩渺太空散落的莹莹点点流星雨。</p> <p>  “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 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便携式照明工具,灯火阑珊处,一盏盏灯笼星罗棋布,营造出万家灯火的温暖氛围。灯色争妍斗丽,灯光灿烂辉煌。通都大邑,堆起层层叠叠的花灯, 而在这色彩艳丽的花灯中,有一种宫廷花灯相较于其他品类则更为考究,简称“宫灯”。</p> <p>  宫灯在古代是皇宫专属用灯,又称宫廷花灯。它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p> <p>  宫灯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p><p><br></p> <p>  宫灯兴于东汉,盛于隋唐。 但细细追溯各代发展情况,宫灯最为辉煌的阶段应属明清时期。</p> <p>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p> <p>  相传,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曾征调全国各地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为宫廷制造灯具,这期间制作了大量造型各异的木制宫灯,从而也令宫灯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大放异彩。</p> <p> 光绪大婚图,图中殿堂悬挂宫灯</p> <p>  到了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皇宫外开始涌现出一大批自产自销的灯铺,出现当时名冠京师的灯铺:文盛斋、华美斋、美珍隆、秀珍隆等。这些盛极一时的灯斋,为宫灯的推广、普及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清代织物中的宫灯纹样</p> <p>  宫灯,虽然是宫廷专属的器具,但逢年过节它也会被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另外,由于宫廷造灯经常是临时征召民间工匠入宫,工匠们不专属宫廷,制造完毕后仍然回到宫外,因此,宫灯也慢慢地在民间流传开来。从此,旧时皇家灯火,点亮寻常巷陌。</p> <p>清 佚名《升平乐事图》(局部) 花篮形提灯</p> <p>  中国宫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能将东方的木雕榫卯结构嵌以西方的玻璃工艺,达到和谐统一。正统的宫灯造型为八角、六角、四角型的。制作时工艺复杂,融合了木工、绘画、编织等多项技法,共有一百多道工序,榫卯结构的宫灯,每盏都由一百多块木头拼接而成,最早的宫灯用竹雕木雕等材料,后续则用红木、紫檀木、梨花木等。</p> <p> 八角宫灯</p> <p> 六角宫灯</p> <p> 四角宫灯</p> <p>  一盏传统工艺打造的精美宫灯,一般先以细木为骨架,做成八角、六角或四角型,上雕有龙头和镂空花牙作为装饰,然后在骨架之间镶嵌以绢纱和玻璃,并外绘各种图案,如手绘山水、博古或人物图案,最后下系中国结和流苏的穗子。一般形制较大,悬挂在厅堂梁上。完美的造型,考究的用料,精致的手绘,使宫灯形成了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艺术特色。</p> <p>  传统的宫灯多燃蜡照明,为防风,用水胶刷过的纱布当罩,上面绘制各式各样图案,各含不同寓意,各有不同功用,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宫灯种类很多,有一团和气灯、哈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凤祥灯、七才子路灯、八仙过海灯、九子登科灯、十面埋伏灯等。人们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灯笼,寄托心中的愿望。如家庭和睦多挂“一团和气灯”,家人出门在外的就挂一盏“四季平安灯”,家里有学生的可以挂“九子登科灯”等等。</p> <p> 清代各种精美绝伦的宫灯</p> <p>  宫灯,是光影中的传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宫灯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民族的美梦。如今,人们虽然不再需要宫灯照明,更多的是将其当成一种寄托,内芯从火苗到灯泡,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人们对过去的念想和对未来的憧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