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坡吃水记忆

乐水

<p>   大坡吃水记忆 </p><p> 张悦俊 </p><p> 2021年 月 日,随着解家塔至大坡引水工程的全面竣工,大坡村祖祖辈辈吃水困难的历史宣告彻底结束。开闸放水,看着白哗哗的甘泉水,进村入户,欢快奔流,大坡人幸甚自在,幸福溢满每个人的笑脸。 </p><p> 大坡村,地处古交东北面庙儿山腹地,河汾北岸的坡梁之上,属典型的黄土丘陵。这里,惠风和畅,民风淳朴,土地肥沃,一架架机改过的梯田,一弯弯向阳的淤口地,一道道平展展的梁梁岇峁……造就了发展现代有机旱作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这里,十年九旱,水资源严重匮乏,也是古交干旱集中连片区域较为出名的村子。 </p><p> 回顾大坡村的吃水史,它既是大坡村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奋斗史,又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使命,带领人民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取得成就的发展史。 </p><p> 土地是生存之本,水是生命之源。据考证,大坡先民因水而栖,始于离村两公里的蒿坪沟畔,酌沃土择田而居。大坡村,因势得名。从元末明初,人迹罕至,至今已有六百五十余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为了吃水,历尽艰辛,其历程可谓感天动地,可歌可泣。</p><p> 笔者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记事开始,每逢冬春之季,亲眼目睹先辈们在村子周边积雪化水,或到两公里的蒿坪沟破冰取水和赴三公里外的曹坪等村担水的情景。当时出行不比如今,羊肠小道,单人空行尚举步艰难,若负重担,小心翼翼。排队等水,夜行五更,三小时不能往返,也是如此,虽汗流夹背,却也乐此不彼。眼看挑水到家门前,一时失足,前功尽弃,欲哭无泪。</p><p>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人口鼎盛,八十多户,五百口人,属原曹坪公社之大村。孩子们初高中上学曹坪走读,五十余众,翻沟架梁三公里,U型之路成靓景。年龄稍大,背包捎桶,放学饥肠辘辘,还要负重前行。水桶先为铁质,煤油桶技改,广泛利用,桶中加篦,以免抛洒。扁担选优,步伐协调,人水一体。风调雨顺,井水充裕,用度尚可,反之,则苦比上甘岭。磨石张族,八世始祖,祈求甘霖,孙辈取名,霖震雾霈。及至吾辈,生活用水,节之又俭。黄发垂髫,仪容整洁。吃水难的问题已严重危及大坡村人的生存和发展,解决吃水问题势在必行。</p><p> 干旱地区,群众有言,“靠天吃饭看年景,解决饮水靠水井”。多打几眼旱井,问题不就解决了么?</p><p> 笔者告诉亲们,“言之有理,但又身不由己”。所谓言之有理,我们的古人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做的很好。据了解,集体化之前,村里人少,以户为单位,家家起码都有一口大旱井。形似酒瓶,入深越三丈,底径丈有余,胶土与白灰按比例发酵抹制,捣实碾平加固阴干,雨天蓄水可供每家各户人畜所需。插一句,利用旱井水与卤水做出的豆腐堪称一绝,鲜炖劲道可口,漂香四溢,冻食形似蜂窝,松软味美。所谓身不由己,是因为随着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蓬勃开展,集体产粮,名扬三晋。从公社到大队在指导思想和工作上长期存在重粮食生产,轻民生改善;重农田基本建设,轻旱井的维修发展;重集体荣誉面子,轻群众利益里子的倾向。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把吃水这一事关民生第一要务的大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村季节性的主题运动,为实施於地,大队组织社员在羊道沟拦洪筑坝开展声势浩大之“百日大会战”",大功即将告成,就被一场大雨化为乌有。如此劳民伤财的事情重复演绎,不胜枚举。而旱井姓“公”,注定了放水、用水和水利设施管护的严重脱节,缺水是必然的。</p><p>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原古交工矿区、曹坪公社和大队三级重视,就解决村里吃水问题曾进行过四次有益的探索与实践。</p><p> 第一次发生在一九七O至七二年间。是当时的驻村干部听取所谓的能人专家,带领村民寻找水源,组织力量,利用夜晚加班的形式打井。结果不是开口小,中途难以继续,就是中途出现塌方,安全得不到保证,均以失败告终。记忆最深的是井儿沟打井的情形,当时有一个叫赵建业的驻村干部给人的印象很好,说话有点沙哑,慢条斯理,但对打井信心十足,“只要选对位置,用不了多久,井水就会冒出来”。这是他的口头禅。赵建业身先士卒与社员奋战在农业生产和找水打井第一线。大坡村打井全部依靠人工,使用工具传统而简陋,除了镢头、铁锹、箩筐、绳索和辘轳,就是木材搭架。</p><p> 第二、第三、第四次发生在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八年间。这三次与第一次的不同,是从距本村八公里外的水源地李坪洼村深埋管线实施引水。先是两寸铸铁管,后是三寸的钢管与瓷管相结合,再后来是二寸的塑料管,材料均由原区水机电办公室提供,挖渠回填都是大队以户下达任务,村民出义务工的形式限时人工完成,然而纵有人定胜天的决心和冲天的干劲,终因源头水量有限,分级提水,在水头村先行建造的蓄水池,用尽一池水还占不满沿途管线,致使后续压力不足,输在了盲目冒进和缺乏科技支撑。屡败屡战,精神不朽! </p><p> 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一方群众,大旱之年,原古交区上都要开展抗旱解困活动,组织车辆向村里送水,虽说只是杯水车薪,可也解决了燃眉之急。 </p><p>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缺水地区,党和政府号召采用打旱井的方式解决人畜吃水问题。我在暑假期间,直接参与了两眼旱井建设的全过程。打一眼丈五深,底径八尺的旱井 ,产权归已,工料自负,建成验收后,每眼井政府补助六十元。除白灰尚需花钱,其它材料基本无需投资,虽然辛苦点,但月收入明显超过当时公社书记的月工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如此政策的鼓舞感召,全村迅速掀起家家户户打井热潮。据统计,一九八三年,当年本村新增旱井二百眼,长期困扰该村吃水难问题一下得到了有效解决。这真是:政策对路暖民心,一针见血解民忧! </p><p>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集潜流、集雨流工程实施,“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大坡村新建水泥面集水井两处,可蓄水四百余立方,进一步改善了饮用水质量。</p><p> 越是艰险越向前。大坡村,周围十里八村自然条件类似,邻村解家塔张靖赟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带头先富后不忘乡亲,于2006年不仅自费翻修了古庙还投巨资为本村打了一口600余米深井。</p><p>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同样铸就了大坡村人坚毅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人称大坡有“三多”,即在外公职人员相对多,大学生和研究生相对多与此不无因果。</p><p> 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之年,市委市政府重视“三农”和民生工作的力度持续加大。二O二O年六月十八日,时任古交市委书记翟永清就“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大坡村走访调研,在听取群众建议的基础上,就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升村民饮水质量,实施解家塔深井水引水项目,要求当地政府会同市水务局认真研究,拿出具体规划和可行方案。这是破天荒的新闻事件,也极具里程碑意义。</p><p> 从决策到工程全面竣工,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且一项工程惠及了大坡、水头、大山和程家山四个村人畜吃水。受益群众无不欢心鼓舞,拍手叫好。大坡饮水解困的实践必将进一步凝聚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再创新的业绩。</p><p> 编后:大坡吃水难,本人亲眼目睹,感同身受。该村吃水问题的解决与党的关怀支持密不可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特撰小文,以此歌颂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同时旨在教育本村后人,不忘历史,弘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之精神,在各自岗位上争先争上,为新时代建功立业做出新的贡献!张君于2021年 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