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新课程,追求卓越,不负韶华 ——太原五中历史组2021届“君宇杯”赛纪

mix

<h3>  <b>2020——2021学年度开学伊始,承着我校正式成为国家级新课程示范校的历史机缘,响应学校35岁以下教师“全员参赛,以赛促研”的“君宇杯”组赛号召,历史组全员行动,优化方案、细化流程、分校区责任到人,初中、高中并举,教研、赛课有条不紊,扎实推进。老教师提携帮带、不遗余力,全体青年教师全情实践,自我突破、锐意创新,又团结战斗、互相启发、献计献策。大家依据我组组情,灵活施策,创造性地开发多元沟通、全渠道交流的各种方式,除常规大组活动外,还有各校区、各备课小组、师徒对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固定时段与随机发起的课题内容探讨、教学技能技巧、学生活动方式优化互动等。平等探讨、相互激赏的基础上,“因赛聚力,以赛为研,转单干为集体大会战,共建新课堂、共促新课程落地及校本化”的教研和课改新氛围初步达成。以赛、因赛而来的收获满满</b>。</h3> <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新课改的阶段性进步</b> </h3><h3> 高中是新课程、新课改的主阵地、主战场。优化知识体系传达、确保核心素养落地是执教者的核心工作,也是神圣使命。作为普通高中国家级新课程示范校,五中敢为人先,周密布署、雷霆推进。作为施用统编新教材的重点学科组,历史组身逢时事,荣校成己、不落人后。为了成功接迎这第一次讲、第一次研就要“讲有实效、研有所得、教为示范”的大任务、新挑战,老将新锐全员联动,忙而有序。我们以“君宇杯”为前沿和抓手,高一为主战场,延伸辐射至高二、高三的改教实践。我们依国家课程实施顺序、结合市、校时间表与项目布署,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集体摸索,新“君宇杯”课堂生态、五中“双新”实验背景下的校本历史课型,打造方向日渐清晰,落地与实施方式也有了重要积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方向共识:秉“双新”、彰“四维” </b></h3><h3> “双新”,即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背景和基本精神。“四维”,指五中历史组为促成“双新”校本化,为五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议定、确立的四个探研形塑指标,计有课标性课堂、体系型课堂、素养型课堂、任务驱动型课堂四个建构、推进维度。以此四维为基准,以新课程课堂结构与交互建模为主轴,务实进取,合作创新,确保“三个彰著”:<br> 1.稳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结构与侧重、程序与实操手段的根本性调整,形成真正具有实用性、可铺入的常态化备课、教学规则、施用流程,完成“双新四维”课堂模式初建构。<br> 2.形成校本课程系列化、体系化有形成果。包括能代表五中国家级示范校风貌,有示范、引领意义的优质课、精品课课型、课例系列;细化、规范化优质课示范课周边建设,形成集课件、视频,相关学案、教案、创新型作业或课外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教学论文等于一体的系统性成果;开发与角逐专业的展示、发布平台,积极参与省、市以至国家组织的各项竞赛,以锻炼和提升个人与团队教研能力,巩固和彰显我校的国家级示范与引领形象。<br>  3.熔铸一支来则能战、战而能胜的硬核“双新四维”团队。特别要以“君宇杯”、“双新”实验推动青年教师成长,确保新人尽快成为中坚、骨干,龙头,实现五中历史教学高水平、可持续、健康挺进与发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程式积淀:积“两动”、穷“定活” </b></h3><h3> 两动为“双新四维”导动,个人集体联动;定活指课改中的架构、程式、素养落实等定则摸索与情境创设、呈现手法、问题雕琢、探讨流程等方面的灵活机变的有机结合。<br>  目前的“定”,计有 </h3><h3> (1)课标统领。读、解在备课前,用、化在备、授课中,进一步体、悟于观议评后续过程。精读、细读、读透、烂熟课标,然后以课标视角观教材,核考新旧教材,体其章目排布、史事叙述、解释判定与课标之间的精神离合,将课标要求与精神落实和合理分配至每单元、每课、每个教学环节,必要时得以课标为基准对教材发起重新整合,确保上出携课标入课、以课标立课,因课标而成课的课标性好课。 </h3><h3> (2)体系型课堂构建突出大单元视野。因课标、教材提取全书主旨主题主线,以全书定单元线,再分解单元旨线于每课,拒绝掉书袋式的碎片化历史知识卤煮。 </h3><h3> (3)素养型课堂坚持“核心素养为体、知识细节为用”、“知识搭台、素养唱戏”的基本构课法则,创造性开发核心素养落实的素材与方式方法。 </h3><h3> (4)任务驱动型课堂,以课前案师生初交互为驱动基点,以教导学动,双主体交互为基本架构,教师设计、派拨基本任务,点拨执行方法、点评完成情况、精串必要环节;学生动脑动手,环环联动,动而有序,合理把握任务量与任务难度,形成有实效、获得感和愉悦度的节奏性课堂。摸索情境导课、小任务预热开头,中间两个左右大任务主轴,穿接必要小任务落实素养,活化、丰富课堂,最后再以小任务激疑引趣,铺垫后续学习的课堂执行流程,并努力找寻此流程与个人风格、每课教材及因课标分解而来的知识体系、素养要求等教学任务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与呈现方式,最终实现以课型承课目、课魂,以一课载“双新四维”的课堂改革蜕变。当然,上述活动也还必须统一遵循一个定则,即以充分了解和遵循我校校情、我生学情为前提,以此为基准的定活探索,才会真正有生命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课改形塑的“君宇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h3> <h3> 暑期国家级、市、校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基础上,李晨老师大胆求新,打响“君宇杯”历史高中组2021赛季第一枪。本课从设计到最终呈现都极具“双新”色彩,也是本组课改趋向“四维”摸索的早期一环。<br> 本课首先遵循了依据课标定主题主旨,抓教学重难点,规划教学流程与策略的基本法。在精研课标的基础上,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为核心,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为核心素养培育主要目标,以“大秦攻略”为教材处理与穿接主题,从兴、亡史事说开,两手抓“统一多民族国家”成型与建设的得失,析原因,进而追索兴亡之律,确保本课知识、细节成体系,并合理归入和服务第一单元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主题与历史体系。<br> 流程设计上,本课以趣味导入、穿接,三个预习检测,三个攻略,一个帝制局限,加深度兴亡律挖掘,环环相扣;体系建构上,适当整合教材,三大标题牵引三大版块:一.秦兴—何能“履至尊而制六合”?二.秦盛—何以“百代都行秦政法”?三.秦亡—何至“王侯将相宁有种”?精当凝练、勾勒本课主干,巧妙、文采斐然,又符合一般历史叙事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br> 执行模式与手法上的成功:一是趣味情境的创设,举重若轻,贴近学生、激疑引趣,服务教学目标与内容达成。如以“宇宙第一群聊天记录”导入并自然串接全课;以诸侯王与郡守权与利的隔空“对话”,增强代入感、引导重点知识在历史情境下的活学活用;以“秦亡该怪谁”的追思,再添兴味之余,引出深度的兴亡思考,推进史识凝练与提升。手法成功之二,是尚处朦胧中的学生主体式任务型学习,包括填空、连线、具体原因提炼、一般规律总结等等,由简易到高级,充分照顾到刚做了三周高中生的新高一学生,贴靠其学情与最近发展区。学生参与热情高,任务完成度也极好。<br> 本课配图丰富,学生活动以新教材为主学材,史料引入可靠、克制,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本于唯物史观,历史规律总结与认识延申注重融入思政元素,升华家国情怀。其以秦朝兴亡,替后世打拼出的“王朝攻略”,引出其他王朝是否借鉴并成功“通关”的连锁性思考,进而推究国家兴亡的关键密码——兴在顺势、顺民,亡在苛暴、背民。“民心”即“大势”,更是国家兴亡的“核心攻略”;封建帝制的局限,必至长短不一的周期性兴亡。只有现代,新中国落实民主,才不会人亡政息。<br> 学完本课,学生对秦朝兴亡的基础史实、王朝兴替的深层原因、民心所向与历史大势的重要性等,都有了较为到位的认识。本课执教当天,适逢市教科研中心下校视导,其亮点与方向性探索部分,得到历史教研室王亚伟老师的充分肯定。<br>  本课也存在初探阶段的一些不足,如时间一定的前提下,为了突出和保护亮点,压抑和牺牲了对教学重点“秦朝制度”的充分挖掘,对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的重要影响的强调、倾斜也不够。此课之后,一切“双新”设计围绕课标为本课配置的最核心重点,“课程核心内容分配课标至上,去个人化。”成为本组课改铁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3> <h3> 本课在“双新”实验全面推开,五中课堂教学改革由新高一强势辐射高二的大背景下脱出。黄戈老师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程理念,尝试接引新教材为援,重构老教材,塑造高二的新课堂。<br> 他首先精研课标相关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获得课程站位与统合设计的高点支持。接着品读新教材的历史叙事与编撰逻辑,明了其通史加专题的结构苦心与务实有效,随后大胆决定平衡新旧教材入本课教学。一方面学生的主要学材是旧教材,这是学情,必须立足于此。另一方面,学生现处高二下,又是文科生,本课思想史专题的相关政治、经济背景在高一时都有系统学习复习,知与识的基础较为扎实,能够并乐于承受综合性思考调检。事实证明,这种放开手脚,借鉴新教材,适度引其结构与叙事理路,整合旧教材、铺设思维融合点的做法在文科班是有效的。它既不会影响课程执行顺畅度,又能为检验与锻炼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准提供更为开阔的空间。<br> 本课以“救亡求索”为课魂与主题,以“西学之东渐”为主轴,以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中国社会的弊病,寻找不同的良方为叙事与穿接主线,形成“病历翻阅——药方再品——名医再寻”的整体叙述、解析逻辑,引导学生基于唯物史观,切入特定时代与社会发展条件,究内外碰撞引起的思想震荡,千年变局下的思想逐步近代化,明其历程,探其主旨,感其精神,成己之智能德。设计感强,贴合文科生情怀与认知、问题发现与解决等心智需求。<br> 流程设计与执行手法上,也注重立足文科,瞄准新课标、新高考要求,坚持情境再造,问题激疑,见识汇总,步步推高。其先以导图引出中国的“华夷观”,师生合作共解观念之持与观念之驰,背后的文明转型、封闭向开放的不可逆之时代宏潮。再以合作填表的大任务驱动,实践了第一波学生自主学习展示。<br> 本课重难点探究突破部分,凸显新旧教材逻辑融合,依教学内容,以细节刻画、高考试题、情境再现等手法,成功创设、活化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一本好书的命运”、“一个企业的奇迹”与“一场激烈的论战”三大视角,审视19世纪40到90年代的三个治国药方,探讨各自特征与治理得失。生动、具象、小切口见大时代,扎实亲民,行有实效。特别是第三部分“一场激烈的论战”,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情境创设加任务驱动落实课标内容与目标的活动示例。它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九十年代维新与守旧的思想交锋,演者如故人附体,慷慨痛切,听者如身越百年,醍醐灌顶。再配合抓分歧关键,探冲突实质与论战影响,素养智识双丰收,家国情怀浓浓激荡。<br> 本课板书略简,但形成过程颇蕴“双新”“四维”之意。导入手书副标题,第一小节思想成果探究完成后,教师给出总结句“坚船利炮冲击下的思想微澜”。到第二、三小节学习毕,分别要求学生仿照第一小节总结句自行提炼,学生短暂交流,给出归纳小标题,老师只做微调,师生合作最终形成“坚船利炮冲击下的思想微澜”、“内忧外患变局下的破局之路”、“生死存亡关头下的时代强音”三个递进总结句,勾勒环境与思想进阶互动,兼顾时代气息与演进层次,医世药方明线下,东西方文化交锋暗涌。知识的结构力,思维与素养动员,师生默契,生生合作,交织成环节亮点。<br>  当然,此课由于引入通史思维的新旧融合、体系再构,必然地存在思想史的分量弱化、质感不足等问题,在视角与史识引领上也存在粗糙与略不到位的遗憾,提醒我们加大精研、加快个人成长,加强集体合作。</h3> <h3> 一学期的“双新”会战,“君宇杯”、非“君宇杯”的做课、赛课、观议课教研,让历史组全体成员获得了重要成长,理念在更新,方式方法在稳定出新、创新,模式方向上也由困惑模糊到逐渐清晰,有了“四维”建构的定位与光亮。<br>  尽管,由于出发时的创新课型形态不明、过程中的系统规划、结构性有意实验不足,我们的进步慢了点,成果还不突出,还没能真正端出一堂具有竞争力和说服性、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任务驱动型好课。但我们已有目标,满怀信心,决心在下学期的后续探索中,克服跟着感觉走的自发与后觉,集全组之智慧,加大课堂结构与形态性变革,多出、精出转型课、进阶课。<br> <b>历史,承盘古开天之古,接当时当代之新,包罗万象,滚滚向前;历史组,定当奋进,乘新课改之东风,汇统新的教材观与核心素养要求于一身,融学生主体与课改精神于一堂,锐意进取,不负家国与荣校使命,克难攻坚,玉汝于成。<br><br></b></h3><h3><b> 值此开年,谨以宣示新征程,与同道同仁共勉!</b></h3>

课标

本课

课堂

双新

素养

教材

新课程

学生

新教材

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