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的墓园文化想到的

袁燕军

<div>不久前注意到我家不远处有一处墓地,在工厂的院墙内,在一堆杂乱在建筑丛中,一个虽然破旧,却与众不同的建筑霍然在目。近前仔细观看,果然,推开自行车,一块北京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陆徵祥家族墓”。</div><div> 查阅资料。陆徵祥,中国清未、民初时期的出色的外交家,其名言:“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流传至今。曾出任袁世凯共和政府的外交总长。任职期间替袁世凯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他痛心不已,自知有愧于国人,此后出家比利时圣安德修道院,1949年去世并安葬在修道院墓园。</div><div>陆徵祥家族墓地是为其家族所建,其中有其母和他本人的铜像,并有袁世凯、段其瑞、黎元洪等50多名政界名流的题词石刻。</div><div><br></div> 我们的民族素来有对敌对阶级寻仇的传统,极端的寻仇方式却是挖坟掘墓,挫骨扬灰。陆徵祥家族墓没能躲过这一传统,这个墓地从解放初到文革多次被毁,墓内铜像投进了大跃进的熔炉,现仅存墓地的主体建筑,因过于结实而保留至今,也因其有别于其它建筑的风格,而引来路人诧异的目光。 <div>我们是从何时开始这种极端的寻仇方式呢?只知道,当年项羽与刘邦起事,相约“先进咸阳者王”。项羽进得咸阳,火烧阿房宫,数万大军遍寻始皇陵墓,幸而皇帝老儿藏得瓷实,否则,鞭尸扬坟是不可避免的。</div><div>这种举动至文革发展到了极致,全民挖坟掘墓。记得小时,路过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被那松柏森森,石碑比邻的气势所震撼,顿觉肃然。文革开始没几日,四十五中学的红卫兵将墓地掀了个儿,再去看时,断壁殘碑,白骨遍地。</div><div><br></div> 陆徵祥家族墓,与周围不同的建筑风格,而引来路人诧异的目光 墓园悄悄地偏安工厂的一角 文物保护标志碑 结实的主体建筑 墓室门 我们常讲“死者为大”,人走完一生,给他一抔黄土,一方石碑,不管他生前做过什么,不再打搅他的安宁。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对俄罗斯的墓园文化印象深刻,站在新圣女公墓的墓碑组成的丛林中,全然没有墓地中常有的哀伤和阴森之感。相反,这里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每一座墓都是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墓碑的作者高度总结概括了死者的一生,特点鲜明,一目了然。这里不仅看到了形形色色人的一生,更看到了俄罗斯的历史。从16世纪至今几百年间,这个国家经历过急风暴雨般的革命,经历过翻天覆地的社会形态的更替,然而,在新圣女公墓安葬的2万多各个时期的历史名人,一直安安静静地睡在这里,不论功过是非,从来没有被打搅过,彰显了俄罗斯民族的宽厚的胸怀。 <div>跟随导游的脚步,我们倘佯在这历史和艺术的广场里。</div><div> 瞧,这里长眠着安东.巴甫洛维其.契科夫,俄罗斯辛辣幽默的现实批判主义小说家,他笔下的《变色龙》和《套中人》仍然活在现实的生活中。</div><div> 这里安睡着卓娅和舒拉。卓娅的事迹妇孺皆知,流传很广。设计者将卓娅女性的优美曲线完美的呈现,纳粹残忍的摧毁了俄罗斯美好的一切,卓娅的惨死激起了苏联红军巨大的能量,最终德军止步在莫斯科边缘,没能前进一步。</div><div><br></div> <div>而这里埋葬着公墓中唯一的两位华裔,王明和他的妻子。王明这位前中共的早期领导人,虽然,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中,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可能并不伟大;虽然,他早已被自己的党和祖国所忘却,但并不妨碍在这庄重的公墓里有他的一席之地。</div><div> 这里安葬着生前饱受争议的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黑白两色的大理石组合而成的墓碑,似乎在说:黑白是非任后人评说吧。</div><div><br></div> 红场无名烈士墓每天举行的换岗仪式 红场无名烈士墓前的小女孩 卫国战争纪念广场 这里长眠着一位坦克兵 圣彼得堡修道院中的红军墓 <div>最伟大的妇产科医生,接生15000名婴儿</div><div><br></div> 安东.巴甫洛维其.契科夫静静的沉睡在这里 最后,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墓前,长时间的驻足。厚重的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那著名的战刀和尖尖的红军帽。此时,总会让人想起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 好在,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反思,已经在纠正我们的过去,若干年后也许会说: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