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考古学重大发现:“广富林文化”遗址

旅行者图库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去佘山,途径还在建造中的广富林遗址公园,疑惑它有什么来头,没有想到竟然有如此大价值——中外考古专家曾经为它聚集松江,经过学术研讨和实地考察后认为,“广富林文化遗存”是新发现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新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广富林文化”。难得一个晴天,专门前往广富林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佘山,上海平原上的第二高峰,山上这座典型的建筑,让人一下想起多年前到此探访的情景。原来,广富林遗址公园就在佘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  考古界基本探明了该遗址原始社会时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等类型。其中广富林文化的发现增补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组成系列,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  考古中发现,从黄河流域来此居住的移民,是上海地区首支移民,这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专家预测,目前考古发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随着考古的深入,这里可能会发现更为丰富的文化宝藏,该遗址的地下可能隐藏着一部中国史前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片土地下,还有太多的未知等着去探究。</p> <p class="ql-block">  水下2~6米的遗址发现层。</p> <p class="ql-block">  地面上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古战场,现在是一大片菜地。</p> <p class="ql-block">  进入广富林文化遗址阙门,沿中轴线走到尽头,就到了园内核心地标骨针广场。骨针是广富林考古发掘出的代表性遗物之一,作为广富林文化遗址地标,骨针象征着广富林先人的智慧与勤劳。</p> <p class="ql-block">  骨针作为骨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骨针的出现和使用,意味着人类已从荒蛮走向文明。历史学家认为,骨针的出现和使用的意义不亚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陈子龙是明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也是明末诗词文多领域的领袖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诗、词、散文、骈文都自成一家。陈子龙的诗,大多刚劲雄浑,沉郁顿挫,又有一部分诗歌瑰丽华美,别具风格,一些代表作熔铸了沉郁与瑰丽两种风格,高华雄浑,直追唐人,为云间派首席,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近代“南社”领袖诗人柳亚子就自谓私淑云间派。陈子龙的词,婉丽精工,蕴藉极深,扭转了元明两代词坛不断衰败的趋势,获得很大成就,被公认为明代词人之冠,同时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帷幕。陈子龙的散文尤其是奏疏、策、论也很出色,吴伟业称其“论策视二苏”。陈子龙的骈文(四六文)与赋虽有不少拟古之作,但是也有一些佳构,吴伟业称其“四六跨徐(陵)、庾(信)”。</p> <p class="ql-block">  明亡后,两社杰出之士,相继蹈义成仁,好友夏允彝就是其中之一。1645年秋,允彝投水赴难,陈子龙得悉后,痛哭悲悼。此后,陈子龙继续坚持抗清,出家为僧,法名衷信,以僧装为掩护,四处联络,积极组集义兵,抗击清军。清顺治四年(1647)清明,陈子龙参加夏允彝葬礼,作《会葬夏瑗公》诗二首,有“惊涛不尽鸱夷血,痛哭空留贾傅书”之句。接着,陈子龙意图进一步坚定清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正之决心并为其联系舟山水师,试图会合两股力量攻击南京一带的清军,光复江南。事情泄露后被捕,面对清官员审判,陈子龙拒绝下跪,拒绝招供同谋,清官员决定将其押往南京,让洪承畴亲自审讯。五月十三日,清军押他前往南京的途中,陈子龙乘看守人不备,投身云间第一桥下古浦塘,迅速被激流卷走,英勇就义,年仅40岁。清军让人捞出其遗体,斩头戮尸,将其首级挂在船头的虎头牌上。陈子龙弟子王澐闻听噩耗之后,冒险与陈子龙另一弟子徐桓鉴以及陈子龙生前轿夫吴酉一起找到其遗体,几经辗转,后归葬于广富林村陈氏祖茔。</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及发掘。</p> <p class="ql-block">  近现代发展演变遗存、仿造、实物。</p> <p class="ql-block">  虽无文字介绍,这里应该是花街柳巷。</p> <p class="ql-block">  沿着广富林地面路线全部走过,与一个轰动一时的新文化遗址告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