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老汉阳—古琴台的诗景韵味

秋叶红晴川

汉阳古八景之一的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div> 琴台残月说这两位知音好友相遇后又失去的悲痛心情,似勾的月亮,紧紧勾住友人的心。那高山流水曲声里倾注着对知音好友无尽的思恋。</div> 相传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与钟子期相遇,他们泛舟汉水,把酒吟诗,雨过天晴,明月高悬,夜色秀美,伯牙抚琴抒怀,情寄高山流水,引来樵夫钟子期。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听罢情不自尽地赞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当船到达汉水北岸时,船舵掉落水中,后人称此处为“舵落口”。此时船失去舵,漂到汉水南岸,突然狂风大起,将船打翻,伯牙带的金银盘缠也落入江中,二人虽被救,而金银散落在江中,后人称此处为“黄金口”。<br><br>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兴。两人相约半年来此相会。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绝,乘船来到碎琴山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痛失知音,遂将七弦琴摔碎,长歌当哭,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传说故事。后人下船的渡口称为“琴断口”,在现在的汉阳蔡甸区还有“琴堂”“琴塘渡”“琴断岭”“碎琴山”等地名。<div> </div> 我将多年收集古琴台的老照片,给老照片配上古人诗词,让各位好友欣赏古诗的韵味,领略汉阳古琴台的沧桑的岁月。 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这是清朝时的古琴台园内景像。有两长辫子的人在园中玩耍。 <div> 古琴台与汉阳人有深厚的情感,累毁累修。咸丰初年(1851年),太平军几次攻克汉阳,古琴台被毁。光绪八年(1882年),古琴台再次重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汉阳太守杨守敬主持修碑廊,并书“古琴台”于大门门楣上。光绪二十年(1894年),对古琴台维修。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在40天的阳夏保卫战中,革命军与清军在汉阳激战,龟山等处屡遭炮击,古琴台严重破坏。民国年间,又维修加修几次。</div><div> 1956年,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古琴台,并以古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div><div> 改革开放后,多次规划了古琴台的建设方案。</div> 老照片中的船夫划着小船“汉话称为划子”注视着古琴台。<div><br></div> 宽阔的月湖水面是坐游船游玩的最佳之地。文人们远眺古琴台,诗潮如泉涌,留下这情谊绵绵的诗句。 古琴台建筑在小山坡上。远处的梅子山隔湖相望。宽阔的湖面,荒芜的琴台在,而知音是否在缥缈的远方藏匿。 照片中的古琴台被湖水围绕着。用平静的眼睛注视着湖边生活的汉阳人 奔腾的汉江江水,到了这耸立龟山脚下的月湖,那惆怅的秋风中,还能听见那古琴台里,传出的“高山流水”的琴声饶人的余音咧。 通往古琴台的小路崎岖不平。望着秋天里的古琴台,那知音情缘依旧涌上心头,思绪万千。 在春天里的古琴台,与湖边依依的杨柳,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游客们踏青游玩而来,怀念钟期二人的知音情。 湖中荷叶多了起来,夏天的古琴台景色美丽。 清道观年间,时任湖北督粮道的岭南宋湘,到琴台游玩,诗性大发,束竹叶而书了这首诗。以颂扬“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知音情长的中华传统美德。其书法流畅有力。<div> 叶剑英元帅是“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的家乡人,非常喜欢他的诗和那潇洒豪迈的书法。时隔多年来到琴台观看,久久</div><div>不离。后来,琴台管理处拓印了一幅宋湘的诗,赠给了叶帅。他把诗的拓件挂在北京西山住宅中,时时观摩。</div> 湖中的小船是月湖中的一景。经重修后古琴台,露出出美丽的身影。 古琴台在湖中的倒影非常美丽,汉阳兵工厂烟筒隐约看见。 古琴台墙上的广告,大家可能看不清楚,写的有:“双妹老牌化妆品”、”花露水、痱子粉........“,“国人请吸中国南洋公司各牌香烟”,“国货香烟,南洋兄弟姐妹公司,大具城牌,大爱四牌”,看来香烟和化妆品一直以来都是暴利产品,能够占据主要的广告版面。 湖水中的古琴台倒影,随着风吹湖波起伏,像美女裙带在湖中翩翩起舞。 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知音传说故事,一直流传了几千年。人们编成戏剧等进行宣传。如出源自汉阳传统京剧剧目【马鞍山】,就是讲述他们相遇,听琴,论琴而成为知音的。后听说好友子期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将琴摔碎,永不再弹。激起票友们的知音情怀。<div> 文人们以知音为题材,写出了许多知音诗词。我将他们摘录下来,并用自摄的照片,让各位欣赏。</div> 萧纲(503年-551年),字世赞 (一说世缵 ),小字六通,生于建康宫显阳殿(今江苏省南京市) ,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br> 初封晋安郡王,累迁骠骑将军、扬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后,册立为皇太子。侯景之乱导致梁武帝萧衍受囚并饿死狱中后,太清三年五月二十七日(549年7月7日),萧纲即位称帝 。大宝元年正月初一日(550年2月2日)萧纲改元大宝。 大宝二年八月十七日(551年10月2日),萧纲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br> 天正元年(551年11月15日)萧纲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葬于庄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作为南朝文学家,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div> </div><div>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br></div> 常建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较为著名。<div> </div><div>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br></div> <div> 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治书侍御史嵇昭之子。<br> 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br> 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br></div> <div>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br>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div> 刘戬(1435~约1489)字景元,号晋轩,江西安福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谢迁榜进士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升任侍讲。孝宗登极,命刘戬出使交趾(今越南)亲授麒麟一品服。刘戬到交趾的第一天便颁诏,第二天接受宴请之后回朝,并谢绝所有馈赠。交趾大臣入朝致谢,称刘戬"廷臣清白",并为其建起一座"却金亭"于思明道中。刘戬从交趾归来后升任谕德,第二年便去世了。刘戬才华出众,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著有《晋轩集》。<div><br></div><div> 王绩(约589-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朝教育家王通(号文中子)之弟,初唐诗人。<br>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县东皋村,亦可能是安徽宿州东皋山),自号"东皋子"。<br>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br></div> 薛涛(约768~832年),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只是卸下一身的哀愁,换上粗布道衣,心情平和的接受老去的事实,按享高寿,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br> 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div> </div><div>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br></div>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br>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br>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div>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div>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br>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br>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div>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br></div>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br>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div> </div><div>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br></div> "松石间意"琴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东京(今开封)"官琴局"御制,有"天府奇珍"之誉。该琴严格按照古琴制式制作,上板梧桐、下板梓木。外涂掺有鹿角粉、朱砂、金、银细粒的大漆。此琴通体极长大,项与腰皆作凹入半月形,相交处复作凸出半月形,池沼皆为长方。该琴流传有序,历经北宋晚期内府宣和殿"万琴堂"藏;经明及清康雍乾三代,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装匣,内府珍藏;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赏玩御铭;后该琴从圆明园流出,清晚期进入北平"蕉叶山房"被张莲舫秘藏;1953年后上海著名琴人樊伯炎重金购得,庋藏上海至今。<div> 这是乾隆皇帝为该琴作的诗。</div><div> </div><div>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br></div>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州兴义"。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br>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秋瑾(1875年11月8日,一称1877年11月15日 -1907年7月15日),生于福建省闽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br><br> 我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她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为民主革命而牺牲的女英雄,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div> </div><div>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br></div>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br> 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br><br><div>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又号遁圆。1908年10月23日,苏渊雷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玉龙口村(现属苍南县钱库镇)。专治文史哲研究,对佛学研究独到,尤洞悉禅宗。解放前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编辑、中央政治学校教员、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国文讲席、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兼第一处长等职。1995年去世前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br><br></div> 张良皋(1923年5月--2015年1月),湖北汉阳人,1923年5月16日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代表著作有:《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脚楼》、《匠学七说》、《巴史别观》、《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等。2015年1月14日16时42分辞世,享年92岁。 最后以知音雕塑四季图作为文章的结尾,愿天下知音一家,把知音文化继续传承下去。<div> 2021年1月26日凌晨4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