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假期 “读”具匠心】孙吴一中假期教师读书计划书评分享(四)

一中教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苏霍姆林斯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郝丽静,09年毕业后一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曾获得县级教学质量先进个人,多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现任高二七班班主任,十几年来一直通过教学活动把爱传递给学生,培养出幸福感强的学生也是她始终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宇宙中的一切,从宏观到微观,从有生命的生物到无生命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化学哲学新体系》读后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术问题,无论是在西方国家的文化还是东方国家的文化中,哲学都从几千年前流传至今。哲学是各个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升华。哲学作为各国文明的智慧展现,体现了各国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而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类的主要课程之一,它主要探究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的性质及其组成结构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规律。化学与哲学在形式上是分开的,看起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学科,但事实上,在初期的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的研究往往被冠上哲学一词,所以早期的化学哲学实际上指的就是化学本身,广泛的来解释化学哲学就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化学运动乃至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研究者们把它称为“化学基本理论问题”。&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国著名化学家约翰·道尔顿的传世名作《化学哲学新体系》在1808年完成,他从大气现象出发,融合了物理理论,最终推动了最后一个基础科学革命---化学革命的完成。除《化学哲学新体系》之外,还有很多化学界的著作都带有“化学哲学”这一名词,例如:1812年英国著名化学家汉弗里·戴维出版的《化学哲学原理》和意大利著名化学家康尼察洛在1855年发表的《化学哲学概要》一文等。而且这几本著作都表明了一点,就是虽然那时化学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化学基本理论本身,但化学家大都早已自发或不自知地扛起了研究化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艰巨使命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20世纪以前的化学哲学比起现在来说更为广义,虽然没有现在的化学哲学内容深入,却比现在的化学哲学涉猎内容更为广泛。&nbsp;</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化学哲学在曾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化学辩证法”,而这一词现如今仍有一些人使用,它与现如今正在使用的“自然辩证法”一词相照应。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微观原子世界的认知才达到了三个层次: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和层子,这才正式证明了恩格斯的科学预言,使物质结构学由具体科学向哲学回归。马克思曾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所以无论自然哲学还是化学哲学一词都并非后创的异端,而是被马克思哲学体系承认的哲学名词。同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彼此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人想要去解决某一个课题的时候不可幸免的要考虑到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也会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同理,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也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中国古代各家传统哲学家往往都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他们利用人类的智慧将自然上升到了自然哲学,进而又上升到了哲学,而哲学也会对自然进行反馈,自然哲学在其中发挥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他们善于从整体着眼,重视整个宇宙的统一性,他们都认为天地万物本质上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本原或本性。所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确定了人类思维模式与自然的协调,这无疑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就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宇宙中的自然物事之间有感通关系,“天”与“人”亦有感通关系,说明了哲学与自然是有必要联系的,同时也把自然规律带入了国家的政治,他强调国家的政治施设与运作规则必须信守天道,遵循阴阳、四时、五行交变的秩序,他把自然,哲学和政治相结合。计算机界的哲学大师图灵也以自然和哲学相关联的这个现象提出了“图灵检验法”:一个人和一台计算机同时回答我们所提出的题目,如果辨别不出来是人的答案还是计算机的答案,就证明计算机是可以思考的。但以现在的技术,计算机是达不到有思维能力的水平的,对于某些需要推理论证的问题,人们总能找到计算机回答过程的规律,难免与人脑的思考方式有所区别。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探索,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这就说明化学辩证法也是化学哲学的指导思想。&nbsp;</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把狭义的化学哲学与化学本身分离开来,变成隶属于两个系统的学科,证明化学与哲学在研究的区域上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让化学哲学成为自然科学哲学体系的子学科之一,但并不代表我们把化学和哲学的联系切断了,二者互相渗透、彼此联系、互相关联,化学的研究与发展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哲学思想,而化学哲学也是以化学为研究重点的。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课程。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了解化学,讨论化学理论的哲学价值、化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不但能更好地掌握化学这一学科,还能促进化学和哲学的共同发展。&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来源于实践,从古至今,化学家们由已知的大量实验事实或挖掘新的未知的物质来认识这个世界甚至是神秘的宇宙,提出新的理论或分析新的规律,并在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实验中接受检验,这都证明了世界是可知的,宇宙也是能够让我们去探索的。他们通过各路途径去分析,去钻研,去获得经验,他们能熟练的使用精密的仪器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他们将多种仪器进行关联,研究出更精确的结果,他们在实验中摸索,寻找规律探秘这个神奇的世界。由法拉第定理创立起来的或由能斯特方程建立起来的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都反应了利用规律改变世界,而在具体的分析测定过程中又确定了法拉第定理和能斯特方程的准确性,这也完美体现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化学中,是不存在静止的反应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最终现象都是反应物消耗的速度与生成物产生的速度相等的动态平衡,我们称它为可逆反应,同时进行,同时存在,同一条件。所有物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看似静止的反应却在悄悄地做功,这正证明了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宇宙的一切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而化学组成的理论基石也是元素说,所以说宇宙与化学密不可分,世界是物质的这也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课题。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这一理论。古代中国哲学家也提出以金、木、水、火、土以成百物的课题,他们觉得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即五元素说。在这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地上世界是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构成的类似的“四元素”说。中国的炼丹术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的炼金术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和元素嬗变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相似相融,所以后人说金丹术是人们最早试行把化学哲学和化学实践相联合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虽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金丹术的发展历史却让我们得到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化学知识,明白了创立一个正确的化学哲学体系的重要性,所以化学史界广泛觉得金丹术是“化学的萌芽”。十九世纪中期,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把看似毫无关联的元素联系起来,发现了自然界的重要定律---元素周期律,从而让化学元素成为了一个严整的自然序列。元素周期律的伟大意义在于它不再把自然界的元素看成一个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偶然堆积了,而是把各种元素看成一个有关联的统一体,它表明了元素性质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等到高等、由简便到繁杂的演变过程,所以元素周期律的发觉不仅对于化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是化学界五次重大突破之一,而且在哲学上也有着重要意义。它表明,宇宙中的一切,从宏观到微观,从有生命的生物到无生命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表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观,也让人类更确定了世界是物质的。&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过程是唯物主义的辩证否认过程,在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否认过程中,唯物主义也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化学的进化轨迹完美体现了物质辩证的发展过程,因此无论对于研究化学、哲学还是化学哲学的学者来说,化学的发展历史都是一个巨大的藏宝库,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从中挑选出迷人的宝贝就是化学家们或哲学家们要做的了。&nbsp;</p> <p class="ql-block">监 制:刘金明</p><p class="ql-block">审 核:赵思亮</p><p class="ql-block">编 辑:李圣书</p><p class="ql-block">信息发布:孙吴一中信息站</p>

化学

哲学

元素

物质

自然科学

研究

宇宙

化学家

自然辩证法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