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与新四军第四师的创建

铁甲骑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竹沟与新四军第四师的创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郭 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河南驻马店)</i></p><p class="ql-block"><b>【摘 要】</b></p><p class="ql-block"> 竹沟是中原地区较早的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四师诞生的摇篮,是第四师军政干部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新四军第二师一部、第四师、第五师的诞生地。作为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竹沟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b>【关键词】</b></p><p class="ql-block"> 竹沟;新四军第四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随着中共河南省委的进驻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成立,地处桐柏山余脉的竹沟镇成为党在中原抗战的指挥中心,被称为中原地区的“小延安”。竹沟先后向华中敌后输送10多批基干部队,新四军7个师中的第二师一部、第四师、第五师都诞生于竹沟。李先念曾多次指出:“编写(新四军)五师战史和豫鄂边区革命史,一定要把竹沟的作用写够。”但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人们过多关注的是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历史,而对竹沟在新四军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其实,竹沟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的红色摇篮,为开辟鄂豫边、豫皖苏、淮南抗日根据地,特别是为新四军第四师的创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竹沟一一河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较早的抗日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 竹沟,位于河南省确山县西部,是坐落在确山、信阳、桐柏、泌阳四县交界处的一个千余人口的山村小镇。它东临平汉铁路,西通南阳、襄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竹沟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播下了革命火种。1927年4月,共产党员马尚德(即杨靖宇)等人领导发动了著名的“确山暴动”,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一一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b></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月,王国华(时任确山县委书记、河南省委委员)与张星江(时任鄂豫边临时工委书记)到江西瑞金黄土岭参加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红军长征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接见了王国华,并指示王国华要坚持武装斗争,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党不离枪”4个字交给王国华。王国华、张星江返回河南后,坚决执行了毛泽东的指示和全国苏维埃“二大”精神。主力红军长征后,河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张星江、王国华等人在豫南成立了中共鄂豫边省委,创建了红军游击队,领导桐柏山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这里成为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15个根据地之一,而且是中原地区惟一的红军游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鄂豫边省委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取得了联系。1937年4月,为全面了解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得到党中央的指示,鄂豫边省委派周骏鸣经北方局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豫南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坚持三年游击战的情况,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根据当时豫南的客观情况,中央指示鄂豫边省委:“从消灭和争取当地土匪的斗争中,大力扩大游击队的武装;并与当地的开明士绅和政权机构中的爱国人建立起统战关系以便争取合法存在,在中原地区建立起抗日据点。</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骏鸣回到豫南,及时向边区省委传达了中央的最新指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鄂豫边省委将红军游击队改为豫南人民抗日自卫团,公开打出抗日旗帜,大力扩大革命武装,全面开展对豪绅地主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统战工作,为抗日高潮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南方八省坚持三年之久游击战争的15处根据地中,竹沟位于平汉铁路南段西侧,距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最近,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共中央非常重视竹沟的工作。1937年11月,中共鄂豫边省委改建为中共鄂豫边特委(后改名为中共豫南特委),随后,豫南人民抗日自卫团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治委员,并于1938年1月与中共豫南特委一起进驻竹沟镇,领导豫南地区的确山、泌阳、桐柏、信阳、汝南、正阳、唐河、遂平、新蔡等13县的党和武装工作,竹沟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2月,王国华代表第八团到武汉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简称“武汉办事处”)汇报工作。周恩来在接见王国华时指出:“竹沟在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竹沟就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1938年5月,徐州失守。遵照党中央指示,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省委书记朱理治和省委领导陈少敏、王阑西、谢邦治等先后来到这里。此后,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做了大量工作,使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日、伪、顽夹击的艰难环境下逐步巩固和壮大起来。竹沟成了党在河南的领导中心和发动河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司令部。除中共河南省委以外,党还先后在这里设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留守处、竹沟地委、竹沟县委,使其成为中原地区我党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中原局和河南省委在这里先后开办了军政教导大队、党训班及青年、妇女、卫生等训练班,先后培训各级抗日军政干部3000多名,其中党员2200多名。竹沟成了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为新四军第四师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基础。周恩来对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竹沟在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我们共产党人要抗日,要革命,也要有人、有枪、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依托,竹沟就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你们开创了这块根据地,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贡献,这个意义不可低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竹沟一一新四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师诞生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党在竹沟地区的领导力量,1938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派彭雪枫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带领张震、岳夏、滕海青、赵启民、王子光、成均、朱绍卿等一批营团以上红军干部和一排红军战士,从临汾经武汉来到竹沟。同时,周恩来、叶剑英从武汉也先后派一批骨干到竹沟。3月6日,毛泽东根据整个华北几乎全部沦陷、西北形势吃紧、中原岌岌可危的情况,电示彭雪枫,中央目前仍“应坚持陕甘边,但准备转移时最好在鄂豫皖边,望以大力发展该区工作”。之后,中共中央先后从延安中央党校、抗大、陕公、鲁艺以及武汉办事处等地不断派出红军干部和优秀青年充实竹沟的领导力量。</p><p class="ql-block"> 彭雪枫到竹沟后,首先帮助周俊鸣、王国华整顿、加强第八团建设,收编了豫南山区两股最大的“杆子队”安可祥、段永祥部,使第八团扩大到1500余人。1938年3月29日,第八团在周骏鸣、赵启民等领导下,奉命开赴皖东敌后,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二师的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 第八团出发后,在竹沟设立了八团留守处,王国华任留守处主任,彭雪枫主持竹沟地区军事工作。1938年4月初,武汉办事处为竹沟留守处之事曾呈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和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得到二人的同意;同时,周恩来、叶剑英又亲向蒋介石报告竹沟留守处之事,亦得到蒋介石的口头允准。从此,彭雪枫、王国华等以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公开训练干部,积蓄力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 中共河南省委迁到竹沟后,根据徐州失陷后的国内形势,准备把敌后游击战争作为党在河南的中心任务,提出了“准备十万武装”、“全党军事化”、“党员军事化”的口号。这一时期,竹沟根据地主要完成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准备干部,二是发展与组建新四军基干队伍。1938年2月,由彭雪枫负责,仿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形式在竹沟开办第一期军政教导大队。游击战术是教导大队的主要课程,彭雪枫亲自授课,主讲《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原则》,王国华、张震、岳夏、周志坚、王海山、方中铎、谭友林、周季方等都给教导大队讲过军事课。同时,教导大队还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敌工等课程,由朱理治、陈少敏、危拱之、刘子厚、王盛荣、曹荻秋等讲课。开封沦陷后,范文澜、嵇文甫等一大批文学教授先后来到竹沟,也应邀到教导大队讲课。彭雪枫当时高度评价教导大队说:“学习成绩不亚于临汾学兵队,将作为开展豫鲁鄂皖边工作的核心力量”。在举办教导大队的同时,竹沟根据地还开办了党训班、青训队以及电台、机要、卫生、司号、供给、妇女等各种专业训练班,从1938年到1939年,共培养训练各类干部4000余名,为党在中原地区独立自主地领导和开展抗日战争做了思想和部上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为迅速发展抗日武装,做好组建新四军基干部队的工作,中共河南省委于1938年5月作出决定:“在竹沟立即准备再创立1500至2000人的新四军……作为领导全军区的游击骨干。”中共豫南特委以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建立招兵处,动员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输送优秀青年参军。豫南特委书记王国华和竹沟工委书记张旺午亲自负责招募新兵的工作,对招募来的新兵进行二至三个月的正规军事训练,然后再分期分批输送到华中豫东、鄂豫边等抗日根据地。从1938年3月新四军四支队第八团东征以后到1938年底,中共河南省委又在竹沟组织了老八团补充大队、新四军东征先遣大队、新四军东征游击支队、桐柏工作团等9批共计2000余人的骨干武装。尤其是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后很快打开了豫皖边和淮北地区敌后抗战新局面,成为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竹沟一一新四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师发展壮大的重要基地</b></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四师创建时的基干部队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其核心队伍是彭雪枫率领的东征游击支队,其他为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豫东游击支队和新四军东征先遣大队(即“萧大队”)。</p><p class="ql-block"> 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日军沿陇海线大举西犯,开封沦陷已成定局,中共河南省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撤离开封,经许昌、信阳,于5月底到达竹沟。河南省委在竹沟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对华中工作的指示》,决定派吴芝圃(河南省委组织部长)领导豫东各地零散的抗日队伍。后来,吴芝圃在豫东创建了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发展了1800余人的豫东游击第三支队,后成为彭雪新四军游击支队的第三大队。</p><p class="ql-block"> 豫东游击支队。1938年春,张爱萍由长江局调往竹沟,负责统战和发展抗日武装的工作,并在竹沟着手筹建新四军挺进纵队。6月初,张爱萍率领竹沟留守处加强排50余人,奉命开赴豫东西华县,做西华一区区长魏凤楼(中共特别党员)的统战工作,帮助魏部建立党的组织,整顿部队,改造政权,使魏部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为加强。为培训抗日骨干,张爱萍还在扶沟、鹿邑等地举办抗日干部训练班,并亲自担任教育长,讲授《游击战术》等教程,培养了400余名抗日优秀干部。该部很快发展到1200余人的抗日武装,后分别补充到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的第一、第二大队。张爱萍完成了豫东抗战工作的使命后,又到安徽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把根据地的武装发展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的第四总队,这支部队成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爱萍是彭雪枫的重要搭档,彭雪枫牺牲后,张爱萍继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东征先遣大队(“萧大队”)。1938年7月,豫东一带沦陷,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河南省委遵照中央指示,迅速从竹沟留守处抽调一个中队78人组成新四军东征先遣大队,由萧望东率领,于7月2日从竹沟出发,途径汝南、上蔡、扶沟、西华进入豫东睢、杞、太地区与吴芝圃领导的抗日武装并肩作战,后发展成豫东著名的“萧大队”。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时,“萧大队”成为游击支队的第一大队。</p><p class="ql-block"> 竹沟东征游击支队。1938年9月中旬,毛泽东电示彭雪枫“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9月27日,长江局指示彭雪枫“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名义出动”,东征抗日。在中共中央和长江局的指示下,彭雪枫在竹沟把手枪班和冲锋枪排扩编为一个警卫连与两个步兵连,组成游击支队第二大队,加上竹沟第二期教导大队学员以及由延安派来的军事、政治、地方干部共计373人,长短枪153支,正式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30日,彭雪枫率游击支队在竹沟东门外广场誓师东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b></p> <p class="ql-block">  游击支队誓师后,由竹沟出发,经驻马店、遂平、上蔡,于1938年10月8日到达西华县杜岗,12日,与吴芝圃的“第三支队”和“萧大队”举行会师大会。会上,各部奉命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游击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共计1020人。</p><p class="ql-block"> 1939年初,游击支队把原来的三个大队扩编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团,并建立随营学校,全支队1700余人。1939年6月,彭雪枫率第二、第三团进军淮上地区,部队扩大到7630余人。11月,奉新四军总部命令,游击支队改名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全支队拥有3个主力团、1个特务团、4个总队、3个独立营、1个随营学校,计17800余人,正式建立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第六支队与八路军第2纵队黄克诚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全纵队17000余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由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提议,经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总部批准,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由彭雪枫任师长。至此,经过3年多的努力,新四军第四师完成组建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竹沟一一新四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四师军政干部的主要输出地</b></p><p class="ql-block"> 中原局和河南省委在竹沟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组织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不仅为组建和扩大新四军抗日武装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还为新四军第四师培养了大批干部,使他们成为新四军第四师的领导骨干。由彭雪枫负责在竹沟开办的军政干部教导大队,共培训军政骨干近2000人。竹沟留守处配合河南省委开办的党训班(对外称新兵队),负责培训全省支部以上的干部,两年内培训党员干部1000多名。再加上青训队和地方武装干部培训班,培训干部500余人。此外还有电台、机要、卫生、司号、供给、妇女等各种专业训练班数十期,培训各种专业干部及技术人员200人。总之,从1938年至1939年,党在竹沟通过各种形式培训骨干共4000多人,党员2800多人。其中除党训班的学员部分回到地方工作外,大部分到部队工作。可以说,新四军第四师的主要军政干部大都是经过竹沟的培养和锻炼而走向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其中比较著名的人员有:</p><p class="ql-block"> 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平人,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竹沟河南省委军事部长,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与日伪军作战胜利结束之时,不幸为流弹击中,英勇殉国。</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1910-2003),四川达县人,抗战时期,任浙江省委军委书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参谋。1938年,从武汉调至竹沟领导统战和抗日武装发动工作,6月,带领竹沟留守处加强排50余人赴皖东开辟豫皖苏根据地,后任豫皖苏省委书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萧望东(1910-1989),江西吉安人,抗战时期任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7月,率领新四军东征先遣大队从竹沟出发到达睢杞太根据地,后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吴芝圃(1906-1967),河南杞县人,抗战时期,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1938年被河南省委派往豫东开辟豫东根据地,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六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 张震(1914-),湖南平江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新四军竹沟留守处参谋长,1938年随彭雪枫东征,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滕海青(1909-1997),安徽金寨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教导大队大队长,1938年随彭雪枫东征,后任新四军第四师11旅和9旅旅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谭友林(1916-2006),湖北江陵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竹沟留守处教导队队长,1938年随彭雪枫东征,后任新四军第四师12旅旅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资凤(1895-1955),湖南省未阳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供给科科长、新四军竹沟留守处军需处处长,1938年随彭雪枫东征,后任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孔石泉(1909-2002),湖南浏阳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秘书,1938年到竹沟,后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方中铎(1912-1986),河南周口沈丘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学兵大队中队长,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教导大队大队长,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三团政治委员,抗大四分校教育长,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竹沟一一抗战初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华中新四军成长壮大的重要基地</b></p><p class="ql-block"> 关于竹沟对新四军第四师创建的作用,彭雪枫曾有过深情的叙述:“回想起在竹沟时的晚聚晨会,你们给予我们的关怀与爱护以及别后你们不断的通讯慰劳和鼓励,我们是不胜之感激的……我们的胜利与壮大都证明了你们所种植浇灌的花朵已经成长和茂盛起来,你们未白花心血。因此,我们的胜利也就是你们的光荣,你们应引以自慰和自豪的。”对这支从竹沟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时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同志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给中共中央汇报豫皖苏新四军部队情况时指出:彭雪枫的“基干部队已开始走向正规化,部队的各种制度与组织均已建立,服装整齐,情绪很好,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已具有老部队的各种优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竹沟革命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  竹沟对于新四军第四师创建的作用如此,对新四军其他师创建的贡献亦十分巨大。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7个师的第二师一部、第四师和第五师的基干部队,都是从竹沟出发,汇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是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改编而来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是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的开辟者;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是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奠基者。新四军“老八团”是从竹沟开赴敌后抗日战场的先行者,在“皖南事变”后整编为新四军二师,成为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一支劲旅。当时的竹沟抗日根据地,不仅是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同时也是新四军成长壮大的重要军事基地。</p><p class="ql-block"> 基本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新四军4支队第8团1300余人由周骏呜率领从竹沟前往皖中,后归建新四军第二师。</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新四军第8团补充大队360余人由陈康率领从竹沟前往皖中,后归建新四军第二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8年5月,新四军第8团补充大队180余人由王敬群率领从竹沟前往皖中,后归建新四军第二师。</span></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竹沟留守处千部队40余人由唐克率领从竹沟前往新四军军部,后归建新四军第三师。</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竹沟留守处加强排50余人由张爱萍率领从竹沟前往豫东,后归建新四军第四师。</p><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新军东征先遣大队78人由萧望东率领从竹沟前往睢杞太,后归建新四军第四师。</p><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桐柏山工作团补充中队70余人由朱大鹏率领从竹沟前往信随边,后归建新四军第五师。</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新四军东征游击支队378人由彭雪枫率领从竹沟前往睢杞太,后组建新四军第四师。</p><p class="ql-block"> 1838年12月,留守处警卫中队70余人由王海山率领从竹沟前往信阳四望山,后归建新四军第五师。</p><p class="ql-block"> 1938年12月,泌阳抗敌自卫队120余人由孙石率领从竹沟前往信阳四望山,后归建新四军第五师。</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竹沟留守处武装分队60余人由谭希林率领从竹沟前往新县白马山,后归建新四军第五师。</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新四军豫独立游击大队160余人由李先念率领从竹沟前往鄂中,后组建新四军第五师。</p><p class="ql-block"> 1939年4月,留守处武装中队400余人由陈少敏率领从竹沟前往鄂中,后归建新四军第五师。</p><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留守处武装分队60余人由王遵义率领从竹沟前往确山任店,后归建新四军第五师。</p><p class="ql-block"> 1939年10月,中原局干部警卫中队340余人由刘少奇率领从竹沟前往江北新四军指挥部,后中队归建新四军第七师。</p><p class="ql-block"> 1939年10月,留守处武装中队、干部队、教导队600余人由朱理治率领由竹沟前往豫鄂边区,后归建新四军第五师。</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竹沟留守处突围部队580余人由王国华率领从竹沟前往豫南四望山,后归建新四军第五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竹沟革命纪念馆人物雕像</b></p> <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竹沟抗日根据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向中原敌后派出17批基干武装,共计4800余人,其中中共党员3000余名。新四军7个师中,除第一师、第六师外,其余5个师都有竹沟派去的干部和战士成为坚持华中抗日的主力部队。一大批从竹沟派出的党政军干部,不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卓越功勋,而且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骨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竹沟革命烈士纪念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