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寿民先生1979年家庭照,仍显军人气势。</p> <p class="ql-block"> 张寿民(1908.3.20-1998.7.7)曾用名张椿荫、张维寅,1908年农历2月18日出生于莱芜常庄南文字村,其父亲为张立勋,字华岑。</p><p class="ql-block"> 1916年在本村读小学,1923年在莱芜县读初中,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初师,同年加入早期共青团,并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1926年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后师,曾师从陈翔鹤、马克先、郝云衫等先生。1930年师范毕业先后在新泰二小、日照中学、曲阜师范附小、平原乡师附小、惠民师范附小教书。</p><p class="ql-block"> 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同年加入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指导员,后任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一团二营四连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任莱芜县第六区区长兼分区委书记、区中队长,1940年先后任泰山专员公署秘书、研究室主任等职,1942年后任博莱县文教科长,1946年曾任淄博特区建国学校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1948年任兖州中学校长,1949年任沂水师范校长,1954年任临沂师范校长,1959年任临沂师专副校长,1960年任苍山师范副教导主任,1962年任临沂师范校长。</p><p class="ql-block"> 1978年任临沂教育学院顾问,1985年离休,1998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民老1993年墨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1年左右,寿民老从一附小(第一实验小学)搬家到临沂教育学院(原师范)东南角三间平房内,与王小古教授邻居,以前的老学生、老战友、老同事陆陆续续有了联系,很多人相继来看望他。我记得来临沂的老人有原中组部办公厅副主任刘向一;原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打过塔山阻击战);省顾问委员原青岛市委书记刘众前;原山东省财经委顾问亓象岑;还有原总装备部炮兵研究所顾问韩立标、原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旅游局局长岳岱衡也写信邀请他去北京游访,这些人都是寿民老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友、学生。</p><p class="ql-block"> 刘向一先生是寿民老的学生,寿民老也是他在抗战初期时的入党介绍人,刘向一先生曾经任职兰陵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胡奇才将军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干部,1938年由延安委派到山东帮助组织抗日军事斗争的,1939年任八路军四支队政治委员,后任职鲁中军区,抗战中与寿民老在鲁中区工作中有交集,1955年被授于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胡奇才将军到山东根据地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方面鲁中区对日作战形势非常严峻,另一方面国民党因为反共军则停止了一切抗日活动,宣布“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不抗,共不可不打”,同时宣布对待抗日人民的三项办法:“见人就捉,见枪就下,见干部就杀”,所以共产党八路军是腹背受敌。</p><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渤海政治部主任鲍辉与宣传科长邓甫晨又名邓广镇(寿民老在莱芜党史资料中备注)率干部二百余人赴鲁中区部分准备再赴延安,途径博山太河,被国民党军秦启荣部设圈套伏击全部牺牲,制造了令人震惊的太河惨案。</p><p class="ql-block"> 邓广镇临邑人,1925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次年加入共产党。寿民老1926年由济南正谊中学转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曾担任共青团宣传委员,中间因学校停学1930年才毕业,寿民老和李广田是同学有墨迹记录,和邓广镇应该也是同学。1939年6月邓广镇牺牲时,寿民老在鲁中莱芜六区任区长兼分区委书记,所以对此事件记忆犹新,邓广镇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邓广铭的弟弟。</p><p class="ql-block"> 1940年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发生了一批“肃托”错案,为此牺牲了很多干部党员,1942年山东分局觉察到泰山区“肃托”工作中有问题后组织了整改,但受其影响,泰山区根据地被日军快速蚕食,急据缩小到东西一条线,南北一弹穿的境地,抗战形势加据恶化。此时寿民老在鲁中(泰山)区行政公署任秘书,后任政策研究室(对外称药店)主任,同期也深受“肃托”扩大化的波及。当时鲁中区对敌抗日斗争可以说是步履艰难,险象环生。</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寿民老任职新成立的博莱县,后改为博山县。据博山县1945年8月的统计全县共有共产党员2394人,但是为抗战牺牲的英烈就有745人,可见战争历程是多么的壮烈和残酷。</p><p class="ql-block"> 据我姐回忆胡奇才将军到我家时因不满寿民老先生的居住条件,还善意提醒随行的地委有关领导说:“张寿民和我们战争年代那都是把头拴在裤腰带上打仗闹革命的,能够活下来不容易,一定要把生活给照顾好”。因此后来也就有了家住平房西侧又加盖了一间房的事。</p><p class="ql-block"> 读山东泰安莱芜党史资料,胡奇才将军提着脑袋闹革命之说确实是有实有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向一先生于二000年二月给董绍香老先生的回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寿民老1983年为刘向一先生书写的条幅,应该是刘向一先生来临沂过后写的,不知为何没有邮寄过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奇才将军保存的1940年八路军山东游击队四支队部分领导干部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寿民老回忆邓广镇牺牲并在1990年5月报纸上留下的记录墨迹,但是没有查到杨坤元的相关资料,分析应该也是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后注:杨坤元即杨厚基1907—1939年,高唐县人,1927年加入共产党,同年7月毕业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七七事变后任八路军冀鲁边游击支队特务一大队指导员,1939年在对日军作战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6月亓象岑先生去世后,寿民老在《山东党史资料》扉页上留下的纪念笔记。(此编党史资料中刊登有亓象岑先生的文章,文内有关于张寿民老在莱芜根据地肃托时的记录片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众前先生去世后,寿民老在1996年2月报纸上留下的纪念墨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12月寿民老病重期间,回忆起抗日战争期间在鲁中(泰山)区工作调整情况,且留下的报纸墨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寿民老1990年写给中共莱芜党史委的一封回信,其中记录了一段他的战斗经过。</p><p class="ql-block"> 徂徕山起义后,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番号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十中队改为四连,寿民老任连指导员,改编后寿民老的第一场战斗是对国民党秦启荣部的,应该是发生在鹿鸣山战斗的前一天。</p><p class="ql-block"> “五月上旬的一天,这天就是谈判破裂的那天,是五月的哪天我也记不得了,但那天上午早饭后,孙陶林同志到四连找我,说今天他参加与秦部谈判,防止万一闹翻,要我从连里动员两名熟练使用短枪的同志带短枪去作卫。我立即找了一排长王子松同志商量,他慷慨答应立即又找一位同志跟孙陶林同志一块去了。下午快吃饭的时候,我接司令部的命令,内容大意是谈判破裂,敌人已向我进逼,命四连即出发,任务是攻占鲁西北面石家泉村,我当即下命令全连集合,讲明任务立即出发了。越过公路,即看到了石家泉村西面山上敌人在活动,在接近石家泉村时,敌人便向我射击,我们三个排分为三路向(敌)人仰攻还击,天黑攻占石家泉村,俘敌一人,立即送司(令)部。从群众口中知道敌人是水北区(九区)队,不过三十来人。</p><p class="ql-block"> 当晚司令部命令四连明早饭后进住大方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寿民老在1986年左右给毛梓才先生的一封回信,对其于1985年8月为莱芜党史委写的《山东八路军游击队四支队第十中队组建与发展》一文提出的个人意见。</p><p class="ql-block"> 回信中信息很多,其中说到了十中队在英章乡成立时,寿民老将英章乡的长戳磨平后,用剃头刀刻了“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十中队”的长戳印章,立即启用,盖收八路军给养的条子。</p><p class="ql-block"> 此信中用剃头刀刻印说与韩寓吾先生给我的回信中提到的“寿民青年时代就写的很好还能刻印”之说形成了相互印证。</p><p class="ql-block"> 寿民老是韩寓吾先生在抗战初期的入党介绍人,寿民老与韩寓吾、夏骏青、毛梓才等人一起创建莱芜六区抗日根据地,建国后韩寓吾先生曾任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韩寓吾先生于2000年9月给我的回信,回信中提到“寿民青年时代就写的很好,还能刻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寿民老这一辈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段最伟大最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中,老一辈革命者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的是如此之紧密,一荣俱荣,用鲜血、生命和智慧铭刻下了不可抹灭的深深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沂大学张寿民书法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