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铁一中的历史记忆(转载)

万力

<h3>原本我只想用“铁一”两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或者再加上一个字,写成“铁一中”。思量再三,那样写似乎太过情绪化:铁一中,不是我一个人魂牵梦萦的母校,她是近七十年来眷恋这所学校的毕业学生和教职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她亲切却不失严谨,她热情却不失庄重。那所学园承载了太多的喜怒哀乐、激动伤怀,印刻了太多的叛逆青涩、豪壮甜蜜……我不能用个人的情感为那么多在这里工作过、学习过的人的阅读浏览定调,更不能让铁一中之外的朋友看得突兀和狭隘。我必须中规中矩地书写,以便让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沿着自己的思绪进入这片曾经熟悉的世界,在其中慢慢找到那个熟悉却已陌生的自己……<br></br></h3></br><h3> <h3>史载:吉铁一中始建于1949年的图们市。1950年秋,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战机野蛮越境空袭骚扰,学生无法上课,大部分师生疏散到内地齐齐哈尔、锦州等处。后几经迁移,于1956年由大栗子迁至中兴街现址。</h3></br><h3>中兴街校址1938年曾建有“吉林朝日在满国民学校”,也叫朝日寻常小学。据铁一中退休会计叶老师回忆,56年交接时,此校址为军队培养飞行员的航校占用,当时从今天文化宫往北直至老经校对过铁路边,都为这所航校校区。</h3></br><h3> <h3>自迁址中兴街后,学校一直对外简称吉林铁中。1971年吉林铁中分为一中和二中。学校遂简称吉铁一中。</h3></br><h3>学校早在1962年,就被吉林铁路局定为重点中学,办学条件和各项待遇,均实行吉林省重点中学标准。1978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确定该校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学校历年高考均在市内、省内有过不俗表现,几十年来的毕业生遍布国内,其中不乏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可谓桃李天下。</h3></br><h3>2004年,按国家统一部署,吉铁一中整体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更名为吉林市铁路中学。</h3></br><h3> <h3>2007年,吉林铁中更名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h3></br><h3>2019年,吉林铁中将迎来建校七十年生日,我作为铁一毕业生,搜集了一些母校的历史影像,分类展示吉铁一中的历史丰彩!</h3></br><h3>一、校门</h3></br><h3> <h3>上图为1940年朝日寻常小学的校门,此后校门形制略有改变,但相当长的时间里,吉铁一中的校门大体沿袭了这种校门的式样。</h3></br><h3> <h3>1960年时的校门</h3></br><h3> <h3>71年分校之前,吉林铁中的校门。</h3></br><h3> <h3>1982年吉铁一中的校门。</h3></br><h3> <h3>80年代后期的校门。</h3></br><h3> <h3>翻盖新教学楼后的校门。</h3></br><h3>二、教学楼</h3></br><h3> <h3>吉铁一中的老教学楼为日本建筑,与今天日本影视作品中校舍建筑非常类似。1990年我入学时,教学楼还保持着原建筑的固有风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教室走廊一侧的窗子很大,部分办公室还保留有红漆地板。(照片中旗帜为朝日小学樱花校旗。)</h3></br><h3> <h3>1960年的教学楼</h3></br><h3> <h3>八十年代教学楼。</h3></br><h3> <h3>教学楼内的场景。看到这组照片立刻回忆起,我在校期间值日时,<strong>在这条水磨石走廊擦过地</strong>。很可惜没有收集到更好的教室走廊一侧窗子的照片,只好用一些同学提供的图片切换组合,让大家看到临走廊窗子、后门、墙上角线的一点痕迹。</h3></br><h3>话说教室走廊一侧的窗子真的太大了,客观上加大了许多老师“侦察”班级纪律情况时的难度。</h3></br><h3> <h3>教学楼北侧。能看到连廊,也能隐约瞧到老车棚子一角,而室外红砖厕所则一点也看不到了。</h3></br><h3> <br></br></h3></br><h3>新教学楼。</h3></br><h3>三、操场</h3></br><h3> <h3>这两张全景照片虽然拍摄于新世纪,但操场格局没有变。据郭金夫老师回忆在铁一中与铁路医院之间曾有一个<strong>铁路体育场</strong>,体育场<strong>与铁一中隔着一条障子</strong>,开有小门。体育场冬季有冰场,铁一的滑冰课会在体育场上进行。后来因铁路医院建设<strong>住院处</strong>,老铁路体育场被占用。</h3></br><h3>这两张照片还勾起我另一遗憾。上面两张照片的拍摄位曾有一幢二层楼,是学校的<strong>学生宿舍</strong>,很可惜没有收集到相关照片。</h3></br><h3> <h3>九十年代的操场。</h3></br><h3> <h3>沿用至今的新操场。</h3></br><h3>四、附属设施</h3></br><h3><strong>锅炉房 </strong>。据说此附属建筑原汁原味保留了伪满时期的建筑风貌。记得我上学时,教师住房比较紧张,有位教物理的年轻老师就在锅炉房边的一间小屋暂住。</h3></br><h3> <h3><strong>礼堂</strong>。我在铁一中时,学校保留着每年“一二九”举办比较隆重的纪念活动的传统,其中最主要的纪念形式是合唱比赛,而举办场地通常就在这所古老的礼堂。</h3></br><h3> <h3>最后这张礼堂的照片拍摄于新世纪,此时临街的新办公楼已经建成,老楼门前的绿化区已经被硬覆盖成了天井。</h3></br><h3><strong>花园</strong>。在主楼门前至临街院墙,原来有许多植被花草。一些榆树柳树非常高大茂盛。榆柳树荫之下还种植许多桃杏灌木,绿植高低错落,花朵点缀其间,使得这一片花园成为老学园内不错的景致。</h3></br><h3> <h3>在老办公楼对面,靠近学校东南院墙,还曾设有许多体育活动器材。</h3></br><h3> <h3>即下图草坪位置。</h3></br><h3> <h3><strong>食堂</strong>。我在学校上学时,许多同学都是自带午餐。同学们把饭盒装进一个方形大铁篮子,由值日生负责送到锅炉房的大保温箱里并在中午取回。后来学校有了食堂,“带饭盒上学”渐渐成为回忆。</h3></br><h3> <h3>五、校园时光</h3></br><h3> <h3>林友松老师授课</h3></br><h3> <h3>数学组老师备课。</h3></br><h3> <h3>上课时间。</h3></br><h3> <h3>实验室里。</h3></br><h3> <h3>电教课。</h3></br><h3> <h3>间操。</h3></br><h3> <h3>礼堂举办校园艺术节。</h3></br><h3> <h3>庆祝教师节。</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LL2QcVur_V1lLwmHXZn-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