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老字号当成壳

听雨(cxf)

<p class="ql-block">孙子放假了,终于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几个老朋友一合计,决定到附近来个一日游,疫情开始在一些地方散发,远的地方不敢去,于是选择离本市大约半小时车程的运漕。运漕是依濡须河而兴的千年古镇,藕香居早点远近闻名,一日游,主要还是冲藕香居去的。很多年前,我去过藕香居,凭着记忆,应是在渡口附近,是一幢老旧的两层小楼。结果在原地未能找到,已经拆了,问当地人,他指着马路对面一个巷口说,“在那。” 顺手势看去,巷口竖着一块牌子,赫然写着 “ 百年老店藕香居 ” 。找到藕香居,感到十分愕然,这哪里是百年老店,只有几间民房,像是北方路边小饭店。揭开塑料门帘走进去,摆了几张大大小小的桌子,稀稀拉拉地坐着一些茶客。</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了几个茶点,如煮干丝,烧卖,蛋黄锅贴,炒面皮,发糕,小笼包子。吃了也不是原来的味,小笼包子没有汤汁,炒面皮干巴巴的,还有点甜,不要说吃,看了都不顺眼,藕香居如此之变化,完全出乎想象。我知道,有些老字号已经名不副实了,如本市中和楼,老店拆了,人也散了。最近听说,中和楼复业了,这个七十年代前无为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无论如何是要光顾的,可是去了大失所望,再也找不到以前感觉。印象最深的中和楼干丝是用土鸡汤煮的,如今用大骨汤,不是一个味,这家店借中和楼壳开业,与其说是中和楼,不如说是戴上中和楼的面罩。</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一些老字号走着走着魂就丢了,连芜湖的同庆楼也是如此。记得以前同庆楼的小笼只有碗口大,包子比拇指大不了多少,晶莹剔透,里面有满满的汤汁。吃小笼包子要小心,先用牙齿叩出一个口,轻轻吸出其中汤汁,否则会烫着嘴巴。小时候去芜湖走亲戚,姑母都要带我去同庆楼吃一次小笼包子。如今同庆楼尚在,小笼不见了。同庆楼的小笼包,无论是笼,还是包,比原来大了两三倍。到处都有这种小笼包,同庆楼的特色也就被稀释了。有一年,我在北京老舍茶馆吃过拇指大的小笼包。为什么老舍茶馆里可以有,同庆楼却弄丢了?同庆楼因小笼而声名远播,见不着小笼,着实使人感到遗憾。</p> <p class="ql-block">我不否认,许多人进茶馆,既是为了追求美食,又要图实惠。作为百年老店,不仅要考虑顾客需求,也有责任传承推广饮食文化,不能一味迎合顾客而放弃特色,虽然把小笼改成大笼,而人们更多地把怀念定格在小笼上,那是一份谈谈的乡愁。食品传承要有自己独特元素,没有个性,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曾经到访过四川乐山市,那里有很多传统美食,有一种名曰翘脚牛肉。为了猎奇,跑了很长的路,而看到的却出乎意料,在街角的转弯处,放着一口大锅,煮了一锅牛肉,热气腾腾地鼓出泡泡,很多人站队在等待牛肉,拿到手便靠着墙吃起来。正在狐疑,司机告诉我,以前码头工人都是这么站着吃的,所以叫翘脚牛肉。哈哈,我们被翘脚牛肉名字蒙骗了,原来只是一种吃法。对此非但不后悔,反而为真正的特色文化传承感到无比欣慰。</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对吃很重视,古人云, “ 民以食为天 ” , “食色性也”,同时也很讲究,全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喝早茶当然也是应有之义。按照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早点小吃很多,像翘脚牛肉一样一直保持不变。如果打着百年老店牌子,用旧瓶子装新酒,不是保牌子,而是砸牌子,文化是需要沉淀的,而不是一个标签。一些地方出现砸牌子现象。究其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对文化传承认同问题,也有传承人的问题,还有利益驱动问题,以致老字号走形变味。老字号需要有传承,没有传承,老字号只是一个壳。像北京老舍茶馆以茶为中心,几乎所有菜里都有茶叶为辅料,意在弘扬茶文化;杭州楼外楼的西湖醋鱼,百年不衰,就连乐山的翘脚牛肉也初心不改,使得美食超越了自身价值,变成了一块块金子招牌。</p><p class="ql-block">2021.1.2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创/听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