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百年,红色日历(之十八)

繆新亚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十八回:丹心碧血真豪杰,红色伉俪结同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21年(民国十年)4月某日。</span></p><p class="ql-block">四月的上海,春风沉醉,细雨如酥。入夜,老渔阳里2号——这个经常有人匆忙往来,时常有人高谈阔论,时而有人低声窃语讨论,每夜有人奋笔疾书的石库门的客堂里,气氛和平日里有点不同,朝南天井落地门的玻璃窗上、用来倒水常用竹壳热水瓶上、餐桌上摆放的两个瓷杯上,贴上了鲜红的“囍“字——今晚在这里要举行一对新人的婚礼。新郎是31岁的湖南书生李达,新娘是23岁的浙江姑娘王会悟。主婚的是宅主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p><p class="ql-block">婚礼没有传统的仪式,没有婚宴酒席,没有钻戒和结婚“五金”,甚至没有双方父母和亲戚见证,来道喜的都是平日往来新老渔阳里的常客熟人。但是,整个婚礼还是充满喜气,两位新人有点陶醉,喜眼迷离;来客们同喜同乐,祝贺情真意切。</p> <p class="ql-block">新娘王会悟才貌双全,今天是她最美的时刻——这位从12岁起人生就充满风雨,追求独立的姑娘,今天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归宿。新郎李达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追求真理的才子,今天有了另一半。婚房就是李达平日借住的那个房间。婚礼简单,婚房简陋,但他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人都感到无比激动与幸福——这真是他们所想要的。</span></p> <p class="ql-block">他们两人,一个湖南,一个浙江,两地远隔千里,照理很难有交集,但是冥冥之中自有机缘巧合,也自有天赐良缘。让本互不相关有缘人走到一起,并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话要从1919年说起,经远亲、幼时玩伴茅盾(王是他的表姑)的联系与推荐,王会悟到上海女界联合会(简称“女联”)担任文秘。“女联”设在博文女校蒲柏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里说来也巧,那时,李达还在日本留学,他以留日学生理事的身份和“女联”有联系,经常去“女联”联系工作,李达被秀外慧中的王会悟所吸引,王会悟为李达的学识才气而倾慕。1920年8月李达回国后,就投奔了老渔阳里的陈独秀,老渔阳里相距博文女校甚近,他们之间自然有了走动,一来二往,越走越近,最后双双堕入情网,走到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结合,是他们两人之幸,王会悟的出现,也是共产党建党过程中之大幸 由于王会悟的出现,不但给1920年8月成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送来了一位女团员,也让王会悟成了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女团员之一,还为中共建党送来了一位尽心称职的文秘、会务、后勤、管家、保安全能型的人才。中共一大得以如期举行,圆满结束,王会悟功不可没,她可以说是中共一大的幕后英雄!各位稍安勿躁,且让笔者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21年(民国十年)5、6间。</span></p><p class="ql-block">李达和王会悟,新婚燕尔,其乐融融,用《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的唱词:“恰新婚,纔燕尔,为功名来到此。”前半句倒也合适,后半句就不对了。他们不是“为功名”而来,他们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来!婚后,李达照理每天还是夙兴夜寐,译书撰文,王会悟除了生活照料,还从旁帮助誊写传递,因此,埋头书写,穿梭于新老渔阳里之间,也是常事。时间不觉已到五六月之间。</p> <p class="ql-block">从时令上看,已是“雷电阴晴共一帘”的季节了,从全国的政治形势来看,也是“雷电”与“阴晴”交织的情况: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p><p class="ql-block">新生的苏俄关注着东方,列宁关心着中国的建党问题,早在当年4月就派出了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来到中国,帮助建立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21年(民国十年)6月3日</span></p><p class="ql-block">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的马林,搭乘“阿奎利亚”号轮船,<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终于在这一天抵达了上海,也许是</span>由于路线选择路线和交通的缘故,也许是作为被有关当局记录在案的革命者的缘故,他的旅程,充满险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经辗转,绕道欧</span>洲。历经数月才抵达上海,抵沪后,还是入住永安公司楼上的大东旅社。马林抵达上海的消息,由荷兰驻华公使转告上海各租界巡捕房。。马林知道自己被暗探盯住,起先几天整天窝在大东旅社,按兵不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来,马林设法联系到了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尼柯尔斯基。他们来到老渔阳里2号,见到了李汉俊和李达——因陈独秀在1920年底,应孙中山之邀,南下广州,任广东教育厅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林</span>与“二李”共同商议,作出以下决定:在上海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个代表,每位代表无论远近,路费都是100元,会议结束后,每位代表还可领到50元的路费,费用都由共产国际资助。</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由“二李”致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请各地派两名代表来沪开会。会议议程、内容、地点由“二李”商量后,再告诉马林,批准同意即可实施。</p> <p class="ql-block">其实,当时陈独秀南下广州时,起先是由李汉俊代理书记的,后因陈独秀与李汉俊意见不合,由李达接任。要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任务接下来了,事情一大堆。“二李”都是笔杆子,写文章绝对一流,处理那些具体事务,却是他们共同“短板”。这下可更“苦”了作为“当家人”的李达。</p> <p class="ql-block">作为笔头了得,后来被毛泽东称为“理论界鲁迅”的李达,要他独立解决这纷繁复杂的会务,他一筹莫展,他想到了与妻子商量,王会悟简直就是一个为“一大”会务而生的天才,名字起得好:会悟的读音不就是会务吗?</p> <p class="ql-block">首先,要给全国各地的党组织去函通知,这比较简单,只要按图索骥给他们发信汇钱就行,至于会议的议程、内容,也不是很难,只要“二李”一番策划商量出个初步方案,然后报告陈独秀后,再交马林审核调整就行。</p><p class="ql-block">至于会议举办的地点的事,让李达挠头了。起先,他想找个僻静的酒店安排个大房间就行。这个想法立即被王会悟否定了:“酒店人多,眼杂很不安全!”</p> <p class="ql-block">后来,王会悟想到到她家乡乌镇去开,乌镇俗称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是个“三不管”的地方,而且环境幽僻,风景秀丽。这个主意李达起先也觉得不错,仔细考虑,便觉不妥了,乌镇这个小地方,虽则清净,但一下子聚集了十多个陌生人,还有外国人,肯定会引起围观,甚至轰动,不妥不妥,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定。 </p> <p class="ql-block">的会址选择难题暂时搁置。一天,王会悟突然有了灵感——就选在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寓所,李书城大名鼎鼎,曾担任过国民党黄兴南京留守处的参谋长、孙中山的军事部长、北洋军阀政府陆军总长等职,在社会声望极高。王会悟还了解到,李书诚一家己外出避暑,目前,房子只有李汉俊一人居住,找个房间开会不是问题,安全系数要高得多。得到李达首肯,她立即找李汉俊商量。两人本来就是熟人,听王会悟如此这般一说,立马回答:“一切由你安排!”</p> <p class="ql-block">外地来沪的代表,打是“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旗号。接着就要解决外地代表们的住宿问题。</p><p class="ql-block">王会悟近几年一直在这一区域生活和活动,这里熟悉极了,她马上想到了她曾在那里办过公的博文女校,博文女校离开会的地方仅一箭之遥,步行5分钟即到。此时正当暑期,校舍空着,是理想的住宿地。</p> <p class="ql-block">她马上找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商量,黄绍兰和王会悟很熟,当年王会悟在“女联”工作时,办公地点就借在博文女校。商量下来,由“女校”配一名工友,负责门卫和为代表做饭工作。暑假期间宿舍床铺都空着,只是没有铺盖,好在是夏天,只要配上草席、薄毯、枕头、蒲扇之类就可以了,王会悟很快把一切搞定。</p> <p class="ql-block">一大13名代表,这样安排:其中李汉俊仍住在李书城公馆;李达住在自己家;陈公博新婚,带着妻子住在大东旅社,其余10名代表住在博文女校。10名代表分别是: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旅日小组的周佛海;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p><p class="ql-block">一大代表是陆续到沪。中共一大于7月23日开幕,闭幕日期有多种说法,外地代表在博文女子学校至少居住了13天以上。王会悟在一大开会之前做了大量的会务工作。会议开会期间,王会悟还做了大量琐碎细小,卓有成效的工作,且暂时按下不说,放到后面再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