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广州古镇一一港头村

江南

<p class="ql-block">  早上4点半就被一只殷勤的蚊子实施叫醒服务,萦绕不散,将它送终后无眠,遂起床收拾,5点离家。</p><p class="ql-block"> 广州冬季的清晨微风习习,很是舒爽,这是个流氓都没起床的时点,路上只有穿梭的大货,非自然醒的我慵懒地骑行在黑魅的马路上,被两只野狗狂追之后,身体彻底醒来,开始飞快的踏频在宁静的马路上,我管这叫人与自然。</p><p class="ql-block"> 有20多公里幽黑的直行道路,温柔的车灯牵引着我向前,我干脆关了导航,让自己沉静在这段律动的宁静中,将肚里的资料回嚼,思绪驰骋在广阔的旷野,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假设,甚至还设想情景剧,这一路我很享受与自己肚子里的货对话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要去的是广州花都港头村,其古镇特色之一是‘’ 五代联科甲‘’,连续五代人中举为官,所以文风炽盛,贤能辈出,自古以读书为荣,以前男丁读书全免费,那么问题来了,女娃不免费,除了个别大家的小姐,女娃不读书的就多,难怪出现古时铡美案,近代才子与原配的悲情演绎。想来原配是没读书或少读书的,嫁与才子,相夫育子奉公婆,相什么夫,被一脸嫌弃的免费上床,然后生娃伺候一大家人,本该终日厮守的丈夫却在外遇洋女学生,演出各种才子佳人的曲幕。</p><p class="ql-block"> 如果自己生在那个年代,我会选择带娃远飞,伺候你个鬼,世界那么大,哪里不成天!可是这样的作为,娃儿归不了宗,自己会不会被捉起后实施家法?那青砖黛瓦的威严祠堂会不会将我宣判为猪笼沉塘,实施岭南宗祠的特色家法?</p><p class="ql-block"> 也难怪林风眠到老不回梅县,宗法制度之残忍让人生生的断了落叶归根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  路过一个漂亮的牌楼,到达花都,天未亮。</p><p class="ql-block"> 广州有个花都,而港头村是花都曾经的贸易港口,东南西三面环水,故有“三水朝北,四水归源”之美誉。这也是吸引我前往参观的重要因素,我想看看花都的旧贸易港口,不然呢,广州有韵味的古祠堂多了去了,有一些还有着非常有趣的故事,例如史上最牛钉子户祠堂一一猎德村祠堂,其地处广州市区CBD区域,周围有着不少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星级酒店,且周边的房子也是非常现代化,有开发商想拆建这家祠堂,一不小心公司反倒被土豪的村民收购了,从此所有的开发商都不敢惹广州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还是有许多祠堂泯灭于岁月浪潮之中的,我所知的近代就有4次大的运动:第一次在清代,朝廷为防止宗族势力强大,曾对广东颁布过三次“禁祠令”,严令禁止广东各地建立合族祠堂,并大量摧毁各地的祠堂。第2次是文革的那场文化浩劫,全国都摧毁了不少封建迷信之物,港头村的祠堂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第3次是城市扩建,房地业兴旺之后的拆迁。第4次,就是现在进行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我所见港头村,看到的几乎是毁灭性建设,慢慢看过去,我的心底一声声哀叹……</p> <p class="ql-block">  欣赏到港头村的第一缕阳光,绿灰筒瓦、青砖墙、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等建成的古建筑群倒印在半月型的风水塘上,画面还是很美。</p><p class="ql-block"> 港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东北部,原名港洲村,“洲”取小岛之意。过去的港洲村并非在小岛之上,然其东南西面皆有水环绕,所以又有“三水朝北,四水归源”的说法。古时曾建货运码头,兴旺发达,名声远扬,素有“东隅港头,西隅朗头”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在放眼望去,除了几个小鱼塘,哪有三水四水,哪有昔日码头的踪迹,田野上只有荔园菜地,小村里随处都是新兴建材,美丽乡村建设的牌子倒立在路边,布满灰尘。</p><p class="ql-block"> 再看这段资料:村落布局为坐北向南,村中有五条纵巷,村前为池塘,村后是小山丘,河流、小溪环抱村子。这种布局就像一把梳子,故称梳子式布局……河是断然没有的,山丘也确实够小,纵巷是有,旧民居中称冷巷,冷巷是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在建筑设计中具有组织自然通风的功能。但这种景象在岭南地区到处可见,根本算不上特色,我所期待的梳子式布局建筑特色也了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冷巷。在现代民居中也普遍使用,我们刚到广州的时候看见乡村的现代私房小楼,每栋之间都有一个狭窄的通道,觉得挺疑惑,也觉得挺浪费,如果减少这个冷巷,房子就会扩大面积,还能省去一扇墙的费用。但这是我们的思维,在岭南地区,人家不差这点银两,依然源袭祖辈的风俗,你不靠我,我不靠你,中间建出一道通风的冷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冷巷,骑游世界编辑组老师们讨论过一番,很是有文化渊源,又有趣味,千篇老师说:冷巷,古人的智慧,不只是风俗和私域的界定,顾名思义,通风降温也是目的。现代空气力学流体力学都有涉及,流动介质通过狭窄通路时会加速流动,高楼大厦靠太近会产生狂风就是这道理。北方有夹壁道,类似冷巷,不为通风,只为两家私界,可容通过,不开门设窗,亦难行车过担。其实那些“摸乳巷”以及“让他三尺又何妨”之类导游故事,多出于窄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人老师说:那个冷巷在江南农村造房子以前大都这样,我们那边叫做“夾弄”的,夾在两座房屋中间的小弄堂,隔得宽些,有铺了石板的,可以走人,就是小路、小弄堂了,也有为省地皮,两家隔很紧的小夾弄,里面都是建房时的碎砖瓦块了,一般不走进去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夾弄,一是为造房子时省得和邻居家为地皮和墙的归属问题扯皮,还有,就是日后自家拆房翻新,也方便了。第三就是起到风火墙的作用,隔壁人家如起火了,可以避免被烧着,和马头墙的作用类似,马头也叫风火墙,是徽派主要建筑特点,江南的江浙一带,在建筑学上,是没有自成一派的风格的,所以江南大户人家的房子,建有的那些风火墙,其实是学了徽派建筑的灵魂。这个风火墙,也就是小姐姐说的那个镬墙,只是外观稍许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菱湖也有个摸奶弄,现在嫌不好听,改成了“莫乃弄”了,前段时间我在老家群说,就大大方方叫摸奶弄吧,可以把民间传说加进去,我们那都养蚕,春天时,养蚕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到附近含山去轧蚕花,人特别多,很多人趁机摸奶,传说当天被人摸了奶,当年她家的蚕就养得特别旺,叫“蚕花廿四分”,廿四分是最好了,可趁机向来旅游的人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有荤有素,符合现代旅游趋势啊。</p><p class="ql-block"> 地方上有个民俗学家听了叫好,说这是金点子啊,菱湖又可多一个有趣味的景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篇老师是山东人,山人老师是江浙人,还有个今天去骑车了没参加讨论的上海吴老师,另外还有几位编辑老师,各有才学,这类讨论时有发生,具历史、文化、风俗和趣味成一体,让人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拱日楼,港头村地标之一,位于村的东边,楼的大门朝东南,背向西北,是凹头式门楼。内搭阁楼,大门嵌花,花岗岩石门夾。</p><p class="ql-block"> 本来村东、西各有门楼一座,分别叫拱日楼和泰薰门,守护着村民在此生息繁衍。可惜泰薰门已在上世纪50年代被破四旧拆除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那场文化浩劫的遗迹,在我们中国这片土地上几乎随地可见,比我年龄大点的还亲历过,自我辈以下,只能在旅游中去聆听这些不太远久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将一讲就是千年。</p> <p class="ql-block">  不太久远的还有这座旧门楼,虽然造型远古,顶上造有镬耳封火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简瓦,但始建于抗战初期,是村民为应对日军进犯,作为防御工程自发筹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门楼的门是见不到的,花岗岩的门梁上有圆孔,门坎上布方孔,一个没有碉楼的小村镇,想来除了战乱,鲜有匪扰。</p> <p class="ql-block">  旧门楼的青砖墙、杉木板楼面。内有一神像称为‘’飞升踢斗‘’,神气十足,逢年过节时会有村民上去朝拜。</p> <p class="ql-block">  原本是女骑友小青约我来看港头村的,一帮喜欢唱歌喜欢玩乐的泳友也驱车前来,幸好我提前两小时到,独自仔细的走过每一条凉巷,看过每一处古迹,然后迎接他们一起再参观一次,还能欢笑一起闹,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介绍上说这个拱日楼是广州地区第一大旧门楼,本土生长的众友们笑了,我也是不信的,因为这个门楼确实不够大,但比我前几日见到的瓜岭村旧门楼精致。</p> <p class="ql-block">  港头村的村民,大部分已经搬出古村,住到了旁边的新村。这是国民党时期建成的骑楼,骑楼是一种底层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商用居多。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p><p class="ql-block"> 骑楼的一端还有人民公社食堂的痕迹,古村落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开发旅游业,在这些名号下,这个骑楼也正在进行修缮,遍地都是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这张图片,韩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把这个骑楼设计为岭南文化学堂,东边会加建一个四方型的现代建筑,说好的以旧修旧呢,这完全是改变了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不久的将来,骑楼会成这个样子,心有点痛!</p> <p class="ql-block">  说是古建筑群,其实能看的只有三家公祠,也难怪参观的人稀少,每间公祠都开着,不收费,随便参观。</p> <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时,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能采用镬耳墙建筑样式,且官阶决定镬耳的高低。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修镬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之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翻新后的镬耳防火墙,虽说只有三间公饲,但是镬耳高低错落还是一道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冷巷5条,后面是民居,公祠修缮了,民居很破落。</p> <p class="ql-block">  文孙曾饲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记念开村祖先曾文孙而建造。</span>‘’ 五代联科甲 、一贯绍渊源‘’,说的是自曾晞尝起连续五代人考中举人,从宋朝至清代先后有4人考取了进士,50人考取举人。任知县以上官员不下10人,明代更是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荣光传统之下,港头村自古以读书为荣,以前男丁读书全免费。延续到现在,前任村长曾个人出资奖赞本村的优秀学子:只要考上大学本科每人奖一万元,考上重点高中每人奖五千元,中小学生获得三好学生每人奖一百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港头村内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这座文孙曾公祠,始建于明代,祠堂建筑占地约600多平方米,总共三间三进,前廊两次间设有塾台(古时里长的办公台)。祠堂内设塾台,不仅拔高了其规格,又有装饰美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门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牌子,还是很有份量的。</p> <p class="ql-block">  西头还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一个牌子,广州的古村落能有这个牌子的还是少见。</p> <p class="ql-block">  文孙曾公祠大门横樑上展示的图案和人物雕像,精雕细琢,巧妙构思。</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为三进,镬耳封火山墙,龙船灰塑脊,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p> <p class="ql-block">  梁架驼墩、斗拱、雀替都施有人物、花草、青石人物雕刻、灰塑、绘画等工艺技术。</p> <p class="ql-block">  一进内是十传堂,薪尽火传,代代传承,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这个门额的浮雕还是很少见的,气派精致,完全是中国传统风格。</p> <p class="ql-block">  最有特色的就是这个牌位,供奉着九代神位,在这里我们遇到曾文孙的第27代后裔,他说在这个牌位第一代之前,曾家祖谱上还有50代,所以到他这一代算是第77代。</p> <p class="ql-block">  我咨询他这样的祠堂在文革时是怎么能保存下来的?他说解放后,祠堂就安排了村民在居住,文革时也遭到了一些破坏。</p> <p class="ql-block">  他指着这个梁架说:你看这里雕刻上人物的头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文孙曾公祠内所有的金柱、梁架均为坤甸木,门额、檐柱、虾公梁、封檐板等地方均施有木雕、砖雕、灰塑等工艺,饰以“群狮献瑞”“花开富贵”等吉祥图案。由于建设用材精良,工艺精湛,年代的历史风霜没能抹去祠堂内的这些装饰图案,但在文革中还是经受了不少无法修复的损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港头村是春秋曾参(尊称曾子)后裔的聚居地,所有的资料上都说是江西迁过来的,但是这幅对联明明白白的写明了他们源自山东。</p><p class="ql-block"> 这位40开外的后裔对我也是十分肯定的说老家山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孔孟思想的突出代表,以孝道甚得孔子称赞。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港头村曾氏一族开基始祖曾晞尝是曾参第五十一世孙。宋高宗南渡时,时任广西桂林节度使的曾晞尝率家人从江西庐陵县吉阳村迁入黄鹂响(今从化太平场)。宋宁宗十一年(公元1218年)7月,曾晞尝因军功受封广东粤东侯,于是举家迁往吉迳村。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曾晞尝第五代玄孙曾文孙将家族从吉迳村迁至港头村开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文孙曾公祠边的偏堂,我还上了二层参观过。</p> <p class="ql-block">  里面有舞狮用品,后裔说他们还是经常回家参加祭祖活动的,烧很粗的高香,祭拜祖先、投灯、舞狮。</p><p class="ql-block"> 江南地区人说“你妈叫你回家双抢了!”,在这里的剧情应该是“你妈叫你回家祭祖了”,狮头下跳跃的可能是千万上亿家身的老板。</p><p class="ql-block"> 广州的龙舟赛,据说是最土豪的运动项目,一条龙舟上都是亿万富豪。</p> <p class="ql-block">  序五曾公祠,已经岁月蹉跎,全然没有当年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金柱下面的石敦被压在麻石建材堆下。</p> <p class="ql-block">  里面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梁柱上的文革遗存,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煤油灯伴过几代人的黑夜。</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民居,门口立着改建情况。</p> <p class="ql-block">  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设计的,要建一个港头客厅书屋。</p> <p class="ql-block">  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门口设计图,初一看以为是公厕。</p> <p class="ql-block">  这个高架子正在建奇点图书馆,一切以文化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  还在建花园雅居和民宿,但这个设计看不到港头村特色的民间风俗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村头有条狭窄的独石桥,同行的骑友美女换上旗袍拍摄,还挺有意味的。但这样的古石桥没有入商家的眼,反而圈了一大片地建了一个欧美风格的婚纱摄影基地。</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欧美婚纱拍摄基地,在古镇上建欧美,果然亏得有理由!</p><p class="ql-block"> 不只是摄影基地,我们见到的几家商家都关门大吉。</p><p class="ql-block"> 对于现在花巨资改建的古镇特色,本人也是相当的不看好,银子扔了可以赚,古建筑破坏了才是永远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  公祠后面倒塌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依稀可见大户人家曾经的富足。</p> <p class="ql-block">  镬耳墙下,只有一只孤独的老猫在静守过往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游完港头村,我们开启花东一日游,一起去了九龙湖。</p> <p class="ql-block">  大家一起乐,他们开朗大方,活力十足。</p> <p class="ql-block">  全天骑行106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