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十周年祭

苍茫云海

<p class="ql-block">  父亲十周年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父亲去世十周年忌日。2011年1月25日上午,与病魔顽强抗争了5年多的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相濡以沫的老伴,离开了他割舍不下的儿孙,离开了心中念念不忘的老家和张家的亲人们。那天,天空飘着雪花,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多度。马路两旁树枝上披挂着洁雪,仿佛一朵朵绽开的白玉兰在为父亲送行。</p><p class="ql-block"> 父亲临终前,曾一遍遍叮嘱我们一定要回老家去看看,寻根祭祖,因为那里是父亲血脉相连的家与根,也是他一生牵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1929年8月18日出生在老家陕西省吴堡县偏僻的小山村——车家塬。爷爷给他起名</span>张桂林,父亲是桂字辈男孩里最小的一个。他上面还有5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在男嗣中他排行老六。也许是家境贫寒,老人期盼子女们将来有出息,分别给六个儿子以珍、珠、金、宝、玉、林冠名,寓意后代能金玉满堂,财源广盛,封荫子孙。他的童年到少年时代比较艰难,自幼先后失去父母。父亲家里男孩多,于是曾祖父张志富将长子张元清的小儿子(我父亲)过继给堂兄张奇清当儿子。由于家里人口多,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生活。后来再大一点父亲懂点事了,又跑回家来。回来后因父母均已去世,只好由父亲的二哥二嫂和四哥四嫂轮流抚养长大,所以父亲心中始终难忘两位嫂子的抚养之恩。</p><p class="ql-block"> 父亲幼年上过村里的冬学(即在冬天里村上办的扫盲班),勉强识几个字。在村子里,种过地,放过羊,给人当雇工,成年后在村里当过民兵,1946年17岁时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被分配到教导旅。先后在教导旅3团侦通讯连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这个连是团部直属,负责通讯、侦查、警卫等任务。父亲在部队先后参加了延清战役、榆林战役、宜川、瓦子街战役、陇东屯子镇战役、荔北战役、渭北战役、陕中战役、解放西安和保卫西安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1949年5月教导旅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46师,由第二军和第六军组成解放新疆大军进军新疆,参加和平解放新疆及平定叛乱作战。随着新疆的的和平解放,根据党中央关于屯垦戍边的指示,解放新疆的十万解放军官兵就地集体转业,参加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父亲被保送到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学习。学习了一年后,接到毛泽东主席命令,参加学习的4000多名学员提前结束学习,集体转业到地方,支援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p><p class="ql-block"> 1952年3月,父亲从步校转业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业厅工作。后又分配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贸易公司巩留分公司任副经理、经理、书记。1956年调县委财贸部任副部长、部长、县委常委。1958年任县委副书记。1971年调任霍城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3月调任新源县委书记。1984年6月调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纪检委任常委。1985年1月调到伊犁地区担任常委、纪检书记。1992年离休。</p><p class="ql-block"> 母亲崔家芳, 1954年从繁华的大上海通过招干,分配到新疆最西边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商业系统工作,后又调入巩留县食品公司从事业务。母亲到新疆工作,实际上也是组织上为解决像父亲这样一批为国家浴血奋战,无暇顾及个人婚姻的干部,专门以招干名义,从内地选了一批女干部来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母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组织的关怀下走进了父亲的生活,结为伉俪。</p><p class="ql-block"> 1955年母亲与父亲在巩留县结婚,先后生育了3个儿子。长子张亚平,次子张亚钢,三子张亚勇。兄弟三人的名字没有按祖辈排列。父亲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给三个儿子起了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名字。亚平取之1955年我国参加万隆亚洲和平会议。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国际社会的支持,所以中国参加此会意义非凡,此会也由此确立了中国对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于是父亲以亚平冠之。亚纲取之1958年中国实行的大炼钢铁的年代,亚勇取之1963年全民皆兵的年代。每人的名字都带有历史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命运多舛,但也是幸运的。他为人谦和、敦厚、待人诚恳、贴心,性格开朗幽默豪放。对家庭亲情充满了爱,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予以帮助和照顾。对战友情同手足,对同事对下属,从不摆官架子、甩脸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找他办事的百姓和蔼可亲,热情接待。</span>他为官一生,清廉坦荡、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秉公处理工作,赢得百姓们的赞誉。因他的职责所在,经他手处理的犯错干部很多,但是他们对父亲的处理方式都心悦诚服,安心服罪。父亲常说:“他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的今天,所以他要为他的信仰奋斗,当一个党的好干部。”他常将“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做为官座右铭。父亲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忠诚、坦荡。即使在1966年那场动荡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遭受批斗和不公正的对待,他仍然对党抱有坚定地信仰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获得许多荣誉,解放战争时期获得多枚解放勋章(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抄家遗失了),但在他心里最看重的就是自治区“优秀县委书记”和自治区“优秀纪检干部”“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这是党对他一生从事党务工作的最高褒奖。父亲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三个优秀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17岁参军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对家乡有太多的眷恋。对抚养他的二嫂和四嫂有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亲人很惦念。1966我国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他受到冲击,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受非人的折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母亲和我们子女也受到牵连,成为可教育好的子女与家属。直到1969年父亲作为被解放的革命干部到北京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处境才有所改善。因此他专门邀请大伯张桂珍、二伯张桂珠在北京相会。于是大伯与二伯在侄儿张焕武陪同下,时隔22年终于在北京见面了。这是也自父亲1947年参军分手后,他们兄弟第一次相见。他多次叮嘱我们有生之年一定要回老家看一看,毕竟那里是根,是血脉相连,繁衍传承张家桂字辈的家族源头。父亲一生回家乡两次,每次回来都会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向子女讲述家乡的变化。高兴时还会哼上几句陕北的信天游和兰花花等家乡民歌。</p><p class="ql-block"> 1972年父亲因文化大革命脑部受伤犯病,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由母亲陪伴到宁夏三伯张桂金家、北京母亲的妹妹崔家慧家休养看病。当时我们兄弟最大的才十五岁,父母离开后我们弟兄三人独自生活,每天自己学着做饭、洗衣、做家务上学,日子过得艰辛。是新疆塔城的堂姐张焕英到我家住了一个月,为我们兄弟操持家务,准备了过冬的衣被。使我们度过了一段没有父母照顾的艰难日子。父亲由母亲陪伴在内地整整看了一年病才好,从此父亲身体才逐渐好起来,又能继续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性情开朗豪爽,个人爱好也很多。会吹笛子、拉二胡,跳舞,会烹调。据父亲讲,刚结婚时母亲因是南方人,只吃大米,不习惯北方面食,更别谈做面食了。是父亲手把手教会母亲擀面条、包饺子、蒸馒头等面食的。到后来母亲的烹饪水平远高于父亲了。父亲是的美食家,除了喜欢家乡的洋芋擦擦,炸油糕、甄糕等食品外,特别喜欢新疆美食。许是在新疆呆久了,口味完全新疆化。他长期在伊犁牧区工作,喜爱上哈萨克族美食“那仁”(一种用肉汤下的面,捞出后上面放煮熟的洋葱马肉、羊肉)、手抓肉。维吾尔族的抓饭、拉条子、烤肉。回族人的粉汤、油香、凉皮子。父亲还有一个特长,就是记忆力特强。凡是他经历的事情,过去多少年后,仍然能如数家珍的详细的讲述出来。凡是见过的的人,多年后再见面能一下就叫出姓名来。即使到了弥留之际仍然头脑清晰,从不糊涂。</p><p class="ql-block"> 2011年1月25日,父亲因长期患多发性骨髓瘤在乌鲁木齐市与世长辞,享年82岁。他去世后,伊犁州纪检委在乌鲁木齐殡仪馆为他举悼念仪式,给予父亲的一生极高的评价。新疆自治区政协主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副主席买买提以及他身前的老领导、老同事亲朋好友三百余人参加了哀悼活动。自治区纪检委,伊犁州党委及他生前工作过的县市党委发来了唁电或派人吊唁,大家为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领导老同事深感悲痛,我们也为永远失去可爱可敬的慈父悲泣不已。</p><p class="ql-block"> 根据他的遗言,我们将他的部分骨灰运回伊宁撒入他战斗工作一生的地方——伊犁河,其余部分安葬在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中,了去老人将忠骨埋在为之生活工作近一辈子的第二故乡——新疆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2019年我携妻第一次踏上了父亲的故乡,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在焕文哥嫂陪同下,我们沿着父亲生活的小山村爬坡下沟走了一大圈,感受父亲眼中家乡的气息。又到曾经养育了张家几代人的旧窑洞前拍照留影。那四孔窑洞虽久不住人,仍遗留着父辈们生活的痕迹。据焕文哥讲,当年四孔土窑住了二十多口人。</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突然明白父亲让我们回老家的意思,那屹立在塬上的土窑,虽经风雨百年仍坚强不倒,不正是张家所遵循的一种精神吗?那就是不论生活多艰难,环境多艰苦,只要坚持不懈努力,一定会成功辉煌!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如今从这窑洞走出的一个个张家后人遍及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正是父辈们辛苦奋斗一生的心愿。</p><p class="ql-block">安息吧!敬爱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及祖辈曾居住过的窑洞,如今留在车家塬的堂兄都搬进了新窑。</p> <p class="ql-block">父母生前笑得最灿烂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