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文庙

二毛之人

<p class="ql-block">  叮咚井、月咡塘、老霄顶,乐山保存至今不多的著名古建筑遗迹,也是我少年时代经常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月咡塘是一方半月形池塘与乐山话中的“儿”化音结合的地方土称,它实际上是乐山文庙前的泮池。乐山文庙就坐落在叮咚井与老霄顶之间。</p><p class="ql-block"> 文庙是中国古代城市最重要的公共设施之一,由官府所设,既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又是地方官学所在地,更是传承和传播儒家思想的地方,是国家统治的标志。作为政治性的公共建筑,是各级行政治地所必备的建筑,其稳定性胜过官署和其它公共建筑。</p><p class="ql-block"> 乐山文庙,始建于唐高祖武德(618-626年)初年,早于文庙在全国各地普及的唐贞观四年(630年)。自唐以降的一千多年间,乐山文庙经历了多次重建、扩建、迁建,却一直都是乐山的文化中心,是乐山历史上留下文字纪录最多的公共设施。</p><p class="ql-block"> 迁至现址的乐山文庙,原址在今天的大渡河北岸或河中心了。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大渡河改道冲毁育贤坝,文庙也因之毁损。由于水患和其他原因,经宋、元、明三次搬迁,直到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才定址于今天的老霄顶下。庙学三迁,从城东南到城中,又从中到北,再从北到西北,庙学迁徙终于尘埃落定,从此不再迁徙。庙学三迁,是乐山城历史上的著名大事,更是乐山官民维护地方文脉的反映。史载“文庙趾基高明,卉木葱郁,诚烟雨霞栖之区,凤翥龙蟠之所,盖三迁而得胜地”。</p><p class="ql-block"> 现存文庙为康熙时张能麟重建,尚存泮池、棂星门、圣域、更衣房、执事房、名宦祠、乡贤祠等15座建筑,形成了宏大巍峨的古建筑群。文庙背后的老霄顶,曾是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众多文人登临远眺、吟诗赋词的佳地。文庙对面的叮咚井,至今还留存着黄庭坚题写的诗句:“古人题作丁东水,自古丁东直到今。我为更名方响洞,信知山水有清音。”</p><p class="ql-block"> 在抗战时期,曾为武汉大学内迁旧址,为第一校舍、总办公处、图书馆、印刷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46年,武汉大学撤离乐山后,当时的乐山县男子中学(后更名为乐山县第三中学)迁入文庙办学,书声朗朗,薪火传承。1952年,文庙大成门被拆,改建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1957年,乐山县第二中学迁入文庙办学,同年泮池被填平,1963年恢复。1994年,因办学之需,大成门处原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改建为三层仿古建筑,同年在泮池上修建水泥石拱桥。2008年,乐山二中撤出乐山文庙。至此,已沉寂多时的乐山文届将于2021年1月30日重新向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本文主要参考文献:邱硕,《乐山城记 一座古城的生命史》,天地出版社,2019年,第一版,p64-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