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妻一妾归有光:少即以才闻,六十中进士,大展宏图欲,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邓桃芳</p><p> </p><p> 有这样一位古人:少即以才闻,六十始进士,大展宏图欲,卒!</p><p> 一生悲催,合于三句半!那么,这位仁兄是谁呢?</p><p> 他就是明朝中期的著名的文学家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p><p> 我们今天来讲讲他的故事。</p> <p> 一、年少很有才,科考很不顺</p><p> 归有光祖上也阔过,在唐朝,出现过“祖孙,父子、兄弟”六状元的盛况,到了归有光祖父一代依然旺盛,在昆山势力极大,当时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但到了归有光父亲一代,他没有考上功名,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归氏家族家道开始败落。</p><p> 《项脊轩志》中明确说其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能持象笏上朝的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夏昶当然不可能把夏家女郎嫁给一贫困户的。</p><p> 归有光生于明正德元年,八岁丧母,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已经败落。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p><p> 归有光也是个聪明人,九岁能文,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p><p>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p><p>信心很重要,但是运气也很重要。</p><p> 但归有光的科举好运到此为止,尽管年少以才闻,但并等于能在科举上面能一帆风顺。有人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但显然,上帝这个时候在打盹,只关上了门,忘记打开窗了。</p><p> 从二十岁开始,他五上南京参加乡试,但五次中考都接连落榜。</p><p> 还好,上帝只是打了一个盹,很快就醒来了,于是归有光的科举事业有着一番转机。</p><p>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在科举上更上一层,早日成为进士 。</p><p> 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归有光已成长为一代文学大家,极受赞誉。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是年冬,归有光兼程北上参加会试。</p><p> 但很显然,上帝刚才打盹没有完全解除睡意,醒来呵欠连天,看着天气晴好,真适宜睡着,于是眼睛一闭,身子一歪,睡着了,睡得呼呼作响,睡得天昏地暗。</p><p> 这次会试,归有光名落孙山。不仅这次落第,第二次高考,落第;第三次高考,落第;第八次高考,还是落第——一连八次会试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p><p> 归有光也是个狠人,就是与科举拗上了:你不给我中,我就要考到中为止;此生不死,考试不止!</p><p> 可以想见,归有光这个高考复读生,一复读就是二三十年!可以说前无古人,啊,不,前有古人,有古人,五百年前的唐末的韦庄也是一复读就是四十年,从小韦补成老韦,也是八次上京赶考,但八次未中。这俩,真是绝配啊,也许他们黄泉下相见,会道一声:兄弟,老铁,啥也不用说了,你的苦我懂!</p><p> 归有光年少很有才,五次乡试不中,八次会试落弟,科举考试这条路走得很艰幸。</p><p> 话也说回来,国家不幸诗家幸,命运不幸,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p><p> </p> <p>二、待得雪满头,仕途刚起步</p><p> 归有光五次中考失败,八次高考落榜,一般的人早就放弃了,但归有光心理强大:心若在,梦就在,只要我不死,我就一直考。</p><p>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上帝终于睡醒了。</p><p> 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这时他年已六十,满头白发,也和韦庄从小韦考成了老韦一样,归有光从小归考成了老归。</p><p> 老归哭成了个泪人:苍天啊,大地啊,我终于考中进士了!</p><p> 老归复读二十五年,在六十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个三甲进士。</p><p> 韦庄如果有知,也许会得意地一笑:嘿嘿,六十岁才中进士,有什么好洋的,我59岁(894年)就考中进士了!</p><p> 其实谁也别笑谁,都是难兄难弟。</p><p> 真的,我不笑他们,我也曾经复读过一年。</p><p> 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但壮志依旧未衰。</p><p> 归有光可谓是待得雪满头,仕途刚起步。</p> <p>三、三妻加一妾,个个是真爱</p><p> 在如此卓绝的中考高考复读过程中,归有光日子过得一言难尽,但情感生活却很丰富。</p><p> 归有光不事农业生产,未中进士之前一直都在读书和私塾中教书,如果靠他 这点挣来的钱养家,他早就饿得投了胎了。</p><p>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着一个伟大的女人。</p><p> 这句话放在归有光身上,可以说对也不对。</p><p> 归有光之所以能把毕业生的精力都投入的学习中去,那是因为他背后站着四个女人,没错,他的成功的背后,有着四个伟大的女人。</p><p> 归有光一共有三妻一妾。当然,不是同时有三妻一妾。</p><p> 23岁,归有光娶妻魏氏,是为原配,为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八抬大轿抬回来的。五年后,魏氏21时病亡。是年归有光28岁。</p><p> 30岁时,归有光续娶18岁的王氏,其为安亭望族之女。王氏病逝时仅34岁,此时归有光46岁。</p><p> 47岁时,归有光娶了第三任妻子费氏。</p><p> 归有光的妾名叫寒花,是跟着原配魏氏嫁到归家的的婢女。</p><p>所以说归有光三妻一妾,所以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着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放在归有光身上,对也不对。</p><p> 哪一个妻才是归有光的真爱?</p><p> 归有光事隔十多后补写《项脊轩志》,怀念原配魏氏:</p><p> </p><p>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p><p> </p><p> “今已亭亭如盖矣”,原来妻子离开已经这么久了,自己亦老了。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药,然对妻子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逝,反而历历在目存在心间,一个“矣”字就能道出多少心酸怀念啊!对死亡的无奈,对美好的念想,对真爱的渴望,对时间的惆怅,都在“亭亭如盖矣”!</p><p> 确实,归有光对原配有很深的感情。</p><p> 归有光在悼念他岳母的《祭外姑文》中他写道:</p><p> 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粗粮之养,未尝不甘。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p><p> 即是讲自己的原配妻子孝敬父母,友好兄妹;生活简朴,不计较粗茶淡饭;对待家里的婢女佣人十分友善温和。这样的妻子,归有光自然非常喜欢的。</p><p> 那么原配魏氏是归有光的真爱吗?</p><p> 原配魏氏死后一年多,归有光娶妻王氏,期间归有光补《项脊轩志》的后两段。也就是说,归先生前脚悼念了一下亡妻,后脚就娶了名门闺秀。再或者,干脆就是搂着新欢悼念旧爱。</p><p> 在这里,还必须提一下归有关的三妻一妾的妾。</p><p> 其妾名寒花,跟着原配魏氏嫁到归家时只有10岁,死时19岁。</p><p> 复旦大学邬国平教授发现,归有光撰写的《寒花葬记》比传世的《寒花葬志》开头多了的两句话,说寒花是“婢,魏孺人媵也。生女如兰,如兰死,又生一女,亦死。”也就是说,寒花是曾替他生儿育女的女人,但两个女儿都夭折了。</p><p> 另外,注意一下这儿的“媵”字。</p><p> “媵”与一般的婢女有所不一样。一般的婢女主要服侍的对象是女主人,而“媵”则不然,还可以服侍男主人的。</p><p> 寒花什么时候成了归有光的妾呢?</p><p> 根据归有光文中提到的他与寒花的女儿如兰的信息推断,如兰是嘉靖十三年八月出生的,按照十月怀胎的规律来推断,那寒花差不多是在嘉靖十二年十月怀上归有光孩子的,那时正好是归有光的妻子魏氏病故的时候。也就是说,归有光妻子刚死,他就跟妻子的丫鬟好上了。</p><p> 寒花死的时候,归有光很伤心,写《寒花葬记》或者叫《寒花葬志》深切地怀念这个他没有给她任何名份的苦命的妾。</p><p> 果然古代男人的深情,一般人不懂。</p><p> 归有关对第二任妻子王氏的感情如何呢?</p><p> 王氏与归有光同甘共苦十六年,两情缱绻。在归有光拼命上京参加会试时,王氏操持一大家子里里外外的事物,可以说,没有王氏,归有光就得饿死。王氏也正因操劳过度病逝。</p><p> 王氏病逝后,归有光哭得很悲,痛哭流涕地写下了《王氏画赞并序》深切缅怀亡妻,表达无尽的哀思和遗憾。</p><p> 归有光很爱王氏。</p><p> 但王氏病亡一年后,又娶妻费氏。</p><p> 没错,这就是归先生的一生所爱,次次悲从中来。</p><p> 归有光三妻一妾里,谁才是归有光的最爱?</p><p> 或许,文人多情,每一个都是真爱。</p><p> </p> <p>四、欲大展宏图,卒</p><p> 归有光60岁中进士,中了个三甲,按规定是不能授馆职的,又因年纪太大,已不能有太大作为,是以被放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为七品。</p><p> 这个职场小白要去的长宁县是什么情况呢?</p><p> 长兴县堪称黑社会,无组织无纪律。其地穷乡僻壤,知县都呆不住,长期空缺,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p><p>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现实中的老人、官场中的新人,一上任也烧了三把火。</p><p> 第一把火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p><p> 第二把火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释放无辜而定了死罪的三十余人,平反冤狱一百零七人,严加法办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p><p> 第三把火不是唯上司之命是办。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p><p> 这三把火烧下去,把长宁县的牛鬼蛇神烧个灰飞烟灭,厉害了,我的光!</p><p>老归很厉害,但小归很不懂官场故事。</p><p> 估计老归没能看上《西游记》(《西游记》大约写作于1560年--1580年左右,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小妖小怪一般后面都有大人物的:我上面有人,不对,是有神!归有光虽然为官廉洁刚正,颇有政绩,深受百姓拥戴,但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p><p> 神仙们觉得长兴县庙小,安放不了这尊菩萨。因为老归很有政绩,不好明贬,那就来个明升暗降。所以在隆庆二年(1568年),六十三岁的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为正六品,从七品升到正六品按理是升迁,但因是闲职,属明升暗抑。其实当年海瑞也是这样的情况,一路明升暗贬,仕途一路青云。</p><p> 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但气愤归气愤,但归有光既在任,就尽其职,兢兢业业工作,一丝不苟写作——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历史充分说明是金子哪儿都能发光啊!</p><p> 隆庆四年(1570年),受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也是正六品,但地方上的正六品与朝堂的正六品根本就没有办法比。后来又被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这官职尽管品极不高,但却在权力中枢内阁当差,自然风光无比。他真的实现了在他18岁中写的《项脊轩志》中祖母对自己的期望:(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尽管已是事隔五十年之后!只是不知道,归有光是不是真的持此象笏以朝。</p><p> 五年间实现了从县官到朝堂官员的华丽升职,这叫一辈子蹉跎在地方上任职的人情何以堪啊。话说老年得官职,而仕途通达最快的估计就属这位老兄了。韦庄59岁中进士当官,如果不是碰上改朝换代,根本就没有当宰相的可能,但人家运气好,没办法。柳永50岁中进士,柳永先后做过推官、县令、判官等地方官员,没能到朝中为官,最终在以屯田员外郎的身份写辞职信致仕: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北宋屯田员外郎是七品,品级明显也没有归有光高。</p><p> 这时,归有光十分兴奋,上下班走路都带风,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嘴上哼着小曲,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番,开创归有光现象。但上帝清醒一阵又昏昏噩噩起来,还嫉妒他,归有光已成老归,毕竟已老,不比年轻人——年轻人累了,休息一阵又可满血复活,而老终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抱恨病逝,时年六十六岁。历史告诉我们,劳逸结合是多么的重要啊!</p><p> 悲憾啊,归有光欲大展宏图,却天不假年,在这人生高光时刻,卒!</p> <p> 文章写到这儿,也差不多了,摘取网上一段作结吧。</p><p><br></p><p> 今日有人在《项脊轩志》后面加了一句:</p><p> 今伐之,为博小娘子一笑。</p><p> 这小娘子是谁呢?</p><p> 这剧情有点狗血,刚才才深情款款怀念,难不成现在已有新欢?为博得小娘子一笑,还伐之,让人情何以堪?!</p><p> 有人,还在后面,继续加了一句:</p><p> 小娘子笑靥如花,恰似吾妻年少之时。</p><p> 完了完了,彻底完了,刚才有多深情,现在就有多完蛋。</p><p> 后来又人继续在后面添一句:</p><p> 小娘子为吾妻与吾之女,今伐树,为小娘子造出嫁之物,愿伉俪情深,不输吾与亡妻。</p><p> 原来,小娘子为自家闺女!伐树太他MD对了!</p><p> 打住,续写到此为止,一波三折,堪称完美。</p><p> </p><p> </p><p> 注:以上文字,部分直接采用了网上相关文章材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