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说农—生态循环农业先驱常熟谭晓

风之子

“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传统农业曾经被当作陈旧、过时和落伍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学界对西欧中心论和由此派生出来的“现代至上”论批判的日益深入,以及几十年化学农业带来的诸多弊病,开始反思和挖掘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积极因素和传统智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当下农业的一个热点。<br>  而在明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循环种养方式。其代表人物就是常熟的谭晓(即谈参)兄弟;常熟地处江南水乡,受明清小冰期气候以及赋税繁重影响,当地“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农而渔”,他们一方面通过收购百姓抛荒的荒田,雇佣吃不饱的饥民,将低洼的地方挖成塘,用于养鱼。同时将挖出的土堆成堤岸,岸上种植梅桃等果树,池塘边种茭白菱芡等水生蔬菜,既保护了水土又有经济价值;还在可以种蔬菜的地方种上应季蔬菜,池塘上又架起了鸡圈、猪圈,用于养鸡养猪,这样一方面不占用耕地,鸡猪粪也直接落入池塘喂鱼作为饲料养鱼。堤内农田则种植水稻,通过水塘的排灌,可做到旱涝保收。因悉心经营,地尽其利,物尽其值,谭晓一家的农业收入比别的农民提高了三倍,副业的收入又比农业的收入多了三倍,于是家道日富,"<b>窖而藏者以数万计</b>",成为常熟当地首富。 对于谭晓获利的精明,从清代学者王应奎的笔记《柳南随笔》中可见一斑“<b>谭晓,吾邑富民也。家故起农,有心算。闻其一事,有出人意计外者,凡佃人,每户课其纺縩娘凡几枚,以小麦干为笼盛之,携至郡城,每笼可得一二百钱。其巧于取利如此。纺縩娘,即络纬也</b>。”,从这点看,谭晓也算得上是农业文创的先驱者了。<br> 在民间也有不少他的传说,例如:“有年闹虫灾,谭晓便叫人在田埂上撒上泥鳅,引来大群水鸟,既吃了虫子,又灭了杂草,帮了大忙。到第二年,没想到水鸟早早就来了,在田间抓泥鳅,把刚栽的秧苗毁坏不少,谭晓又想了个办法,在田边放几个小陶罐,里面放置泥鳅,同时将泥鳅用细绳结在陶罐上;嘴馋的水鸟吞下泥鳅后,嘴上便挂上了陶罐,只能绕田低飞哀号,其他水鸟见同伴受难,都不敢靠近稻田,成了驱鸟的义务宣传员。”这种生物治理模式在现在看还是比较先进和独特的。 从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常熟谭氏兄弟农场的农场不仅规模很大,生产的产品也种类繁多;不仅生产粮食、水果、蔬菜、菇茈菱芡等植物性产品,而且也生产猪、鸡、鱼等动物性产品,还有捕捉的野鸟、野鸭、昆虫等野生动物;基本上只要在他农场内的动植物,甚至路过落脚的飞禽走兽昆虫,最终都会变成他农产品上的一环,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这些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生产彼此结合,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在不占用更多资源、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不仅能实现永续发展,还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谭氏兄弟的这种基于食物链原理的循环农业由于用地少而获利多,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推广开来,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变通衍生出很多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以常熟本地为例,至今还比较普遍存在以草及农副产品养羊,以羊粪肥田,形成田羊互养的模式;有的则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桑;明末徐光启也记载一种方法:“<b>作羊圈于塘岸上,安羊,每早扫其粪于塘中以饲草鱼,而草鱼之粪又可以饲鲢鱼,如是可以损人打草</b>”,不仅一举三得,最后鲢鱼的粪便连同淤泥一同又成为农田的肥料;还延伸出了诸如“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蔗基鱼塘”等多种循环生态农业方式。 这种将“<b>农—林—鱼—畜”</b>紧密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是我们先民在土地综合利用方面的一种创造,也是人工生态循环农业的开端。它通过食物链、空间与产业的合理组合,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动植物资源,不论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达到了世界古代农艺的高峰,堪称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 在生活中,谭氏兄弟也是一对极有个性的兄弟;一方面是兄弟二人的协力同心,分工不分家,连每顿饭都要一起吃;据当时的郡守王叔杲在《常熟谭晓祠议》曾记其事称:“<b>谭晓者,邑之东里人也。家世业农,与兄照以力田俭啬起家。晓善心计,取利靡不至,遂以赀雄邑中。照持门户,晓总家计,兄弟于于如也,每饭必同几,晓不至则照不食。</b>”<br> 同时,又是出了名享誉百年的极富而俭者,据常熟当时著名文人邵圭洁所撰《北虞集》记载“<b>参且纤啬惮费,平生无纨绮服,非大故不宰割,每饭,熟一卵,窍可容箸,籍而啖之,饭毕,封其窍,留之再饭,三饭乃尽</b>”,基本是达到奇葩级的节俭。<br> 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兄弟俩又表现了慷慨大义的一面;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数侵常熟,县令募金筑城,谭氏兄弟独任4万余金修固城防。时人称为"谭半城"。后遇荒年,谭氏还散米赈饥,又斥资筑东门至昆山界岸胜10万余丈,建石桥18座,以利行人。谭晓殁后,邑人为纪念他,曾建专词,兄照并祀。 <b>相关记载:</b><br> 谭晓也名谈参,是嘉靖时常熟人,因“倭乱时晓献万金城其邑城”,号称“”谭半城“;后县令王叔杲“撰谭晓祠议以旌其功”。<br> <b>百度词条记载</b>:谭晓 (生卒年不详 )。字镜川,明嘉靖时人。世居常熟湖乡。该乡因地势低,常有涝患,乡民多弃田业渔,荒芜田亩以万计。谭晓与兄谭照购回,凿池养鱼,围圩植粮;地较高者广种果树;洼者种茭白菱芡。因悉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数万计"。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数侵常熟,县令王铁募金筑城,谭氏兄弟独任4万余金修固城防。时人称为"谭半城"。后遇荒年,谭氏还散米赈饥,又斥资筑东门至昆山界岸胜10万余丈,建石桥18座,以利行人。谭晓殁后,邑人纪念他,曾建专词,兄照并祀。<br> <b>古代关于谭晓的记载,主要见于邵伯如所撰《北虞集》、江阴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常熟《常昭合志稿》、明王叔杲《王叔杲集》以及清王应奎的笔记《柳南随笔》中。</b><br> 据江阴李翊<b>《戒庵老人漫笔》</b>卷四“谈参”条记载:“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值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焉。周为高塍,可备防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为梁为舍,皆畜豕,谓豕凉处,而鱼食豕下,皆易肥也。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之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法而售之,亦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盈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复三倍。”<br> <b>《常昭合志稿》</b>卷四十八轶闻:“谭晓,邑东里人也,与兄照俱精心计。居乡湖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其值,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泽种菇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某匦果,入盈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又三倍”。<br> 常熟当时最著名的文人邵圭洁所撰<b>《北虞集》</b>的记载也大致相同:<br>  “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值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焉。周为高塍,可备防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为梁为舍,皆畜豕,谓豕凉处,而鱼食豕下,皆易肥也。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之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法而售之,亦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盈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复三倍。<br>  参且纤啬惮费,平生无纨绮服,非大故不宰割,每饭,熟一卵,窍可容箸,籍而啖之,饭毕,封其窍,留之再饭,三饭乃尽。以故参之赀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然弗子,仅有女,女所适者某,睨共藏久之。一日参病亟,某请曰:“翁脱不讳,即谁嗣者?”参曰:“已有属矣,若将利之耶?”叱去之。参死,某乃谋戕其所属者,蔓而戕者几人,构为狱。官没参之产,某尽归其藏云。<br>  论曰:昔马迁论货殖,谓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噫,亦安所论巧拙哉!莫巧于参矣。参自奉不轻尽一卵,有余胡为哉?矧参无遗算矣,于身计懵如也,巧耶拙耶?千匦百匦,归一匦矣。谓千匦百匦者巧耶?余故论之,使效参者评焉。“”<br> 而清代王应奎在著名笔记<b>《柳南随笔》</b>则记载:”胜国时,吾邑有自奉俭约过于常情者二人,一极贵,一极富。极贵而俭者,为陈中丞察,其巡抚南赣也,日市一鸭卵,四分之,半以供子师馔,半以分啖父子。极富而俭者为谭晓,每饭熟一卵,窍可容箸,藉而啖之。饭毕,封其窍留之,再饭三饭乃尽。然陈公之俭或出于矫,而谭则天性吝啬使然,又未可同日语也。“”<br> ‘谭晓,吾邑富民也。家故起农,有心算。闻其一事,有出人意计外者,凡佃人,每户课其纺縩娘凡几枚,以小麦干为笼盛之,携至郡城,每笼可得一二百钱。其巧于取利如此。纺縩娘,即络纬也。“”<br><br><b>谭氏遗迹:</b><br> 常熟沙家浜张泾大宅基,有块巨大的太湖石,高约3米,周径约1.5米左右,据当地老人说是谭家遗物,为其花园中假山石的一部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