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从战场走来,岁月的风尘掩盖不住往昔的烽火记忆。那是一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岁月,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硝烟的气息。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往昔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而那场与马夫的邂逅,更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朋友!你读过朱自清的散文《绿》吗?那片梅雨潭的绿,宛如梦境般美丽。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仙岩,梅雨潭的绿依旧让我惊诧不已。然而,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这里遇见了父亲与他昔日马夫重逢的情景。那天,父亲身着绿军装,上面还挂着马夫的泪痕,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15日,我和父亲驱车前往温州瑞安仙岩山。此行的目的,是为父亲挑选一块墓地,让他在百年之后能有一个安息之所。车窗外,风景如画,但父亲的心中却充满了对往昔的回忆,他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在缅怀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梅雨潭,位于浙江省瑞安县,东临浩瀚东海,背靠连绵雁荡山脉。仙岩山虽远离群山,却以它独特的峻峭屹立于温瑞平原之上。山上瀑布潭众多,尤以梅雨潭最为著名。那清澈的潭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如银练般闪耀,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梅雨潭的台阶上布满了青苔,若走得快些,很容易滑倒。我和父亲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那篇刻在石碑上的《绿》,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散发着历史的光芒。走走停停间,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路前行,梅雨潭那闪闪的绿色仿佛在向我们招手。父亲边走边欣喜地四处张望,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回忆,仿佛在寻找着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而我,则默默地跟在父亲身后,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记忆。</p> <p class="ql-block">突然,父亲注意到一个农民模样的马夫,正牵着一匹白马在路边招揽生意。几个游人围在马匹周围拍照,马夫一边吆喝一边牵马收钱。然而,这个马夫似乎对我们的到来格外关注,他时而跟在我们身后,时而跑到前面几步,又转过身来迎面走来,嘴里还咕噜着什么。父亲感到有些奇怪,这个马夫为何如此执着地跟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马夫一直跟到了雷响潭,父亲终于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问道:“你怎么老跟着我啊?”马夫盯着父亲的脸,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不是我老跟着您,是您太像当年我们1954年攻打一江山战役时的一位张连长了。”</p> <p class="ql-block">战友的一个军礼,仿佛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父亲和马夫四目相对,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马夫的眼中闪烁着泪花,他激动地说道:“连长,真的是您吗?您还活着!”父亲也激动地回应道:“小郑,你竟然还活着!”两人相视而笑,随即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模糊了他们的双眼。</p> <p class="ql-block">马夫激动地说:“我是103师1营5连的。”父亲立刻认出了他:“你是郑永贵?小郑,你真的还活着?”马夫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感激:“连长,当年我以为您已经牺牲了,没想到今天还能在这里见到您!”</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马夫站在路边,紧紧握着对方的手,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马夫问道:“老连长,您怎么会走到我们家乡仙岩来啊?”父亲感慨地说:“小郑啊,你还活着真是太好了!我这次来,是想在这里买块墓地,百年之后能有个安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马夫热情地邀请父亲到他家坐坐,父亲却笑着说:“你先别急,我们先去看看梅雨潭吧。”马夫笑着答应了,边走边介绍着梅雨亭的美景。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水花四溅,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父亲不禁感慨道:“这瀑布让我想起了奉化溪口,当年我们攻打溪口时,你帮我挑着小木箱,经过一个瀑布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马夫在一旁附和着:“记得记得啊,老连长!那场战斗真是惊心动魄,没想到今天还能在这里重逢。”马夫又问父亲:“您不会轻易逛风景的人,您来仙岩有什么事?”父亲坦诚地说:“小郑啊,不瞒你说,我想在这里买块墓地,百年之后能有个安息之所。这里风水好,能让我永远守护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马夫听了,感动地说:“老连长,这件事就交给我来办吧。”那天因为天色已晚,我们匆匆离开了仙岩。回家的路上,父亲的话匣子打开了,详细地给我讲述了他和马夫郑永贵的故事。郑永贵入伍早,由于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去给人家当挑夫,后来遇见了解放军,便跟在队伍后面参了军。</p> <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的后期,部队一路南下,父亲所在的三野315团,郑永贵成了父亲的挑夫。温州洞头位于浙江省东南,是浙南门户,东海前哨,外截海洋内资三江,是海上军事要地,国防天然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纷纷逃往东南沿海各岛,在东南沿海岛屿设置据点,企图封锁大陆,并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跳板。</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7日晚,正值中秋之夜,庆祝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仍在人们耳边回响。在乐清湾与温州湾交接处的海面上,出现了百舸争流的壮丽场面。百余条渔船满载着数千名指战员,向洞头列岛进发,首次渡海战役拉开了序幕。首战告捷,我英勇的解放军攻克洞头岛,歼敌3000余人,但随后两年内,又与敌军发生拉锯战,头尾“四出四进”,直至1952年彻底解放洞头。</p> <p class="ql-block">1952年1月11日,一个漆黑的晚上,一声紧急集合令传遍了整个军营,大家飞速按照命令要求,登上了早已停泊在码头的铁壳机帆船,船立即驶向了夜色茫茫的大海。当时父亲这个部队所属三野315团的前身是“铁道游击队”,大多数是来自革命根据地沂蒙山的“山东汉子”,不少人不谙水性,纷纷晕船,但仍然个个斗志昂扬。经3小时航程,先头部队分别于洞头岛的沙岙、鼻子尾登陆。红色信号弹划破寂静的海空,顿时枪炮声四起,一场血战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观潮山,俗称棺材岙,原是孤岛,三面环海,是无法攀登的悬岩峭壁,一面是大约几十米长连接洞头本岛的狭长通道,海沟把它与洞头本岛隔开。潮水上涨时,无路可通;海水退潮后,才能涉滩而过,因而地势十分险要,是“一夫挡关,万夫难闯”的易守难攻之地。守敌凭借坚固的军事工事,布设诸多隐蔽火力网,守可阻止我军进攻,退可直接接受海上军舰支援,下海逃窜。1月13日下午5时,我军向棺材岙发起进攻,而敌军在海上炮火支援下,困兽犹斗,以密集的交叉火力阻击冲锋。战士们前仆后继激战数小时,突击连党员、班排骨干几乎损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郑永贵已经是排里的机枪手,他翻滚到距离敌人四十多米的地方,端起冲锋枪与敌人对射,掩护全排进攻,枪管打红了,机身烫手。结果不幸被敌人子弹射中,父亲眼睁睁地看着他倒下。激战三天三夜,八一军旗终于高高飘扬在观潮山,共歼敌854人,俘虏530人。1月15日即定为洞头解放纪念日,棺材岙也易名为“胜利岙”。这场战斗打的异常惨烈。很多战士牺牲在洞头岛上。那些参加过八路军,闯过了百团大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