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还是“费祎不死,蜀汉不兴”?

大风东方起

<h5>蜀汉四相。他们的施政,直接关乎蜀汉政权的命运。可是到了费祎这里,就开始坠落了。</h5><div><b>费祎,的确有过人之处,也是蜀汉实际上的第三任掌门人。但是“费祎不死,蜀汉不灭”的说法不准确,实际情况是“费祎不死,蜀汉不兴”。蜀汉的灭亡,费祎要负主要责任</b>。<br></div><div><b>费祎:蜀汉第三任掌门人</b><br>费祎,字文伟。三国时代蜀汉的政治家和将领,官至大将军。<br>费祎,与原益州牧刘璋为姻亲,因此进入蜀地游学。刘备入蜀后,随机加入了刘备阵营。后主刘禅时代,他为诸葛亮所信用,曾派遣他出使东吴;孙权对他评价也很高。在诸葛亮和蒋琬去世之后,他出任尚书令,进一步为大将军领侍郎。费祎即使不在成都期间,朝廷大事都要在施行之前先派人咨询费祎,如《三国志》卷44所载:<br></div><h3><u>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威刑,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u></h3> <h5>费祎的形象。费祎,确实具有过人之处,但是他的过失是不可忽视的。</h5><div>费祎,实际上是蜀汉的第三代掌门人。他的执政直接关乎蜀汉政权的安危存亡。因此,将他个人命运与蜀汉政权的命运联系起来,是非常恰当的,也符合当时的实际。<br><b>费祎施政,为蜀汉灭亡埋下祸根</b><br>不过,很遗憾,费祎的施政,直接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某种程度可以说“费祎不死,蜀汉不兴”。<br><b>首先,保国治民,搁置北伐大业</b>。相较于诸葛亮和蒋琬两代人的矢志北伐,费祎将此事搁置了下来,以至于每次姜维出击,人马都不超过一万人。这相当于改变了“还于旧都”的既定国策,影响深远。最基本挫伤的是蜀汉军的精气神,贻害无穷。<br><b>其次,内廷之祸,始于费祎当政</b>。通过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可见其对东汉覆亡历史教训的总结,也可见其对内廷之祸的防范。何为内廷?阉竖也。董允在世时,黄皓畏惧董允而不敢作歹,而陈祗也被压制。可是董允一离世,黄皓就被提升为中常侍,陈祗就代董允为侍中,这都是费祎在执政啊!</div> <h5>宦官黄皓的形象。司马昭之所以敢力排众异倾全国之力讨伐蜀汉,就在于他认定蜀汉有“内廷之祸”。果然,当曹魏大兵压境的时候,黄皓等人告诉刘禅,巫术可以退敌。</h5><div>再次,自陨其身,有负社稷重托。延熙十五年(253年)新年大会(腊月初二日乙未),就在费祎宴饮之际,曹魏降将郭脩借机刺杀,数日后费祎身亡。一国之相死于来自帝国的刺客之手,不是说刺客太厉害,而是费祎太轻信。早前就有人对费祎做个提醒。蜀汉将领张嶷曾写信劝他说:<br><h3><u>“当初岑彭、来歙都被公孙述刺客所杀,现在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作为警惕。”</u></h3>后世论三国人物中,成海应对费祎的评价很具有代表性,如其在《硏经斋全集续集》第10册《史论》中所言:<br><h3><u>“费袆之材,蜀中无与之敌矣。但雅量不及蒋公琰。盖公琰深浅莫测,文伟果于敏给,此所以短也。诸葛武侯连屯汉中,以图中原,蒋公琰屯涪,欲由汉沔以袭荆州。文伟给姜维兵,不过万人,而只欲保国治民。虽材之不能及,亦其势然也。魏势甚固,未易可图。及袆卒,姜维动引大兵,功绩不成,蜀之亡已兆矣。悲夫。武侯出师时,以董允郭攸之等侍中,故奸壬无得以伺,及文伟之世,不能屏逐黄皓,时无忠贞之士故欤。又可叹也。”</u></h3></div> <h5>费祎对“还与旧都”国策的改弦更张,就是蜀汉政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实写照。</h5><div>费祎,可惜了!蜀汉政权,可惜了!<br><b>所以,真实情况应该是“费祎不死,蜀汉不兴。”</b><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