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张家山汉简》

解放路第二小学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简”、“牍”、“帛”是殷商时期人们主要的书写载体。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张的使用才得以推广。殷商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长达千余年的“简帛时代”。</p> <p class="ql-block">说到春秋战国时代,大家立马会想到百家争鸣,各类学派齐放思想,比如儒家、发家、墨家等等,这些思想的交锋,绽放出无数灿烂的思想火花,其实除了这些学派争鸣之外,战国时代的各种科学技术也十分先进。我们认识历史,一般都是从现已有的资料和考古发现,要知道中华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如今都还有许多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全部找到,恐怕还有许多东西要被颠覆呢。</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湖北的江陵张江山,考古学家出土了一批书简,称之为"张家山汉简",这批汉简的出土,颠覆了考古界的传统认识,这批汉简记载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于西汉初期下葬,上面记载的文字重塑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这周咱们就来分享《张家山汉简》,大家一起学习。</p> <p class="ql-block">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大批竹简。这批竹简总数约一千余枚,共分9个部分: 汉律、《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算数书》、《日书》、《历谱》和 《遣册》等。其内容以汉代法律史料为主。汉律和《奏谳书》两部分竹简约七百余枚。《奏谳书》是汉代司法机构讨论疑难案件的案例汇编。</p> <p class="ql-block">《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 (公元前186)颁布的法令,律名有“金布律”、“徭律”、“置吏律”、“效律”、“传食律”、“行书律”、“杂律”、“□市律”、“均输律”、“史律”、“贼律”、“盗律”、“亡律”、“告律”、“钱律”、“贝律”、“赐律”等,共计20余种。另有“津关令” 1篇,全文作制诏的形式,内容是中央政府制订的津关管理办法。《二年律令》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奏谳书》是一部法律案件汇编,共包括20余个案例,反映了秦及汉代早期的社会生活。书中还有两个春秋时代的案例,其中一案的情节与 《韩非子·内储说》下“文公发绕灸”的故事相似。另一件引用《鲁法》云:“白徒者当今隶臣妾,倡当城旦。”是研究春秋时代法律的新资料。</p> <p class="ql-block">《盖庐》系一篇兵家著作,全篇为吴王阖庐与伍子胥的对话,阐述兵阴阳家的思想,强调“四时五行,以更相攻,天地为方圆、水火为阴阳、日月为刑德”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脉书》的中心部分与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讨论脉法的部分相同,但保存更为完整。另外,《脉书》中还记叙了许多古代的病名,依由头到足的次序叙述,其间也有属于全身性的疾病。有不少病名可以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找到。</p> <p class="ql-block">《引书》是讨论古代导引术的著作,详细叙述各种单个动作以及治疗各种疾病的导引方法,对动作的解释十分细致。简文有些可与马王堆《导引图》参证。</p> <p class="ql-block">《算数书》和传世《九章算术》的前 7篇相似,形式也是数学问题的汇集,大多以算法为题,如《分乘》、《相乘》、《合分》等。内中还有些与当时经济生活相关,如《里田》、《税田》、《金贾》、《程禾》等。</p> <p class="ql-block">《日书》原无标题,因内容与睡虎地秦简《日书》大体相近,暂如此加题。《历谱》是迄今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历谱》。《遣册》记录随葬器物,其中特别提到了“书一笥”,这与该墓发现竹简的情况一致。</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记载的国家,春秋战国以来,百家著书立说,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然而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焼咸阳宫、永嘉之乱、靖康之变等事件,导致中国很多古文献失传了。不过十分幸运的是中国早期的许多文献都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能够在南方许多墓中保存很多年。因此,我们能够通过战国、秦汉时代的竹简看到许多失传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中国有着近5000年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更迭。</p> <p class="ql-block">1983年12月,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接到群众举报,说在江陵县的张家山一带有人盗墓。博物馆一边联系公安机关报案,一边安排考古专家紧急赶往现场勘察。</p> <p class="ql-block">专家们驱车赶到张家山后,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被盗挖的古墓,只见山坡上有一个直径约60多厘的洞口,附近还散落着大量被挖出来的新鲜泥土。据村民反映,前一天晚上盗墓贼就被他们给赶跑了。</p> <p class="ql-block">专家们为了对古墓进行抢救,便随即展开了深入的发掘和清理,不过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是,墓葬内并没有什么精美的随葬品。一开始,专家们还以为是被盗墓贼得手了,不过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并没有被盗的痕迹,但是却出乎意料的发现了大量汉代竹简。</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本法律条文书籍,即《二年律令》中第一条《贼律》,记载的内容令人动容,洗刷了汉武帝的冤屈,证实被后人一直惋惜叫冤的李陵,其实罪有应得。</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99年,李广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汉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大军运送粮草。</p> <p class="ql-block">但背负二代人悲惨命运(李广、李敢)的李陵耻于押运粮草,于是上书汉武帝,请求出击匈奴。汉武帝指出没有多余的马匹,李陵回答“不须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同意了,就让路博德领兵接应李陵。</p> <p class="ql-block">不过,路博德是老将,羞于做接应工作,婉拒了汉武帝命令,认为秋季不该出战,等到来年春季,与李陵二人各率5000人出击匈奴,定能获胜。汉武帝怀疑李陵不愿出战,故意指使路博德上书,所以汉武帝让李陵率领5000孤军出塞。</p> <p class="ql-block">《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是:“(汉武帝)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让李陵牵制匈奴,不能专心对付贰师将军李广。</p> <p class="ql-block">李陵苦战八日,后无援兵,损失惨重,投降匈奴。《史记》记载是“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匈奴优待李陵,将自己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武帝知道后,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当然,《汉书》中记载的是汉武帝以为李陵为匈奴练兵,怒而杀了李陵母亲妻儿。</p> <p class="ql-block">《二年律令·贼律》: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其坐谋反者,能偏(徧)捕,若先告吏,皆除坐者罪。</p> <p class="ql-block">《二年律令·贼律》中虽然没有直接说投降匈奴该如何处罚,但连国内“降诸侯”等,都是诛连全家,那么投降汉朝生死大敌匈奴,其性质更为恶劣,焉能不诛连全家?</p> <p class="ql-block">湖北荆州江陵是楚郢故地,建国以来,这里出土了大批的珍贵的文物:举世瞩目的越王剑、战国丝绸、楚、秦、汉漆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胜迹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都足见每一位汉代书者腕底之功,笔有骨力,字得天趣,他们的合作取得了并行不悖的和谐统一的完美效果。</p> <p class="ql-block">张家山汉简在章法结体上真率质朴,其味无穷。其一,每字的势态不是左攲就是右斜,没有所谓“横七竖直”的匀整呆板面孔。</p> <p class="ql-block">有的笔画波磔如春波荡漾,有的大竖大勾提神醒目,如“听”、“也”、“守”、“时”等字。其二,每一个字的结构,汉有按照四角方正、四平八稳的俗套,都是一反常态的。是左右结构的字,不是左长右短,就是左短右长,如“斩”、“孔”、“雅”;是上下结构的字,要么上密下疏,要么上宽下窄,如“举”、“兴”、“与”;属同一偏旁部首的字,一反雷同,如“泄”、“温”、“渡”等字的“三点水”,布置或上、或中、或下,又特别是有“门”部的字,如“关”,“阑”,造形奇险别致,大有“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意境和原始拙朴的感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1988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张家山136号汉墓。共存44枚竹简,原有篇名作“盗貊 ”。据介绍,其“内容为孔子见盗跖,此篇即为《庄子.盗跖》。内容完整,与现存版本文字内容基本一致”。以简文与传世本相比较,似简文内容仅为传世本《盗跖》篇的第一章。廖名春先生认为:“简本《盗跖》篇字数约1692,距今本第一章的1748字尚差几十字。简本《盗跖》篇只有今本《盗跖》第一章的事实,与郭象注所反映的事实是一致的。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的相互印证说明,今本《盗跖》篇并非《盗跖》篇的原貌,《盗跖》篇原本与简本《盗跖》篇相似,只有今本《盗跖》篇的第一章。”(18)张家山136号汉墓的年代在汉文帝时,《盗跖》篇的出现,说明庄子一系的道家在那时也有相当广泛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书法在用笔上的发挥,说明草体字在字体演变中的作用,是符合书法发展史的规律。如隶书的起笔多是逆锋,但加草以后的简书,逆锋多不明显,放纵自然,甚至有些起笔处是露锋,转折之处出方析又变为圆转,这些都是后来草书的用笔。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每一简虽也有字数的限制,但不受限格所围,可以变化安排,有纵行而无横行,在西汉的简书中常有此种布局。</p> <p class="ql-block">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简书中的用笔、章法、布白也都具有独特的风韵。简书因书体庞杂,用笔也有区别。凡是古篆,用笔虽由圆转改为方折,但这承袭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还是长方形的,得其纵势。到了汉隶、分书用笔则把篆书中的圆笔变为方笔,线条开始有了粗细变化,造型改为横势,正面取势,这从用笔和形体上既可看到发展也可看出在发展中的过渡。现在我们写隶书都知道用笔上的“藏锋逆入”、“逆入平出”这一基本的用笔方法。还有“蚕头燕尾”的笔势。这些都是规整化的隶书特点。但这些规整化的特点不是一下就形成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形成规律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东汉的简书基本上纵横成行,排列严谨。在单行简中还可以看出偏左取势,以让过于波画,这是隶书发展到波磔突出以后才产生的笔法和章法上的艺术处理,具有篆意的简则无此现象。简书中还有把竖笔拖长下来的笔势,常有渴笔出现,并加粗笔划大胆用墨,确有草书悬针垂露的特点,加上用笔上的流动感,使章法布白更生动活泼,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产生一种天真自然、别具天趣的艺术效果。这种章法用笔上的创造,后来被草书章法所采用。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为后来魏、晋时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简牍是用毛笔和墨写的,字写错了刀子刮掉后再写。古书上记载说孔子在编定《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是说需要用毛笔加上去的就用刀子把它刮掉。</p> <p class="ql-block">张家山汉简,是湖北江陵出土的,其中有吕后时期颁布的《二年律令》,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史实,比如我以前一直纳闷,刘邦年轻时一直不事产业,没有什么正经姑娘肯嫁给他。直到四十多岁,走了狗屎运,被吕太公这个煞笔看上了,把女儿嫁给他,还出钱出人,帮他打江山。结果最后吕氏家族被一锅端,DNA完全灭绝。吕太公当年把女儿嫁给刘邦,说是自己会看相,他就没先看看自己的相?</p> <p class="ql-block">简中有一条简文,记载了“放讯杜雅”四个字,历来没有合理解释,先将简文引录如下:治狱者,各以其告劾治之。敢放讯杜雅,求其他罪,及人无告劾而擅覆治之,皆以鞫狱故不直论。对“放讯杜雅”四个字,整理小组的注释是:“放,《吕氏春秋·审分》:‘无使放悖。’注:‘放,纵也。’杜雅,联绵字,疑有深文周纳之义。”</p> <p class="ql-block">应该说,这四个字因为有上下文,理解它的大概意思并不难,整理小组说“深文周纳”,意思也没有大问题,关键是对每个字如何确解。而且整理小组的注释对“讯”字没有提及,实际上可以看出,其对另外三个字的训释并无把握,基本属于猜测。</p> <p class="ql-block">张家山汉简公布后,学界即热烈讨论,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特别是《二年律令》中的田制问题,更受到高度重视与关注,并形成了一些共识,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疏漏,值得进一步研究或商榷。</p> <p class="ql-block">涉及田制的年代问题,是研究汉初土地制度的关键和前提。与此相关的汉简主要有《二年律令》和《算数书》。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二年律令》的颁行时间问题。尽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学界已逐渐形成共识——《二年律令》的内容应从高祖到吕后二年不断修订而成,如高敏考辨说:“《二年律令》中诸律令,是吕后二年总结在此之前诸帝所先后制定的汉律的汇抄。刘欢、张忠炜和王彦辉也认为:将《二年律令》视作是汉初在秦律基础上制定,到吕后二年再次增补修定颁行的较妥。</p> <p class="ql-block">《二年律令》应该说是汉初以来施行律令的汇抄,主体为萧何所制定之律令。”“《二年律令》的内容并非制定或修订于某一特定年代,其中既有高祖五年、高祖十一年至惠帝初年以及吕后时期的条款,也有这几个时间点之外颁行的律令,甚至还有汉二年萧何‘为法令约束’的内容。”但“二年”究竟是指吕后二年(前186年),还是惠帝二年(前193年),抑或汉王二年(前205年),目前还存在争议。一般来说,学界多主张其“二年”是指吕后二年,例如:“简文中有优待吕宣王及其亲属的规定,吕宣王是吕后之父的谥号,始用于吕后元年,故‘二年律令’的‘二年’应是吕后二年。</p> <p class="ql-block">出发,《引书》也是中医学最早的典籍之一。不过必须指出的是,《黄帝内经》虽然结构宏大,在学术和文字上更加成熟,但由于成书时间过于漫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某些意识形态的干扰,比如在“四季养生”方面,《引书》对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房事时间有明确的指导意见,说明当时的医家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黄帝内经》虽是稍晚编辑而成,但在这个问题上不是语焉不详就是根本不提……凡此种种,《黄帝内经》和专注于医学目的《引书》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目前,对《二年律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曹旅宁的《张家山汉律研究》、杨振红的《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朱红林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等,而更多的研究成果是通过论文的形式呈现的。学者们从户籍管理、婚姻家庭、继承制度、法律制度、妇女地位等不同视角,对《二年律令》进行了剖析与解读,在许多专题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一较高的研究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把简牍资料与文献记载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取地下之资料与纸上之内容比勘互证,进而从法律规范的角度俯视汉代社会一般民众与贱民的身份地位,没有扎实的文献功底、娴熟的简牍解读能力和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是无法做到的,王彦辉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汉代社会研究》(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以下简称《研究》),就是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p> <p class="ql-block">《研究》一书共分六章,是一部贯通法学、历史学、简牍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力作,全书重点对《二年律令》中的《户律》、《置后律》、《杂律》的制作年代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与论证,并分别将之运用到汉代的土地制度、继承制度、私债以及私奴婢等问题的研究之中。从所研究的课题来看,既有秦汉历史研究领域的老课题,也有简牍资料提出的新问题,作者没有将问题研究“碎片化”,而是围绕几个具有宏观意义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把自己的研究心得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推陈出新,新有心得。</p> <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新年已到,疫情未平,大家都注意安全。周末愉快,晚安。[抱拳][抱拳][抱拳]</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lkd97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