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疫区,荆棘载途

<h1><ul><li><b>疫初:艰难开局</b></li></ul></h1> <br> 经过夜以继日的48小时奋战,1月24日全院改造出了200多张可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床位。虽然只有200多张,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奇迹。<div><br><div> 1月24日,这200张病床不到2小时便全部被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住满。到1月25日,又陆续改造好剩余的300多张,也是“瞬间”住满。</div><div><br></div><div> 自此,我院所有病区500余张床位在48小时后基本改造完成。虽然各处漏洞多多,有些甚至强行拼凑。但竟也初具规模,像模像样,堪堪能用。</div><div><br> 问题有没有?有!</div><div> 多不多?很多!</div><div> 重不重?有点重!</div><div> 但比起许多兄弟单位的“裸奔”,我们那是强了太多!</div><div> 话题特殊,在此不做展开。</div><div><br>下图:初期简陋、拥挤、危险的值班室</div></div> <div><br></div> 随后,在全院上下所有员工的同心协力、不计生死的努力下,这起初无数的问题,开始逐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努力克服。各病区的医疗工作在艰难中迅速展开,在混沌中有序进行。<div><br></div><div> 仓促中改造完成的武昌医院,恰如一架仓储间拼凑出来的飞机,在生拉硬拽之下勉强发动并开始迅速推进,艰难升空。<br></div> <div> 这架几乎是强行在规定时间起飞的飞机能否能安全降落,是当时谁也没有时间去考虑问题!<br><br> 从1月21日晚接到通知到22日开始清空医院,从22日晚紧急支援门急诊,到23日才开始全体搬家、紧急培训。从48小时前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到不到48小时后的全员投入、一线战疫。是无数人的殚精竭虑,无数人的历经生死。</div><div><br> 什么是战疫,这就是战疫。什么是战场,这就是战场,这里更是和死神赛跑的赛场。我们每早一秒钟投入,患者就少一分钟病痛。我们每早一秒钟救治,战场就少一分钟伤亡。</div> <div> 大武汉的数万一线抗疫人员,在疫情之初无不是以一腔热血和平凡之躯在浇筑新的战疫防线,将无数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平凡化作非凡。<br></div><div><br></div><div><br></div> 医院计划按患者病情的轻重将全院病区分为A、B、C、D四个大区,个大区一常规病区为单位又分为若干小区。后来我院又开被安排始接收合并感染新冠肺炎患的精神病者,不得不再分出了一个专门J区。 在这12个区中,A区和原重症医学科一起,配备有最多呼吸机,准备收治最危重患者。后续的战疫中,A区确实是病情最为惨烈、“小黑车”来得最频繁的病区。<br><br>下图:A区和常常往来的殡仪馆小黑车 <div><br></div> 医院其他区域据说是按患者病情轻重依次分为B、C、D、区。我们被分到了D区,从排序来看,貌似是个还不错的分配。<div><br>下图:实际上,情形并非“还不错”的D区</div> <div><br></div> <h1><ul><li><b>疫初:舍生取义</b></li></ul></h1> 通知是1月24日正式开始接收新冠住院患者,但其实在23日后半夜便开始收治。院内病区几乎是前一秒改造完毕,后一秒便开始接受病人,争分夺秒此为是。<div><br></div><div> 其他病区均是边改造边收治,改造好一区就收治一区。重症区、A、B区冲在了最前。D区新冠肺战疫在1月24日清晨正式拉开序幕。</div><div><br></div><div> 诺大个D1病区,41个床位,分分钟便塞满了各种轻重不一的新冠患者,速度之快,虽然在意料之中,也让我们手忙脚乱一上午。直到中午患者才勉强安排妥当。</div><div><br></div><div> 1月24日一整天,是大量的入院患者信息问询记录,是海量病程病历整理书写,是海量的患者治疗处理,是海量的配药、打针、输液……</div> <div><br></div> 那天,即便是有所准备,即便早先就上了全区一大半的医护人员,但每个人都忙的焦头烂额、筋疲力尽。<div><br>下图:工作中晕倒的医护人员</div> <div> 1月24日,作为夜班医生,我没有参与第一天白天患者的收治,错过了这个纷繁混杂的历史时刻,不知该庆幸还是遗憾!<br><br> 2020年01月25日凌晨,夜班战疫第1班。可能是因战疫物资匮乏,从第1班开始,夜班计划只安排1位医生进入病区(原计划是2名)值守。时长:8小时。</div><div> </div><div> 24日晚,离家出发,小神兽坚持出门送别。</div><div><br>下图:2020年1月24日 23时45分 战疫出发</div> <div> 提前来到医院熟悉病区环境。实话实说,下病区前,D区具体在哪、门开在哪个方向都还不知道。<br></div> 凌晨1点,主任没有睡,他守在病区的门口,帮助我们每个第一次进入病区的同志整理装备,穿戴隔离服,交代注意事项。<div><br></div><div> 其实此时他还发着烧,原因不详,可能是因为感冒加上连续的劳累。1月19日科室里意外出现了那位新冠肺炎患者,而且还在人员密集的病区滞留了3天。科室里每个人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了这名患者,都是潜在的被感染者。而主任恰好此时出现低烧发热,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div><div><br>下图:凌晨一点还在病区门口守着的主任</div> <div><br></div> 战疫初始,形势严峻,说是“危急存亡”实在是一点也不夸张。一边是从未面临的巨量繁复工作以及短缺的关键物资,一边是“毫无经验”临时整合的战疫队伍。面此种形式的疫情和战疫任务,没有上级专家指导,没有任何经验借鉴,从里到外一穷二白。所有问题必须也只能在实战中发现、总结、解决。<div><br><div> 病区里是大量烈性传染性疾病患者,病区外多是经验匮乏的“敢死队员面”。前路漫漫,危险重重。此时的病区主任就是病区战疫一线工作的总指挥,是一切问题的第一直接责任人,一切涉及生死安危的责任承担者。</div><div> </div><div> 虽然经过初步筛查,但并未完全排除被感染,此时疑似感染而发烧,任谁都有由充足的理由离岗休息、安心诊治。但主任并没有选择离去,而是和我们坚守在一线。<br><br> 为了避免影响他人,主任在病区楼下办公区找个了单独的小房间,搭了张临时的床,架起了办公的电脑。自战疫第一天开始便住进这个小房间,边输液治疗边办公,至此自身警报接触,直至我院战疫最后一天。</div><div><br>下图:主任和他的“战疫小房间”</div></div> <div><br></div> 有时我想,一个时代,从来就不缺英雄<div> 只是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来过!</div><div><br></div> <h1><ul><li><b>疫区:初上战场</b></li></ul></h1> 凌晨1点多,在主任的帮助下,应该是第1次完整、正确的穿戴上了全套的隔离防护装备。在一天前紧急驰援门急诊的战场上滚爬一圈后,发蒙的脑袋似乎有点清醒了。再次穿戴上防护装备后,少了新鲜、刺激、帅气,多了紧张、忐忑、沉重。<div><br>下图:1月25日凌晨,紧张的小手和第1次“全副武装”</div> <div><br></div> 重装出发,即将离开清洁区。面对眼前黑洞洞的大门,内心是抗拒的,心情是悲壮的,脑袋开始眩晕。<div><br>下图:昏暗走廊和尽头紧闭的污染区大门</div> <div><br></div> 跨过大门进入缓冲区,在漆黑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灯光,还要排上一层无比熟悉的陌生楼梯。露头的尽头,才是紧闭的污染区大门,那门后才是真的战场。<div><br></div><div> 走近过去,那门与白天看到的即一样又完全不一样。一样的是门,完全不一样的是心情。</div><div> </div><div> 终于推开了那扇贴着“污染区”三个醒目大字的门,踏入其中,伴随着身后的沉闷的关门声,眼前便一片模糊,我进到了仿佛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div><div><br>下图:后来补拍的污染区大门</div> <div><br></div> 那晚,凌晨一点,在一个密闭湿闷的环境里,透过模糊的护目镜第一次打量着眼前这个陌生的世界,第一次觉得它既空旷又压抑。<div><br><div> 一整个病区,挤满41名新冠肺炎患者,空旷的走廊上,1位医生。在寂静湿闷的冬日午夜,伴随着行走时隔离服发出的沙沙声响,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穿行在大量新冠肺炎患者的世界里,我踏上了这从未经历过的战疫战场。</div><div><br> 病区里病房门大多关闭着,少数半开着。透过那些半开的门,可以看到病房里情景。病房里不是烈性传染病患者该有的单人单间,大多2、3人一小间,少数是6人一大间,狭小的空间内多还各自拉着厚厚的床帘,更显拥挤压抑。</div><div><br>下图:略显拥挤的病房</div></div> <div><br></div> 汹涌的疫情下,哪有单人单间。病区和疫区、治病和抗战疫,并非名字上的不同。<div><br><div> 房内的新冠患者,有的喘着粗气,费力呼吸。有的间断咳嗽,吐着粘痰。咳嗽和呼吸困难的患者多拉下了佩戴的口罩。寂静的病区里,每一声咳嗽都显得那么刺耳,每一口咳痰,都顷刻间化作我脑海里喷溅而出的飞沫。</div><div><br> 病区外干冷,病区内湿闷。护目镜很快一片模糊,听觉瞬时变得敏感。耳旁此起彼伏的喘息声和咳嗽声告诉你,那喷溅而出的飞沫并非只在你脑海里,它们还实实在的飘荡在这狭小病房的每一个角落里,飘散在整个病区每一寸空间里的。</div><div><br></div><div> 这里,是飞沫的世界、病毒的海洋。全身360度无死角被包裹在新冠病毒海洋。你仿佛能感觉空气飞沫中的病毒,正奋力的从你口罩缝隙里、护目镜透气孔里、防护服缝线洞里,奋力的往里面钻。</div><div> </div><div> 生与死就在这一层薄薄的、布满缝隙孔洞的防护服两侧。这种感觉,怪异而令人浑身不自在!</div><div><br>下图:病区采集咽拭子</div></div> <div><br></div> 也许是深夜太过寂静,也许是病区太过封闭,也许是自身太过怯懦。带着条纹的防护服在那一刻,并没有给人以太多的安全感。<div> 半小时后就润湿的口罩,更令人惴惴不安。战疫第一班,睁眼到天亮!</div><div><br>下图:白班空余时打开病区窗户透气,畅快呼吸的幸福难以言表</div> <div><br></div> 通过第一个夜班我知道,全院病区大体只能分为有呼吸机与无呼吸机区了。有呼吸机的危重症、A区,确实基本都是危、重症患者。而BCD区,却完全不是我们此前认为的“轻症舒适区”。<div><br>下图:A区重病患者</div> 尽管第一批一次性就有7整家医院投入战疫,但感染的人口基数太大,其中病情较重甚至危重的更是不少。区区数千床位,在那样的体量数量面前,不太值一提。<div> 加之患者蜂拥而至,就更不用谈轻症区分了。余下各病区患者病情基本大同小异,无处不重症是也。<div><br></div></div> <h1><ul><li><b>疫区:穷鸟入怀</b></li></ul></h1> 第1个夜班结束不久,我们还很快的意识到是,战疫形势比想象中的要严峻得多、复杂得多。不光是新冠患者的病情比想象重的复杂麻烦,还有各种防护物资的严重缺乏。当时战疫物资之缺乏,在1月23日病区还在改造是,院里的物资求援海报就经做好并广泛发布。<div><br><div>下图:2020年1月23日 同步求援通告</div></div> <div><br></div> 护目镜不够,可以消毒循环再用。面屏不够,塑料板活页夹也能凑合代替。鞋套不够,两层塑料袋是不错的选择。<div> 但我们缺的还有最为关键的防护服。没有防护服,则等同于在病毒前光腚前行。</div><div><br> 缺乏战疫物资怎么办?此处还是只能凉拌!</div><div> 此时是整个武汉市的防疫物资最为匮乏的阶段,整体状况可谓哀鸿遍野。</div><div><br></div><div>下图:武汉战疫初,全线告急的物资</div> <div><br></div><div> 最后我们扒拉扒拉手上的物资,在看看身边战疫的队伍。减少下病区医护人数和频次是唯一的办法。原计划一批次2医6护一组下病区,现不得不临时改为1医4名护。计划一班次8小时,但考虑到口罩防护服的安全问题和医护人员的膀胱承受能力,不得已改为了6小时。<br></div><div><br></div> 即便是这样,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物资补给,那时手头的物资数量估计连一周都撑不过去(因该说当时标准的防护服确实没有撑到一周)。<div><br>下图:2月初,三台对讲机、三个病区,一个头枕隔离服的留守值班医生(值班医生还是有的,需要时其他人随叫随到,缺的是防护服)</div> <div><br></div> 战疫之初,除了病人,什么都缺。争领物资成了每一位病区主任和责任护士长的头等大事。今日不知明日事,明日不知在哪里。防疫物资的匮乏,成了抗疫初期压在每一位一线职工心头的巨大石块。<div><br> 那些时在下班之余,我们便在各个物资捐赠群里辗转腾挪,申领(争抢)各种防疫物资。各界捐赠防疫物资的单位和机构很多,但物资的总数比较有限,且多是消毒水、护目镜、橡胶手套等。标准防护服基本上是没有。</div><div><br></div><div> 即便是样,申领(争抢)物资也是非常激烈,分配的结果往往也是“僧多粥少”。字此期间期,我们在一个护目镜捐赠群里申请(争抢)到了2000个游泳镜(替代护目镜)名额,但随着申领的队伍增粗,最后分配手的,只有198个。</div><div><br>下图:从2000到198的护目镜</div> <div><br></div> 游泳镜的申领(争抢)都如此激烈,其他的防疫物资的争抢就更不必说了,武汉战疫初期物资匮乏,又是可见一斑! <div><b>注:部分图片为驰援我院四川医疗队拍摄</b></div><div><br></div>第五章 (完)<div><br></div><div>第六章 战疫,千难与万险(待续)<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