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神秘的部落民族--白裤瑶》

格戈阿江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少数民族瑶族包含许多不同的族群,各有不同的习俗和语言。其中一个族群是布诺人,国人称之为“白裤瑶”。</p><p class="ql-block">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人”。因男子常年都穿着齐膝白裤而得名“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的瑶山乡一带的大山深处,总人口约4万。</p><p class="ql-block"> 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nbsp;</p><p class="ql-block"> 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服从男子的支配。</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对铜鼓钟爱有加,在近4万的人口中,就保存有4-5百多面铜鼓。铜鼓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战乱年代铜鼓为战鼓使用。如今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敲打。白裤瑶自从有了铜鼓以后,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白裤瑶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打铜鼓最具有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打铜鼓的人都是男子,需要两人配合打一面铜鼓,一人左手拿着鼓槌敲打鼓心,右手执小竹棍在铜鼓边沿轻轻击打;另一人则双手合抱一个木制风桶,在铜鼓背面接音,按一定的节奏前后晃动,使铜鼓产生共鸣,让声音更雄浑,传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男性的日常生活中,养鸟、斗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休闲生活方式,在瑶寨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鸟。走进瑶寨,房前屋后处处可见鸟笼里养着画眉鸟。</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女子服饰分为夏冬两种。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片粗布,前一片为纯黑色,后一片绣有瑶王大印图案,表示对前人的尊重。&nbsp;</p><p class="ql-block"> 夏装很随意的搭在肩上,而里面什么都不穿,女性双乳若隐若现。因此,也有人将白裤瑶称为两片瑶。</p><p class="ql-block"> “两片瑶”就源于白裤瑶族妇女夏季服饰。白裤瑶族妇女不遮双乳,不是情欲上的展露,而是族人对母性的原始崇拜。</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白裤瑶年轻妇女都穿上了内衣,不穿内衣的妇女已经非常少见,只有一些中老年妇女还保留着传统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妇女精于纺织,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手工制作技术。白裤瑶的服饰制作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为它每一道工序都受季节的影响,自己织布、纺纱、刺绣、画图案,要三十多道工序。其中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粘膏染。</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粘膏染,是一种取自神奇粘膏树粘液为防染剂的防染技艺。白裤瑶人利用粘膏树脂制作防染剂,通过该防染剂画纹样后,利用植物染液进行染色,得到的就是粘膏画。粘膏画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制作粘膏、绘制粘膏画、染色、脱膏三个部分。传统绘制粘膏图案,一般是在农闲时间,或春节前后,这段时间的温度适宜绘制粘膏,图形不易脱色。</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女子下身穿着以蓝白色为主调的百褶裙,不分老幼,同样长及膝盖,行走或劳作时,键美的双腿暴露无疑,性憾而飘逸,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史上最早的超短裙。</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族村民大多数散居于大山深处,部分村民依然居住在茅草房中,属于极度贫困人群,</p> <p class="ql-block">  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新模式助推白裤瑶脱贫致富。</p><p class="ql-block"> 为彻底改善瑶族村民居住生活环境,改变薄田散种的单一收入来源状况,当地政府依托白裤瑶族特有民族文化资源,将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打造成为建筑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自然生态和谐的民族文化景区。</p> <p class="ql-block">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白裤瑶无稳固住房问题,又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解决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带动白裤瑶脱贫致富。</p> <p class="ql-block">  白裤瑶来源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白裤瑶鬼师念词中说:白裤瑶的老祖宗从江苏糯米街来到贵州独山,而当地人说,他们的祖宗先到独山,并在水塘中沉藏磨刀石作记号,白裤瑶人下水摸磨刀石,因未能摸到磨力石只好作罢,便搬迁到荔波县的小七孔居住。小 七孔跳蚤太多,他们的老祖又搬到纪马村,在纪马村粮食不够吃,最后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乡蛮降屯,据传在蛮降屯建村已有10余代人了。这些传说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即居住在蛮降屯的白裤瑶是从外地迁来的,他们不是本地的原住民族,他们在蛮降定居之前曾在多处地方停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