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成就极高,且擅长书法和绘画,对后世颇有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著作传世。苏轼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嗜石成癖者,他对石有着特别的情愫,留下了许多咏石诗文,如《仇池石》《雪浪石》《双石(并引)》《咏怪石》《壶中九华》等诗词及《怪石供》《后怪石供》等文著。</p><p class="ql-block"> 苏轼为人豁达,作品大气磅礴,为政忧国忧民,一生经历坎坷。21岁(1057年)中进士,名扬京城。25岁(1061年)步入官场,先授凤翔通判,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43岁(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御史台监狱4个月,出狱后贬谪黄州、汝州,在黄州长达5年时间,曾于城之“东坡”开荒种田。49岁(1085年)东山再起,还朝任礼部郎中,再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晚年因新党执政,57岁(1093年)以后一直被贬官,先贬至定州,后一路南下,贬至英州、惠州、儋州等地。宋徽宗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遇大赦北还,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途中因长期热疾,病逝于江苏常州,年65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p> <p class="ql-block">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57岁的苏轼由于直言劝谏,激怒皇上,被贬于河北定州做知州。苏轼在衙署后花园偶得一石,此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呈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蜀人孙位和孙知微的水画一样,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遂命名为“雪浪石”。此石高76厘米,宽80厘米,底围196厘米。苏轼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琢成芙蓉盆,将石置于盆中,移至其所,将其室命名为“雪浪斋”,题《雪浪石》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p><p class="ql-block">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p><p class="ql-block">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p><p class="ql-block">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p><p class="ql-block">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p><p class="ql-block">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p><p class="ql-block">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p><p class="ql-block">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p><p class="ql-block">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p><p class="ql-block">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p><p class="ql-block"> 全诗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诗的开头到“此物僵卧枯榆根”,共12句,通过描绘太行山的雄伟,来衬托产自此山的雪浪石之奇。前8句是苏轼游太行山飞狐口有感而发,而未直写雪浪石,从雪浪石不平凡的来历落笔,写它来自太行山上,接着描摹了太行山的雄伟高大。来自太行山的雪浪石自然也令人艳羡!接下来“朅来城下作飞石”一句,说这块“雪浪石”出于太行山,是当年与敌人激战时的“飞石”。苏轼的盆铭诗亦有一句“异哉驳石雪浪翻”,“驳石”,即古作炮石。“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二句,表面上写“雪浪石”僵卧枯榆树根旁,不能再抗敌的遭遇,实际上是在抒发诗人报国不得的感慨。“僵卧”一词极其生动,借石传情,表达了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情怀,这是全诗揭示题旨之处。</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从“画师争摹雪浪石”到本诗结束,共8句,写雪浪石现在的处境,抒发诗人的情感。“画师争摹雪浪势”以下四句颇多感慨:原本是惊落天骄魂的飞石,现在变成了被争摹玩味的观赏石。离堆(都江堰)四面环水,若无蜀士李冰,也发挥不了水利作用。“老翁儿戏作飞雨”以下四句,写自己将雪浪石放在大盆中,激水其上,犹如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以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深感世态炎凉。</p><p class="ql-block"> 诗的前半部分偏重写景,群峰争雄傲苍穹的气势,飞狐山脊拔天起的峭立,江堰环水珠跳盆的秀美,天公造物不见痕的神奇。后半部分偏重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浮荡在心中。河山虽好,却阴霾笼罩,感慨报国不得,只能思忖故土、想念亲人,在“谁与论”的孤寂和无奈中赏石玩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 当时苏轼得到此石,便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琢成芙蓉盆,将石置于盆中,盆高60cm,直径136cm,盆外刻芙蓉两周,盆</span>唇上刻有苏轼《雪浪石盆铭》:“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铭呈回文格,首尾相接,可变化数十种读法,皆能成诵。</p><p class="ql-block"> 建中靖国元年,定州知州张舜民,与苏轼关系甚好,修缮了雪浪斋,重新置放盆石。是年,苏轼在“大赦”北还中离世,雪浪石渐渐被湮没。明万历年间,原盆、原石先后在定州发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盆石一起移到定州众春园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赵州刺史李文耀掘得一块太湖石,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差人将石移至定州"众春园",两石从此相映成趣,并被御题为前雪浪石和后雪浪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后乾隆皇帝朝五台山住定州众春园时,对东坡先生的雪浪石喜爱又加,不但一连做了三十多首雪浪石诗,还命宫廷画师画出雪浪石的形状,珍藏在三希堂之中,经常展开画作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到定州视察,聊有兴致的参观了雪浪石,并为大家读诵了刻在芙蓉盆沿的东坡诗铭。2009年10月18日,赵志海先生携友人去定州游览,来到众春园参观了前后雪浪石,回献县后题联"雪浪连天涌,松醪亘古名。"</span></p> <p class="ql-block"> 雪浪石是一种水冲片麻岩,广泛分布于太行山和燕山河谷,北自涞源、南至平山县多有出产。按黑岩石地质学,应是“花岗片麻岩”,其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具有明显的片麻构造,为变质岩浆岩。</p><p class="ql-block"> 北宋杜绾(云林石谱》(卷下)记载:“中山府土中出石,色灰黑,燥而无声,混然成质,其纹多白脉笼络,如披麻旋绕委曲之势。东坡顷帅中山,置一石于燕处,目之为雪浪石。”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燕处,即居处。</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初,河北曲阳逐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景观石基地,雪浪石逐步为人们所识,成为继太湖石、灵璧石、泰山石之后的又一文化名石。</p><p class="ql-block"> 雪浪石矿脉存在于太行山脉古北岳恒山山系,石质坚硬,纹理丰富,尤以裸露于河床之侧的孤石品质为胜,石头表面经千万年水冲风蚀,花纹更加突出。宛如一幅幅气势磅礴的水墨画,神工鬼斧自然天成。恒山之雪浪石,采日月之精华,得北岳之神佑,雄浑稳重,恒运久远。小者可摆于客厅案头,可陈于庭前院内,雅俗共赏,石来运转;大者可树于村口街巷,立于游园绿地,筑恒久之基,挡歪风邪气,展自然雄伟之姿,颂天下盛世太平。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