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暗殺慈禧,怒懟蔣介石,死時卻連棺材都買不起

茅明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所有人都知道蔡元培是一代教育家,是北大校長,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個充滿俠義的殺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名字多,頭銜也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介紹蔡元培是個麻煩的事,首先是他的名字很多,他本名是蔡元培,又化名蔡振、周子魚,先是字鶴卿,又字仲申啊,民友啊,孑民啊什麼的,反正是一大堆, 估計厲害的人物都有這麼多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頭銜也多,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學問家,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過國民黨的中央執委、國民政府的監察院長、中華民國的首任教育總長等,都是部級大員。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當過北大的校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你見過造炸彈的校長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絕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蔡元培去北大教書之前是乾什麼的,他是造炸彈搞暗殺的。 他也不是一出生就造炸彈搞暗殺的,在造炸彈搞暗殺之前,他也還是教書的,這其中有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凡厲害人物,都有一個傳奇的少年經歷,蔡元培17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26歲成為翰林院編修,基本夠得上傳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當親友覺得他前途無量時,蔡元培卻甩手不干。 1898年10月,本當大展身手的蔡元培卻打了個長期休假報告,悄悄地離開北京,跑回老家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著前途無量的黨校幹部不做,非要跑回去做個連編制都沒有的教書匠,一般人還未必敢,但蔡元培敢,他就是為教育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校後的蔡元培,躊躇滿志,聘任新教員,修訂新章程,還把政府嚴厲查禁的《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拿來給學生看,學堂內一時嘩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改革,就有人阻攔,還是在大清朝的眼皮子底下,舊派教員薛炳、任秋田就特別不服,但又沒有炸彈,也沒有手槍,就打小報告,請學堂的督辦徐樹蘭干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樹蘭一聽,急了,將大清帝國的專制主義核心價值觀“正人心”的上諭送來,讓蔡元培掛在學堂上,每天對著看幾遍,好好改造下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一聽,火了,這算什麼,你掛我就辭職。 學督以為他在嚇唬,堅持要掛,蔡元培真來勁了,憤而離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個腐朽沒落還如此冥頑不靈的朝廷下談教育救國,那簡直是個笑話,最好的辦法就是推翻它,把它炸得稀巴爛,再建立起新的秩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開始了他的炸彈救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4年,蔡元培秘密加入了楊篤生成立的“暗殺團”,“跪而宣誓,並和雞血於酒而飲之”,成了名副其實的刺客、殺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殺手就得殺人,“暗殺團”的首要目標便是大清帝國的最高領導人——慈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想到了炸藥,可以在慈禧出行的路上埋伏,或者乾脆挖個地洞到慈禧的寢宮下面,再將其炸死,也不是不行。 後來汪精衛就是這樣做的,差點就把攝政王載灃炸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帶領研製小組,買書籍、買材料,日夜攻關,反複試驗,終於研製出一種體積小、威力大的炸藥出來,準備伺機而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19日,暗殺團成員萬福華在上海行刺前廣西巡撫王之春,未成,被捕入獄。 暗殺團成了恐怖集團,老窩也被清政府給端了,蔡元培只好藏了起來,短暫的刺客生涯也就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蔡元培加入其中,並被孫中山委任為上海分會的主持人,還是黃興親自將孫中山的委任書送到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這樣,蔡元培便跟著孫中山幹革命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唐至清,1200多年,翰林何其多,然而,以翰林身份,造炸彈、搞暗殺、幹革命,除了蔡元培,世間再無第二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意外的首任教育總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意外的武昌起義卻意外地成功了,而孫中山先生也意外地成為了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蔡元培則意外地成為了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魯迅、許壽裳、王雲五等一群牛人便是這個時候被蔡元培發現,並請進教育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共也就三十來個人,辦起事來比現在動輒上千上萬的部門還牛,短短的兩個月裡,他們分別起草了小學、中學、專門學校以及大學的各項製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全部學制草案,實於此時大略完成。”後來的北京政府正是在此基礎上製定了著名的“壬子癸丑學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還首次將“五育並舉”的教育思想,寫進了中國的教育政策中,“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人還真沒有這樣的氣魄和膽量,蔡元培就是這樣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蔡元培又辭職不干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7月2日,為抵制袁世凱的專制獨裁,蔡元培又辭職不干了。 袁世凱說:“我代四萬萬人堅留總長!”蔡元培答:“元培亦對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卑不亢、擲地有聲,蔡元培以46歲高齡又跑到歐洲遊學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後,袁世凱早已命喪黃泉。 一份來自教育部長范源濂的急電再次撩動了蔡元培平靜的心:“國事漸平,教育宜急。現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師表群倫。海內人士,咸探景仰。用特專電敦請 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鑑允。早日回國,以慰瞻望。啟行在急,先祈電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許正是“教育宜急”這四個字真正打動了蔡元培的心,1916年10月2日,蔡元培啟程回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1月4日,蔡元培抵達北京,當天的報紙上是這樣登載的:大風雪中來此學界泰斗,如晦霧之時,忽睹一顆明星也。 北京成新政新事,人們對改革之舉充滿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注定要改寫歷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學真精神</b>之一:<b style="font-size: 22px;">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之前,北大是什麼樣的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採訪一下附近的妓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京最為繁華的煙柳之地“八大胡同”,就流傳著“兩院一堂”的說話:來這裡尋歡作樂的大爺,多是“兩院一堂”的人,“兩院”指的是 參議院、眾議院,最高立法機構;“一堂”呢? 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全國最高學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北大學生愛逛窯子,還真沒冤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學校裡面,學生都不叫學生,叫“老爺”;老師也不叫老師,叫“中堂”。 有“老爺”上課還隨身帶著跟班,上課時間到了,跟班跑到老爺面前,口呼:“大人,請上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體育課更搞笑,體育老師都是這樣對學生髮號施令的:“大人!向右轉!”“大人!向左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樣的地方,能培養出人才那就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決心改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天后,北大的開學典禮上,蔡元培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就職演說,針對學校的不良風氣,蔡元培提出了三項要求:“拍定宗旨”、“砥礪德行”、“摯愛師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並開宗明義,闡發他對大學性質的理解:“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的話擲地有聲,足以讓大雪中的北大為之震撼,也正是從蔡元培的這一句話開始,中國的大學才真正地擁有其獨立的人格:大學就是大學,不是權力的依附,更不是你升官發財的階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學真精神</b>之二:<b style="font-size: 22px;">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9年春,巴黎舉辦的“和平會議”,並沒有成為人們期待中的那樣大獲成功,山東的權益竟被日本所侵占,舉國激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4日,北京各校共5000名學生遊行示威,得知學生將採取行動,他沒有像一年前那樣全力阻止,而是保持某種“放任”的姿態,對於學生的愛國之舉, 蔡元培內心是同情乃至贊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動卻出人意料,甚至出現焚宅毆人的越軌局面,最終有32名學生被捕,其中北大學生20人,這是蔡元培所不能容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次,他完全站在學生的一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天晚上,蔡元培來到三院禮堂上,對著學生講:“發生這種事,我這個校長要引咎辭職,不過在我辭職之前,一定會把三十二位學生保釋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四處奔走,聯絡其他13所大專院校的校長,一再同北京政府交涉,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支持,最後以身家作保,要求北京政府釋放被捕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迫於壓力,當局最終釋放被捕學生,5月7日,蔡元培率領全體師生親自迎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大家都以為事件已完美結束時,蔡元培卻因為營救學生而得罪了當局,尤其是親日派,為緩和親日派的憤怒,且不願意因個人去留而使得事態進一步擴大,蔡元培決定辭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9日,蔡元培割掉長須,登上南下的火車,悄然離開了北京,並於《晨報》刊登聲明一則:“殺君馬者道旁兒,民亦勞止,迄可小休 ,我欲少休矣;北京大學校長,已正式辭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要辭職,北大的學生和老師卻不同意,學潮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19日,北京各校再次罷課請願,要求政府迎還蔡元培,學生還親自組成了“南下代表團”,由張國燾帶隊,親自勸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12日,蔡元培由杭州返回北京,重新主持北大校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世間再無蔡元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3日晨,蔡元培起床後剛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鮮血跌倒在地,然後昏厥過去。 兩天之後,醫治無效,溘然長逝,年七十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這位曾經以一己之力影響著整個時代變遷的北大校長,死後竟無一間屋、一寸土,還欠下醫院千餘元醫藥費用,就連入殮時衣衾棺木,都是商務 印書館的王雲五代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民政府發布褒獎令:“道德文章,深孚時望”、“推行注意,啟導新規,士氣昌明,萬流景仰”。 遠在延安的毛澤東發表唁電:“孑民先生,學界泰斗,人世楷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之前,北大校長無數,蔡元培之後,北大校長依舊往來不絕,然而一提起北大校長或是大學校長,我們最先想到的卻一定是蔡元培。 緣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他憑藉著一己之力,締造了中國大學應有的模樣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蔡元培先生墓志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先生諱元培,字鶴卿,號子民,浙江山陰人,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其尊甫嶧山先生從商,以長厚著稱。母周太夫人恒教以立身處世之道。先生早掇巍科入詞林,自甲午中日戰役敗衂,我國朝野人士競言新學,始涉獵西籍,講求新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及戊戌政變後,朝局益壞,先生淑屣尊榮,毅然出都,思以教育救國,初任紹興中西學堂校長,繼任南洋公學特別班教習,並創設中國教育會及愛國學社。旋以在滬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為清吏偵悉,迺避地青島習德文,為異日留學準備。乙已加入同盟會,丁末赴德,初居柏林,繼入萊比錫大學,習哲學,尤重美學,期以美育陶冶人性以代宗教,如是凡三年,譯者專書多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辛亥革命軍起義武昌,東南各省底定,國父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先生為教育總長,釐訂教育方針、學校系統與課程綱領,為全國教育奠一新基。後以袁世凱專政乃憤而辭職,於民國元年秋携眷再度赴德二年。以宋教仁案發生,得滬電促歸,共謀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去國赴法,旅居數年,與李石曾、吳稚暉先生等創立留法勤工儉學會,並組織華法教育會,以謀兩國文化合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五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校政,袪除舊習,倡學術自由,由是舊學新知兼容並包,俱臻蓬勃,而全國學術風氣亦為之丕變矣。八年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北京學生遊行示威,反對巴黎和約,且痛懲賣國僉壬,致多人被捕下獄。先生營救保釋並發表聲明,隨即離京。既而全國重要省市,罷市、罷學、罷工為北京學生運動聲援,政府終拒簽和約,並罷免曹陸張三人。先生亦經挽留復任,子十三年,仍以不與北洋軍閥合作,引退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十五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定都南京。先生先後受命任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及監察院院長等職嗣,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創設專門研究機構,羅致專家學者致力發展學術。抗日軍興國府西遷,先生在港就醫,不幸於二十九年三月五日逝世,年七十有四。噩音傳五陪都,重慶朝野震驚,政府明令褒揚,惟以對日戰事方酣,時艱道阻,未能迎葬國內,遂由先生家屬與友生卜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先生元配王夫人,繼配黃夫人,先卒周夫人,近年亦逝子四人:無忌、柏齡、懷新、英多,女二人:威廉、晬盎,散居各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旅港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同人,每於春秋二季上冢,以表孺慕。因墓地年久失葺,乃倡議重修,並立石表於阡昔。曾子稱仲尼曰:「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當今之世,惟先生足以當之。先生門人,故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先生曾以詞誄:「先生日當中西文化文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兩大文化於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斯誄也最足以狀先生生平,並志於茲,以諗來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五日&nbsp;</p><p class="ql-block">香港台灣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 敬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