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记忆~~(1)面孔

小城

<p class="ql-block"><b>整理两年前印度之行照片 2021.1.15</b></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15日,我和四位朋友从南京飞广州转机印度德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计划印度游32天。不料第10天时因意外腰扭伤,我不得不提前返家。我短暂行程的前半段是在城市——德里;后半段在农村——克什米尔地区的斯利那加。最后三天辗转返回中国,途经阿姆利则看了一眼大金庙。对于印度这个古老神奇的国家,世上介绍他的文章千千万,他的脏乱差,他的两极分化,他宏伟绚烂的古文明,他的底层贫民窟……,无一不让人瞠目。可他却拥有广泛平静、安份、善良的人民,那些或麻木或清澈的眼神、或纯扑或呆滞的面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下是在印度首都德里和阿姆利则大金庙摄取的片花。</span></p> <p class="ql-block">经典印度女人</p><p class="ql-block">到达德里,我们入住在哈帕甘吉的一个小客栈。第二天,在办理电话卡的小巷里,看见这位坐在椅子上小憩的妇人。哈帕甘吉是印度老德里的网红街,是背包客必来打卡的一条脏且繁华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老街</p><p class="ql-block">老街上有商铺,有地摊,地上垃圾随处可见。<span style="font-size: 18px;">狹小的街道上每天人流如潮、摩肩接踵。</span>突突车、摩托车、三轮车在人群中穿梭自如……。</p> <p class="ql-block">做奶茶的摊主</p><p class="ql-block">虽然环境不尽如人意,但他的奶茶真材实料很可口。第一天早餐,我们同当地人一样,围在他身边吃他现做的煎饼、奶茶。</p> <p class="ql-block">卖完面食的大爷坐在自家铺子里,望向路人。</p> <p class="ql-block">等客的突突车司机</p><p class="ql-block">在印度,三个轮子的小突突比四个轮子的汽车牛,它无处不在,想走就走,想停就停,说转弯就转弯。上得了天,入得了地,灵活便捷,是当地人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游客们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流动水果车</p><p class="ql-block">印度的木瓜长的很大。</p> <p class="ql-block">卖水果的小伙子</p><p class="ql-block">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猜他心里一定有一座花园。他把水果待弄成了花。</p> <p class="ql-block">和餐具一样干净清澈的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饭店里等餐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卖花生的摊主</p><p class="ql-block">见我拍照,立刻摆了个PS。不知道他的花生堆里为什么要埋一个火炉?</p> <p class="ql-block">贾玛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去贾玛清真寺,必去与清真寺毗邻的月光市场,它们隔街相望。贾玛清真寺见证了印度曾被<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伊斯兰教统治600年的历史。现在这儿</span>除了做宗教活动,它也是人们喜爱的一处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闲坐的女人</span></p><p class="ql-block">在贾玛清真寺门口拾级而上的台阶上,有许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闲坐的人。女人很</span>像电影中的吉普赛人。</p> <p class="ql-block">卖羊腿的小贩和他的朋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月光市场正对着</span>贾玛清真寺东门,这里和我们的住地差不多,人气足,生意旺,也很脏乱差。</p> <p class="ql-block">看我拍照,正在收拾餐具的小伙子立刻停下手中活计,面露微笑。</p> <p class="ql-block">敷面膜的男人</p><p class="ql-block">男权至上的印度社会,男子理发一般都配套各种面部护理,象中国爱美的女人一样,他们不惜金钱和时间,他们成就了大街小巷的理发店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赶毛驴的人</p><p class="ql-block">毛驴身上驮的是建筑垃圾,老街小巷里汽车进不去,翻新改造的建材及垃圾全凭小毛驴驮进、驮出。</p> <p class="ql-block">看报纸的小刀手</p><p class="ql-block">肉铺门框上夾着许多报纸,不难看出,摊主是一位爱读报的人。</p> <p class="ql-block">做饼的手艺人</p><p class="ql-block">印度人喜欢吃饼,做饼的人,随处在地上铺张塑料纸,就可以做饼。只见他们席地而坐,两手翻飞,一张张饼就做出来了。条件好点的就支个小铺子。</p> <p class="ql-block">烤烧饼的大叔</p><p class="ql-block">这个大叔的工作台在烧饼炉台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忙时做饼,</span>闲时打坐。他是这间小饭馆亮丽的招牌。</p> <p class="ql-block">富裕人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低头摆弄手机的妈妈黑纱遮面,是一位穆斯林妈妈(伊斯兰教),露出的衣袖布质讲究,与孩子身上光鲜的衣服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滿足的生意人</p><p class="ql-block">忙碌了一早上,面前几盆生鲜卖空了,小伙子脸上写着满满的高兴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乞丐</p><p class="ql-block">在印度,乞丐是司空见惯的人群。据传印度有一种说法:要饭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同其它工作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印度人对乞丐比较宽容,饭店一般也不驱赶乞丐,给一瓢饭,乞丐们就蹲在门旁或灶下安心吃起来,倒是我们这些游客常常会打扰到他们。</p> <p class="ql-block">隔墙而坐的老人</p><p class="ql-block">月光市场沿街布满商铺和住户,他们吃住生活在这里,嗅着小巷的烟火气长大。他们一辈子的营生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放学回家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街头闲坐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等待过马路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出租车司机</p> <p class="ql-block">洗衣工</p><p class="ql-block">洗衣场是印度独有的一大特色景观。在这个被称为人肉洗衣机的地方,院子里到处堆满要洗的东西,洗衣工就站在水里用手搓洗,半截身子在水里一泡就是一天。</p> <p class="ql-block">从亊洗衣工主要是低种姓人群。尽管印度的种姓制度早已废除,但现实中,种姓制度对印度人影响深远。贫穷、得不到教育的他们,只能祖祖辈辈从事苦脏累的工作。这些人工,远比洗衣机的成本还低,所以洗衣场在印度短时间内不会消失。洗衣工们麻木、机械地干着手上的活,全然不管周围猎奇的游客们。</p> <p class="ql-block">迭衣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位可以安坐墙下不用干活的老人,估计是洗衣场老板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戴银饰的双足</p><p class="ql-block">这双脚,踩着苦脏,伴着辛劳,一生未被鞋祙好好护佑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皲裂的足跟上</span>精美的银饰告诉我,女主人漫漫人生路上有许多美好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街旁休息的大妈</p><p class="ql-block">早已习惯了游客们对洗衣场内内外外搜索拍摄的场面,晾晒场外,依墙休息的大妈友好地跟我们聊天。</p> <p class="ql-block">胡马雍陵</p><p class="ql-block">印度的先人们给现代印度人留下了许多历史遗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胡马雍陵便是其中之一,早于著名的泰姬陵,建于1556年。如果说泰姬陵是丈夫献给妻子的礼物,那么,胡马雍陵则表达了一位妻子对丈夫的爱。莫臥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遗孀哈吉·贝古姆是波斯学者的女儿,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她历时9年主持建造,</span>巧妙融合了伊斯兰教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精华,形成了简洁明快而又富丽堂皇的莫卧儿风格,<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莫卧儿王朝花园陵墓之最。</span></p> <p class="ql-block">参观景区的奶奶</p><p class="ql-block">奶奶戴着鼻饰、耳饰,两眉间点着传统的吉祥痣。印度无论男女老幼都爱点吉祥痣,吉祥痣形状有圆的,也有瓜子形、水滴形等等,寓意可以消灾避邪,也代表喜庆吉祥。最早是一种宗教符号,源于瑜伽行者认为,前额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必须涂膏药加以保护,因而在前额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捣成糊状点在眉心。</p> <p class="ql-block">准备休息用餐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印度虽然到处脏乱差,但是他们的景区俨然天堂花园一般,所以印度人休闲聚会、学校学生活动都会到景区来。一来领略国家古建筑古文明古文化,二来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p> <p class="ql-block">自信的微笑</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外因实在找不到干净的地方吃饭,中午便直奔胡马雍陵景区,在景区草坪准备吃饭。刚坐下,碰巧这群学生也涌过来坐在我们周围休息吃饭,我们互相友好地打招呼。拍照时,这两个小姑娘面露微笑,十分大方。</p> <p class="ql-block">阿格森阶梯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14世纪的阿格森阶梯井井底早已干涸,现在成为当地人非常喜欢的休闲场所。第一因为他免费,第二因为他在宝莱坞的各种电影中都有很高的出镜率。</span>游人们聚会、拍婚纱照,亦或只是坐在阶梯上冥想,享受片刻宁静。<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阶梯井是古代印度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物,长长的台阶直通底部蓄水井,给人们提供了蓄水,纳凉等多种用途。</span></p> <p class="ql-block">自拍的姑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里的阿格森阶梯井</span>比较大,长纵深,光影交错,群鸽飞翔,都是美好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去凯旋门广场游玩的小姑娘</p> <p class="ql-block">传统与现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里凯旋门</span></p><p class="ql-block">1926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英国殖民者修建了这座</span>凯旋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为了让印度人为其卖命,许诺战争结束就让印度独立,因此,印度军团积极参战,1.3万人牺牲。战争结束后,英国未兑现承诺,而是一直殖民到1947年。为了平息印度的不满,殖民者修建了这座凯旋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门内侧刻有1.3万在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印度将士。</span></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广场上的军警</p><p class="ql-block">德里是一个古老和现代结合的城市。以凯旋门为界,南为新德里,北为老德里。老德里古建筑多,新德里现代化程度高一点。</p> <p class="ql-block">广场卖零食的小贩</p> <p class="ql-block">清洁工</p> <p class="ql-block">身上掛滿眼镜的商贩</p> <p class="ql-block">青春无限的小妹妹</p> <p class="ql-block">情侣</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的纱丽</p> <p class="ql-block">女人的面部装饰</p><p class="ql-block">除耳饰、鼻饰外,这位女士连两眉间的吉祥痣都是金属掛件,不知道怎么安上去的的,疼不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亮双眸</span>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拍照的长腿帅哥</p> <p class="ql-block">街头聊天的人</p> <p class="ql-block">写满友好善意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顾特卜塔</p><p class="ql-block">这座被称为“印度七大奇迹之一”的世界最高砖塔,建于1193年。据传是穆斯林在战胜德里的最后一个王国后,将军<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顾特卜建立德里苏丹国,</span>为庆祝胜利兴建此塔。并在第三任苏丹伊勒杜米施时期建成。这是印度最高的宣礼塔,塔身刻满了伊斯兰教经文,13世纪完工时,标志着伊斯兰教在德里占据了统治地位。时至今日,数个世纪过去了,顾特卜塔塔身也仅仅只是倾斜了一点,堪称“屹立千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又见可爱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流动的纱丽</p> <p class="ql-block">端庄的纱丽</p> <p class="ql-block">美妙的情侣</p> <p class="ql-block">欢快的中学生</p> <p class="ql-block">被惊扰的游客</p><p class="ql-block">印度人普遍温和,他们的善意写在脸上。拍照时,无论男女老幼都会给你一个温和的笑容。这位被惊扰的女人下意识用手遮挡,却依就面带笑容,并无厌烦生气。摄影人唯有时刻注意拍摄礼仪,方才对得起这些善良的人。</p> <p class="ql-block">玩累了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歇歇脚的妈妈们</p> <p class="ql-block">锡克教寺庙的长者</p><p class="ql-block">锡克族在印度人心中的形象是:勤劳、诚实和团结,以及跟其他群体相比之下的相对富有。锡克人身材高大,包头、蓄须。性格倔强高傲、不苟言笑,有尚武传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在印度显得卓尔不群。</span>锡克教的寺庙往往就是该教的慈善中心。我们参观锡克教寺庙,走进这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专为来访者提供食物的房间,食客们沿墙席地而坐,有专人奉上一茶一饼,不够还可以再添。</span>两位长者居中正坐,像是这间房内负责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洗礼</p><p class="ql-block">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末的莫卧尔王朝,他们既反对印度教中的种姓制度;又反对伊斯兰教中排斥异教徒的思想。提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进入锡克教寺庙,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进入。这个由专人捧壶浇水的情节不知道有什么说法,姑且称作洗礼吧。。。从旁观察,只见人们伸出双手去接壶里的水,先喝一口,再洗洗脸,神色虔诚恭敬。</p> <p class="ql-block">锡克族男子</p><p class="ql-block">锡克教男子必须做5件事(即五K):蓄长发、加发梳、戴铁手镯、佩短剑和穿短衣裤。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独具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子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促进心灵修炼。戴金属手镯,象征打仗勇敢,不怕牺牲。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已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手镯仍然普遍。锡克族无论男女,一辈子不剪头发。他们认为头发受之于神,不可擅动,每天早上打理头发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梳头缠头也不仅仅是男人的特权,有些锡克教女子也自愿缠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认为</span>这是锡克族“超过皇帝和皇后皇冠的”桂冠。这个标志性的缠头,可以让他们的神从万千众生中很容易辨认出他们。</p> <p class="ql-block">阿姆利则大金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腰受伤的当天,和队友们一起从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飞到阿姆利则,住下来后发现大金庙就在客栈旁。既已到,不看心痒痒的,于是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忍着痛,队友玉子陪着我在大金庙转了一圈(第三天回国)。阿姆利则是锡克教圣地,大金庙</span>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这里非常开放,东西南北四个门,代表着锡克教的大门向来自任何方向的兄弟姐妹敞开。庙里有可供几百人就餐的食堂和寝室,任何人都可以在金庙得到食物和住宿。这座金庙1589年建造,1601年完工,据说共耗费750公斤黄金。</p> <p class="ql-block">朝拜者</p><p class="ql-block">无论是锡克教徒或是其它崇敬锡克教的民众,他们来到大金庙都会虔诚叩拜。金庙坐落在玉液池中,据说这片池水寓意“花蜜池塘”。<span style="font-size: 18px;">锡克族人崇尚人人平等,他们非常团结,维护教徒的利益,</span>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而不闻不问。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人祸,周围的锡克人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看着他们沦为乞丐。这成为无数印度底层人民心中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跪拜的教徒</p><p class="ql-block">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族没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人无贵贱之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人都要积极参与社会劳动。</span>锡克人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这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认为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应该铲除。所以,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p> <p class="ql-block">冥想者</p> <p class="ql-block">面对圣典</p><p class="ql-block">锡克教反对偶像崇拜,和烦琐的祭祀仪式,寺庙里不供奉任何神,只供奉锡克教的圣典。</p> <p class="ql-block">衣着光鲜的观光女子</p> <p class="ql-block">休息者</p><p class="ql-block">大金庙水池边以及沿着水池一圈的回廊,是所有人放松身心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休息、</span>读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冥想、聊天、躺下</span>睡觉。</p> <p class="ql-block">跟随父母进入金庙大殿内的小姐妺</p> <p class="ql-block">做义工的锡克小男孩</p><p class="ql-block">锡克族人有很独特的优点,心气很高,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勤劳向善,乐于奉献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优秀品质</span>从小熏陶着他们的孩子长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锡克教主张宗教宽容,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教规执行起来已经不那么严格,但尊重劳动和保护弱小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每一个锡克族人。</p><p class="ql-block">印度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世界各大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立脚点。 印度教(婆罗门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袄教、犹太教、萨满教……。宗教从古及今顽强地支配着印度人的全部生活,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小到人们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浓郁纷杂的宗教气氛中,人人是信徒,个个</span>按自己的教义行事。这种氛围,造就了印度人非同一般的思维。唯有明白了这些,才能明白为什么印度会有那么多开了挂的人和事,以及为什么印度会被称为世界上最神奇、不可思议的国家。 </p><p class="ql-block">作者张阜颖 (网名小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面孔(上集)</p><p class="ql-block">待续(2)乡村(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