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5日 <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又称“吕祖庙“,是主祀有道教仙人之称的唐代道士吕洞宾(道号“纯阳子“)的宫观,位于太原市迎泽区“五一广场“西北隅的起凤街1号。</p><p class="ql-block">该宫始建于元代,明万历年间(1573~1691年)和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两次重修和扩建。现存宫观总面积约一万平米,是一座集道观与园林于一体的五进院落。建国后一直为“山西省博物馆“一部,现为”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址。</p><p class="ql-block">图为坐于“宫门“外西侧的“吕天仙祠“石铭与浮雕墙</p> <p class="ql-block">重檐歇山顶、红墙绿瓦的纯阳宫“宫门”为“纯阳九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宫门”前一对明代铁狮隔门洞对应,东侧足踏绣球的雄狮象征着环宇统一;西侧抚弄膝下幼崽的雄狮意喻着子孙昌盛;正面蓝底匾有行书“纯阳宫”字样</p> <p class="ql-block">“宫门”的背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底匾以道教字体九叠纂镌“蓬壶佳瑞”字样</span></p> <p class="ql-block">在“宫门“的券洞内即可看见正前方一进院中央的牌楼“道德坊“</p> <p class="ql-block">“道德坊“为“纯阳九景“之一,位于一进院的正中央,高8.8米,四柱三楼型制,戗杆、大额枋、云蹲雀替均为木质,基座石质;单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檐下砖雕九踩斗拱;正面匾有“吕天仙祠”字样,背面匾额书“蓬莱仙境“字样;两旁的花板均为彩绘山水</p> <p class="ql-block">牌楼前的明代铸铁狮子</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东面有座建国后以太湖石叠砌成的“石山”,雨季时在此可欣赏到“石山流瀑”景观</p> <p class="ql-block">“石山”脚下有许多历代石雕及神龛</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山的登高石级可直达山顶平台,沿途缀有许多仿古石柱、石雕、石刻和砖砌墓室</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平台入口处的一座元代风格的墓室中置有一石棺,棺壁四面分刻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大道教神兽;棺前立着一块镌有“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大元大德元年”字样的石碑。</p><p class="ql-block">从石碑上落款得知,石棺造于1297年,棺椁主人“披云真人”即曾任太原纯阳宫住持的道教宗师丘处机弟子之一宋德方。</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宋真人1247年圆寂,石棺为他50年忌日时后人所造,内部空无一物,是建国后被考古人员发掘出土并一直安放于石山上</p> <p class="ql-block">石山顶平台上的明代古炮</p> <p class="ql-block">图为位于石山平台西隅的四角攢尖“关公亭”,因亭中央安放的一尊3米高元代关公提刀跨马铜像而成为“纯阳九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关公即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其生前忠实于主,战功卓著,死后被佛、道、儒三家奉为“武圣“祭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尊“关公”像最初在东门外的“勒马关帝庙”内,元末移至后铁匠巷的“关帝庙”。1951年移入现址后,成为纯阳宫的“艺博八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山顶平台还是一处十分不错的观景台,在这里远眺可饱览周边美景</p> <p class="ql-block">在石山上俯瞰一进院</p> <p class="ql-block">图为位于牌坊西侧地坪高出部,“纯阳九景“之一的60米20楹“石刻艺术长廊”(简称“碑廊“)</p> <p class="ql-block">”碑廊“之一角</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碑廊”前的一尊铁铸“独角兽——獬豸”是传说中独角高额,善辨是非曲直的神兽,亦是自秦以后历代法官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该像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铸成,张口立耳螺发,腹下有两只幼兽。因雕像铸造工艺精湛,造型活泼可爱,故成为纯阳宫的“艺博八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廊“内一字排列着历代碑刻、佛教人物造像、浮雕及记录着古人生平的墓志铭等近百通,且大都是研究古代碑刻艺术的国宝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1957年在山西猗氏县孙里村征集到的《昙灵寺造释迦立像》。</p><p class="ql-block">该石像完成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释迦高鼻大耳小口,双目微闭俯视下方,颈粗肩宽,身材短小但体态丰实,身着方领袈裟腹部微凸,袒胸跣足立于覆莲座上</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50年代于山西东南部高平县(现县级市)出土的北周(557~581年)“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该佛像面部圆润,鼻梁高挺,大耳下垂,两肩倾斜,身着袈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残缺……。造型高大雄伟,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图为碑廊中陈列的两尊石刻“释迦立像“,左侧的为唐代(618~907年)时期成品,右为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制作</p> <p class="ql-block">在“碑廊“陈列的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这尊被誉为“纯阳宫三绝“和“艺博八宝“之一的“涅槃变相碑“了。</p><p class="ql-block">该碑完成于唐天授二年(691年),高3.02米,宽0.87米,厚0.25米。碑刻内容展现了佛祖释迦摩尼涅槃前后之情景与佛陀讲法度人故事:正面中央浮雕为佛祖涅槃时众弟子举哀场景。上部雕《纳棺》、《临终遗诫》、《荼毗》和《送葬》四图;下部为《难陀供养图》;碑额雕天宫与须弥山;下层线刻供养者姓名;碑背为《再生说法》、《涅槃》、《双足显圣》和《天界起塔》四图;碑两侧满是天王、童子与神兽狮子等图案。整套碑刻布局严谨雕工细腻,不失为古代图文碑石中罕见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涅槃变相碑“之局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碑原为山西临猗县早已毁废的皇家寺院“大云寺“遗物,面世千余年虽历经数次灭佛运动但依旧保存完好。1957年移至时为“山西博物馆“的纯阳宫收藏。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碑廊“中陈列的部分历代石雕佛头</p> <p class="ql-block">“碑廊“中的其他碑石文物一瞥,其中包括北齐的“接引佛像”、西魏的“昙灵造释迦立像”、北魏的“千佛碑“、东魏的“四面造像碑“、唐代的“释迦立像“、汉代的“石虎“以及北魏的“石羊“等</p> <p class="ql-block">这尊长134.5厘米,高71厘米的“西汉蹲虎”系由整块砂石随形雕就,虎目圆瞪獠牙侧露,前肢直立后肢蹲坐,整体造型浑厚,雕工简练,极具汉代石刻的典型特征,为国家一级文物和纯阳“艺博八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石山上俯瞰二进院山门——明代纯阳宫的正门“道德之门”</p> <p class="ql-block">“道德之门“为“纯阳九景“之一,是一幢平面呈八字形的砖构山门,门东西两侧各植古槐,树旁各立一倾角同材质影壁。</p><p class="ql-block">该门面阔三间辟三券拱门,门檐下砖雕三踩单昂斗拱。正中砖雕匾额镌着“道德之门”四个大楷,匾中的“正阳书”款即“正阳真人“(传说中吕洞宾之师、五代道士钟离权);</p><p class="ql-block">中门两侧的砖雕楹联为明代道学家、诗人“太白山人“(孙一元)之“道合昊天茂上仙班第一,祠洲晋地埊下栋宇无双“;东、西两侧门洞的石匾分别为“虎伏”与“龙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进院为一开放式空间,没有其它建筑,也不设任何供奉,完全是一个过渡性质的“虚殿“,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有的样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在石山上俯瞰二进院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二进院北端的三进院入口,也是历代举行祭祀活动的“献殿”。</p><p class="ql-block">该殿为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东西两面为封闭式厢房,中间部分开敞为亭状,仅有四根立柱,殿正中供大肚佛一尊,两旁分别立有佛教神兽“铜狮“和”铜象“</p> <p class="ql-block">“献殿”正中央的明代铜铸“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献殿”东侧的铜铸神兽——文殊菩萨的坐骑“雄狮”</p> <p class="ql-block">“献殿”西侧的铜铸神兽——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p> <p class="ql-block">过了“献殿“即进入三进院。</p><p class="ql-block">图为“纯阳九景“之一,坐落在三进院正中央的方形建筑“吕祖殿”。</p><p class="ql-block">“吕祖殿”又称“三祖殿”,是纯阳宫的主要建筑及供、祭道教圣人吕洞宾、王重阳和丘处机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该殿建于0.80米高台上,面南背北,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覆琉璃瓦;羊角海棠窗;<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前月台形螭陛(御路)围以石护栏,东、西、南侧台阶可入通后院过道;绘满苏式彩画的平板枋中伸出翘头承托卷福云形梁头,屋脊线上排列各色吞脊兽。为纯阳</span>宫最壮观的建筑,现为道教文物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内供奉的仙道吕洞宾及两旁侍者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位于“吕祖殿“东侧的“集思阁”</p> <p class="ql-block">位于“吕祖殿“西侧的“晋贤斋”为山西历代名人生平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呈方形的“吕祖殿”位于三进院中央,为一小“口“,而其四周的“献殿“、”集思阁“、”晋贤斋“及偏殿又是一个规则的大“口”,合起来便是一个“回“字,故三进院又被称作“回字院”</p> <p class="ql-block">穿过“吕祖殿“即见这座洞窟式建筑——由券拱门托起的二层楼阁,它便是”第四进“九宫八卦院“的入口。</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下层券门楣书“虚无洞“字样,上悬“别有洞天“匾;二层外墙两扇洞窗间白漆书“山西皈一道院”,檐下悬“瀛洲妙境”匾。</p><p class="ql-block">附:“瀛洲”是《山海经》中记载的“蓬莱“、“瀛洲“和“方壶“三座仙山之一,山上有持长生不老药之仙人。故有“蓬莱仙境”、“瀛洲妙境”与“方壶胜境”之称谓</p> <p class="ql-block">“虚无洞“外的“唐代陶俑”</p> <p class="ql-block">四进院的布局平面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院为呈八角形的合院,所有建筑均系以古代天文学家“井“字划分天宫的方法,按“乾、坎、艮、震、中、巽、离、坤、兑“9宫的方位建造,二层,每层八个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底层八面均辟砖券窑,每窑辟二洞,连入口“虚无洞“共计九窑十八洞;二层洞顶四面建楼;四角又建九角攢尖亭。楼亭间以回廊贯通;院中央有二层楼阁“回廊亭”顶层八角攢尖亭亦有天桥与北楼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样,二层的四楼四亭与院心的“回廊亭”组成九星,与地下九宫相对应。由于这种布局在国内古建史中实属罕见</span>,故得名“九宫八卦院”</p> <p class="ql-block">整个院落的二层楼亭均以四通八达的“回廊“串连在一起,游客登高沿廊观景,就如同置身于满眼琼楼玉宇的仙境之中,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位于院中心似楼似亭的三间两层“回廊亭“底层为方形阁,二层为扇形八角攢尖亭;门前一对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铸铁狮;二层北面有“飞桥”与北楼连接,此为“纯阳九景”之“飞阁栈桥”。</p><p class="ql-block">该亭现为历代文物与建筑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供奉在“回廊亭“底层中央的明代佛教菩萨“鎏金毗卢遮那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这座名为《瑶池赴会》的“清代珐琅大屏风“亦是纯阳”艺博八宝“之一。</p><p class="ql-block">该屏风为五扇堂屏,由红木基座、镶嵌珐琅屏风及红木镂雕屏缘构成;屏风图案内容主要以《刘晨、阮肇误入天台山》、《老子出关》、《八仙祝寿》、《麻姑献寿》、《和合二仙》、《三羊开泰》、《刘海戏蟾》、《吹箫引凤》和《东方朔偷桃》等道教典故,集中衬托了一则王母盛邀各路仙人前往瑶池赴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五组图画既自成一章又相互连贯,蓝天祥云、仙山琼阁以及各显神通的仙人……画幅不大却信息满满</p> <p class="ql-block">二层供奉着道教的北极四圣之一“真武大帝玉京尊神及天篷、天猷真君”</p> <p class="ql-block">这尊造型独特的青铜“狮盖环耳云纹景泰蓝炉”铸于清代,高0.73米,宽0.77米,通体饰蓝色基调的珐琅彩绘的缠枝花、卷云纹及灵芝如意等图案;盖钮为狮子滚绣球;炉腰两侧铸双狮首耳;炉底三只狮足。</p><p class="ql-block">纵观该炉器的造型与纹饰,无不尽显当年铸造者的古朴的匠心和精致奇巧的制作工艺。故该器亦为纯阳“艺博八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为”飞阁栈桥”</p> <p class="ql-block">栈桥北端尽头的“正殿”及殿内供奉的“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p> <p class="ql-block">“九宫八卦院“二层四隅各有一座“八角亭”,每个亭内均有造像</p> <p class="ql-block">南隅“八角亭”内的“释迦摩尼卧佛像”</p> <p class="ql-block">除了“虚无”、“长春”、永沃“、”潜真“和”灵宝“5个上建有楼阁的主窑外,另4个辅窑分布在院内四角。而9个窑除了“虚无”与“灵宝”两窑作为“九宫八卦院“的南、北门洞可跨院外,其它窑洞是不能跨院的。</p><p class="ql-block">各窑均在两侧辟洞,洞内的主要光源(陈列品的射灯除外)均系窑外窗洞射入的自然光</p> <p class="ql-block">图为“潜真洞”</p> <p class="ql-block">潜真洞”内展示的“纯阳宫三绝“和“艺博八宝“之一的“常阳天尊像”为唐开元七年(719年)凿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在山西运城安邑,后移至现址。</span></p><p class="ql-block">石像为道教上仙太上老君的造像,通高2.56米,像高2.2米,由汉白玉像身、底座和基座三部分组成。造工精细,雕琢技法娴熟,线条圆润流畅,形象丰满。</p><p class="ql-block">该雕像道袍莲冠,长髯垂胸,双目细长,神态端详,一手举拂尘,一手置于面前凭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石座两侧及背面线刻有道士弟子像、供养者姓名,四周亦有线刻莲花、忍冬与仙鹤等图案。</p><p class="ql-block">石像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道教、古代雕塑及书法艺术的最有价值的珍品。为国家级艺术珍品和2002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64件被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为“永沃洞”</p> <p class="ql-block">“永沃洞”内展出的明代道教造像</p> <p class="ql-block">图为“长春洞”</p> <p class="ql-block">“长春洞”内的佛教护法菩萨“鎏金韦陀像”</p> <p class="ql-block">“九宫八卦院“正北的“灵宝洞”亦是五进院的门洞,上层楼阁即“纯阳九景”之一的“玉皇阁”。该阁高三层,为解放后新建,也是纯阳宫中最高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灵宝洞”内展示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洞中展示的9块“汉代画像石”亦是纯阳“艺博八宝“之一。该批画像石均系1923年山西离石县马茂庄出土的东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年)当地主管匈奴事务官吏“使者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左表字元异墓”中。</p><p class="ql-block">画像石是汉代统治阶层十分流行的墓穴装饰法,所有的达官贵人都希望到天国后依旧能享受曾经的奢侈糜烂生活,遂将生前的各种豪华场景以石雕绘画形式布置于墓穴的扉、柱、楣、梁及盖顶等部位。</p><p class="ql-block">据《离石县志》记载,当年共出土汉画像石52块及墓表一幢,大部分后来被当地人倒卖流到国外,目前国内仅存12块</p> <p class="ql-block">除了“灵宝洞“,所有的窑洞文物展示布局类似,均为一窟一物</p> <p class="ql-block">在“九宫八卦院”里,游客是无法登上二层建筑的,只有穿过“灵宝洞”进入五进院方可见到登楼阶梯</p> <p class="ql-block">“太原纯阳宫“1996年被山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成为被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到此一游,给本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地盘不大却信息满满,所有文物全是原汁原味的古董而无任何斧凿修补痕迹。一句话——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13日,该宫又成为了“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的馆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