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门户——英雄芷江

<p class="ql-block">  说起湘西,边城凤凰名气颇盛。真到了湘西才发现,还有个不能不去的地方——芷江。</p><p class="ql-block"> 芷江是个侗族自治县,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古代时期属于“五溪蛮地”,有沅水、辰水等五溪,当年屈原有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后来遂将这里改名芷江。</p><p class="ql-block"> 芷江虽是侗族自治县,但自古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殷商时期就有百越,之后有苗族从黄河流域南迁至此,宋末元初土家族有一支避战乱迁至此地,明清以后又有大量汉族迁入。如今,芷江各民族聚居一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学习、互通婚姻,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民族文化特质,多个民族之间既保留了大量的本民族文化和习俗,又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民俗。</p> <p class="ql-block">  芷江的景区,龙津风雨桥不能错过。这是古沅州外八景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侗乡风雨桥。明朝万历年间,由一僧人在当地捐钱募资兴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这桥历史上多次焚毁又多次修复,始终是湘黔交通的重要据点,也是西南商贾游客云集的繁华之处,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上个世纪最后修复的该桥全长246米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p><p class="ql-block"> 这座风雨桥是典型的侗族特色建筑,横跨舞水河上,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桥顶用深蓝色的琉璃瓦装饰,桥头饰有金黄色双龙抢宝和兽头,檐口和屋脊都绘以白色,体现了侗族民族特色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特色,楼阁观赏厅、亭、廊、柱坊、店面门楣上的条幅,则多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并请名匠精雕细刻而成。整个桥的设计建造是集侗乡建筑文化和当代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气势恢宏,特色鲜明,是湘西地区建筑精品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穿过繁华热闹的风雨桥,离开芷江县城两三公里,就是芷江机场。芷江机场现在是怀化市与外界空中连接的重要空中航线,但其历史与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年代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当时的国民政府在芷江建设该机场,作为中美空军的重要军事基地,也是“二战”期间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当年威名赫赫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后期作战以此为据点,为支援中国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现在,在芷江机场的旁边就有飞虎队纪念馆。门口矗立着飞虎队群雕塑像,院里有陈纳德将军单独的塑像,此外,还遗留着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指挥塔建于1938年10月,是个“丁”字形结构三层小砖楼。二战时期,这里是芷江机场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指挥室等,里面现在还完好保存展示着当年的样子和部分实物。看着那些生锈的电话、电报机、打印机、台灯等,心里想象着当年陈纳德将军和中方芷江空军司令张廷孟等人,在这里指挥上千次空军战斗的繁忙和英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指挥塔对面就是俱乐部,这个外观简朴的砖木结构建筑,里面的装修装饰完全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式风格,大吊扇、大舞厅、大会议室等等,瞬间把人带入到那个戎马倥偬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这些旧址之外,就是纪念馆本身了。纪念馆是2000年5月新建成的,占地1500平方米,外形是一座两架飞机型的环形建筑,馆内设四个展览大厅,用科技手段对当年的一些工作、作战场景进行了复原,又从中国和美国征集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实物和照片,真实再现了当年飞虎队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各种英勇事迹和生活场景。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年的驼峰航线。</p> <p class="ql-block">  1943年,飞虎队除了协助中国组建空军、对日作战外,还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将战略物资运到中国,以突破日本在陆地上对中国的封锁。这个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飞越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山峰的航线,战机经常在峡谷中穿行,飞行路线起伏跌宕,犹如驼峰,因之称为驼峰航线。这一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气候条件恶劣,飞行危险度高,飞机失事率极高,因此也被称为死亡航线。但这条航线开通意义极大,在滇缅公路被封锁断绝后,这是中国西部维持抗战的空中生命线,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芷江机场严阵以待的中美空军,静静地待命等着再次出战。突然基地指挥部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顿时整个机场沸腾了。随后他们接到新的命令,他们将在芷江机场等候前来签署投降文件的日本代表。</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21日,举世闻名的日本政府代表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的受降典礼,就在芷江机场不远处的芷江县七里桥村举行。这里现在矗立着巨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并建有受降纪念馆,保留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旧址等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刚到七里桥,就被巨大的纪念坊震撼了。作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正南北向,为四柱三拱门,青砖砌就,白色水泥粉刷,嵌沅州石。正面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白崇禧等人题词和对联,背面刻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铭文。</p> <p class="ql-block">  纪念坊旁边是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等建筑,这三栋黑色双层木结构平房,呈“品”字天井型。受降会场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场景布置,孙中山的像挂在墙上正中位置,两边是青天白日旗图像,并书写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对联,横批是“天下为公”。屋内放着三个桌,两个是受降代表席,一个是投降代表席,桌席上放置着参加受降仪式的双方代表姓名牌。屋内另一端单独放了一个桌席,那是参加见证历史时刻的记者席。记者们在这间朴实的木屋里,见证了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交出百万侵华日军在华的兵力分布图,接受了载有关于各战区日军投降详细规定的第一至第六号备忘录的一幕,并留下了永久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迁到芷江,总司令何应钦在这里多次主持召开重大的中国陆军高级军事会议,指挥了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芷江保卫战,也称湘西会战。这场战役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战线长达两百余公里,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最经典的一战就是雪峰山战役。中国军队依凭武冈城墙的坚固和军队、百姓共同顽强的拼搏,重创日军,使得日军发起的三面强攻没有得逞。最终,此战中国军队以一营兵力与拥有坦克重炮的十倍之敌血战七天七夜力保千年古城不失,创造了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芷江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这场最后的战役大获全胜,让芷江名扬四海。也因此这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展览馆大厅内,空中悬挂着巨大的殷红灯饰:1945.8.21。历史,在这一时刻凝固——中国铭记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日子,中国人铭记着这个扬眉吐气的日子。我们,永不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