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6.下午<div>气温:-20°,多年罕见的超低温。<br>地点:唐山遵化清东陵之石牌坊.大红门.碑楼.昭西陵<br>活动:自驾<br>摄影:偃城浪子</div>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天津市蓟州区不足30公里(故列入《蓟州之冬》系列),占地80平方公里。 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今天是天津周边最冷的一天,蓟州临近燕山,最低温度到达历史上罕见的-22°。我因事来到蓟州,下午没事顺便自驾到清东陵看看去,呵呵!即便下午,温度也在-18至-20°之间,真冷呀! 大约下午15点左右,我们到达清东陵景区售票处。(门票分150元和120元的两种套票,区别在于是否观看祭祀表演。清东陵可游览的景点包括:昭西陵、孝陵、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慈安陵、景陵、文展管以及二郎庙。)<div> 因为太冷,而且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购买门票参观景区。同伴建议,我们就到清东陵附近转转,沾点皇家气息就行,随后有时间,再买门票认真参观。</div> 清代皇帝陵的规制布局可分为三个区,即神路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br> 孝陵的神路区建筑配置最为丰富自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东西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风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东西下马牌、三路三孔桥及平桥。<br> 宫殿区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营建,自南至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br> 宫门以北部分环以围墙,前后三进院落。神厨库区位于宫殿区前左侧,其建筑有:神厨(做祭品的厨房)、南北神库(储存物品的库房)、省牲亭(宰杀牛羊的场所),环以围墙,坐东朝西。围墙外建井亭。<br> 三个区的所有带屋顶的建筑(包括墙垣)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黄琉璃瓦覆顶(包括墙顶)。 我们离开清东陵售票处,直接开车走小路去了神路区的石牌坊。路边停好车,与看门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我们沿神路徒步走向孝陵石牌坊。本篇主要介绍石牌坊、大红门、碑楼、昭西陵,其他地方我们随后再去再详细介绍。 孝陵石牌坊位于陵区最前方,是陵园的标志。采用石雕仿木结构,五门六柱十一楼,完全用石料构筑而成,面阔31.35米、高12.48米。像这样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在国内已不多见,只有在清东、西陵和十三陵能看到。<div> 站在石牌坊南30米正中间的位置向北望去,远处的大红门恰好出现在石牌坊中间的门框之中。浑厚的红墙、闪烁的琉璃、框在清白色的石牌坊内,壮观肃穆。<br></div><div> 逶迤前行,来到石牌坊北30米神路的正中间,这时你又会看到形状像倒扣的金钟的金星山恰好镶嵌在石牌坊的五个门框里,主峰正好位于中门正中,青白色的石门,苍茫远山,蔚为壮观。<br></div> 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做工细巧,刻技精湛,石牌坊历经数百年,经过两次大地震,而今安然无恙。 <div> 说明一下:</div> 清朝是最后的封建王朝,建有四处皇陵,分别是:辽宁新宾县努尔哈赤以前的祖宗之永陵、 辽宁沈阳的努尔哈赤的福陵与皇太极的昭陵、河北遵化市的东陵、河北易县的西陵。<div>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br><div>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孝庄皇太后之昭西陵,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以及众多的后妃等园寝。<br></div><div> 清东陵北有昌瑞山为靠山,南有金星山做玉案,东有鹰飞倒仰山,西有黄花山,东西两条大河环绕,群山环抱如庭院,佳穴天成。<br> 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其余子孙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 “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分列两边。<br></div></div> <div><div> 进入陵区首先是孝陵神路,依次是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神道长6公里,宽12米。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室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建筑相贯串,形成陵区建筑中轴线。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br> 我们看过石牌坊,继续沿神道走向大红门。<br></div></div> 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门开三洞,黄色琉璃瓦,単檐庑殿顶。<div> 清朝统治时期,在大红门两侧环绕有近40华里宽厚高大的风水墙,把整个陵区圈占起来,可谓红墙迤逦,景象壮观,肃穆典雅。<br></div><div> 向北望去,大红门的中门洞可以看到孝陵大碑楼的南门,东西两侧门洞看到的则是孝陵两侧的苍松翠柏。<br></div> 当我们沿着这条神路继续向北来到距大红门80米的位置,中门洞完整的呈现了孝陵大碑楼,而左右两个门洞则呈现出两根华表,远远看去,孝陵主体背靠昌瑞山,绵延青山,苍松翠柏,彰显国运昌隆。<div> 大红门正中门洞正对着碑楼,碑楼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div> 在此,设有下马牌。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否则格杀勿论。 站在大红门回望石牌坊,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米的谷口,俗称龙门口。<div> </div> 穿过大红门来到大红门北侧30米处回望时,金星山、石牌坊都错落有致的呈现在大红门的中洞中,据说当初的设计初衷,远处的金钟山就好比是朝拜的大臣,皇帝谒陵后走神路回朝,一路穿越大红门、石牌坊,就能将这些景观尽收眼底,也预示着国运昌隆、一统天下。看到这里,是不是对古代匠人对建筑尺度把握的神奇和精准,已经叹为观止了? 具服殿也称更衣殿,是专门为帝后到东陵谒陵时更换衣服进行休息的地方,它位于大红门内神道左侧,是一个单独的院落。 穿过大红门,就到了真正的陵区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神路。这条神路全长6公里,是我国最长的一条神路。它虽然名为“路”,但在清朝统治时期,这条“路”活人是绝对不能走的。只有抬棺材的人把死去皇帝的棺材抬到陵区里面去时才能走。在其它任何情况下,这条神路都是不能踩的。如果有人顺着神路踩下去,就会被剁掉双脚;而如果有人横着穿过神路,就会被杀头。 所以在当时,几乎所有人见到神路都吓得直哆嗦!也许你在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了:清朝时有上千奴仆在东陵陵区里服务,他们是如何通过神路的呢?聪明的古人想了一个办法:筑桥!事实上,清东陵孝陵神路上建有很多座桥。这些桥不仅具有最基本的排水功能,还具有类似现在“立交桥”的功能。活人要想穿过神路到神路的另一侧去,就可以从桥洞底下走。就连皇帝谒陵时,也绝对不能走神路,必须从桥洞底下走! 大碑楼也称作神功圣德碑楼,是记录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碑楼内有赑屃驮着顺治皇帝的神功圣德碑。碑为满汉两种文字,记录顺治皇帝一生之功绩。 大碑楼亭外广场四角各竖玲珑剔透华表一根,盘龙直上,望天犼稳坐云端。华表又称擎天柱或蟠龙柱,通常高度约十二米,直径一米五,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柱身底部雕刻有海浪巨岩,顶部龙首处插有镂雕如意云板,首尾间共长两米四。 大碑楼四角处的四根华表上的望天犼,两个面南,两个面北。据说,面南的寓意是盼望墓主人的后代子孙们及时来祭祀;面北的一对其寓意是劝告祭祀者不要过度悲伤,要及时回朝治理政务。这和北京天安门等地的华表顶端的望天犼“望君出”“盼君归”的职务分工是一个用意,都是美化封建帝王。 华表的外围绕以汉白玉石栏杆,狮子望柱,荷叶净瓶栏板。整个华表的雕刻修筑的十分精美壮观。在西陵无数巧夺天工的古建筑里,华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雕工,深刻的寓意成了不可忽视的一抹亮色。游人或徜徉在松林古柏中净化心灵,或穿行在殿宇之间感受历史沧桑,但不要忘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同样妙不可言! 这座在整个陵寝建筑群前导空间中最高大的建筑——大碑楼,高度也只有九丈九尺九寸,这样的视距高度和宽度既让人仰止,尽显气度和神韵,又富于人情味儿和亲切感,体现了清代建筑与统治思想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继续向前的神路,在前方拐了个弯,绕过了影壁山,通往神秘的宫殿区。天气太冷,我们原路返回。 清东陵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等诸建筑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引人入胜。 返回途中,我们去看了昭西陵。这里,是清朝有名的孝庄文皇后(大玉儿)的陵寝。墓主人是清东陵所葬的161人中辈份最高的一位。走近昭西陵第一感觉是破败不堪......<br> 昭西陵,座落在顺治孝陵以南五公里的风水墙外,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初称暂安奉殿,为停放孝庄文皇后棺椁的地方。经过37年的风风雨雨,至雍正二年才修完地宫。雍正三年孝庄文皇后入葬,始定陵名为昭西陵。孝庄皇后梓宫在暂安奉殿历经两朝,前后达37年,停灵时间如此之长,在有清一代是唯一的一例。<br>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历经数朝,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为清朝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br> 专家认为,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风水墙内,顺治皇帝已经占据了清东陵内至高无上的位置,作为母亲的孝庄文皇后无论再葬在任何一个地方,地位都会低于她的儿子。所以建在风水墙外是比较合适的。<br> 一个女人,一座昭西陵,给后人留下了多少说不完的故事,解不开的谜。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遗命将其葬在孝陵附近。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可孝庄在其生前曾嘱咐康熙帝道: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br> 康熙帝向来对祖母非常孝顺,故在孝庄归天后,没有将其入昭陵,只是在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院内有享殿和暂安奉殿各一座,未建地宫。享殿为庑殿顶,因孝庄生前对所住紫禁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小殿十分喜爱,所以康熙命人拆掉,移到陵区重建成享殿。享殿旁有东西配殿,院门为三座门。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div> 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玄烨前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祖母。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br> 雍正三年(1725年,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div><div> 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因地势原因,未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div> 清王朝在两个多世纪里先后建了七座皇后陵,从建筑规制上讲,最独特的莫过于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了。它的独特之处在哪些地方呢?<br> 一是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清代陵寝,无论是帝后陵,还是妃园寝,大殿都是歇山顶,只有单檐、重檐之别,唯独昭西陵大殿是庑殿顶的。庑殿顶是古建筑中最尊贵、最高级的形式,从这里也体现了墓主人的地位。<br> 二是两重围墙。清代所有陵寝的周围只建一道围墙,而昭西陵却有内外两道围墙,成为清陵中的孤例。<br> 三是三座门建在大殿前。三座门作为陵寝门,都建在陵寝的大殿后面,成为前朝和后寝的分界,而昭西陵却将三座门建在了大殿的前面,建了隆恩门以后,迎面就是三座门。三座门成了昭西陵第二道围墙的大门。<br> 四是无马槽沟和桥涵之设。清代陵寝大都依山而建。为了防止山水冲刷陵寝,在陵寝的两侧及前面开挖又宽又深的马槽沟。一些皇帝陵内还开挖了玉带河,以排除院内雨水。而昭西陵内外既无任何沟河,也无桥梁、涵洞之设。<br> 昭西陵的以上四点都是清代其他陵寝所没有的。<div> 另外,昭西陵还有两点为后世的清陵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先例。</div><div> 一是将陵寝门分建在大殿两旁。后来的裕陵妃园寝、昌陵妃园寝、慕陵妃园寝以及一些公主园寝均仿造此制。</div><div> 二是建神道碑亭。因清代皇后都近依皇帝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容易判别其隶属关系,也容易知道内葬人是谁,所以一般皇后陵都不建神道碑亭。而昭西陵与昭陵远隔千里,难以使人判明两陵的关系,也不易知道墓主人是谁,故建神道碑亭一座,以弥补上述的不足。</div><div> 自开此先例以后,给150年后的慈禧口实和依据。1873年,在营建慈安与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时,都仿照昭西陵,建了神道碑亭。</div><div> 图为破损严重的昭西陵小碑楼。</div> 对于为什么不把孝庄皇后葬入清东陵内,有以下几条理由:<br> 一是顺治帝的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处于陵园内至尊无上的位置,作为福临生母的孝庄,将她葬在陵内任何一处,地位都低于孝陵,这与其辈分不相称。<br> 其次,孝庄是太宗皇太极的皇后,虽把她葬在遵化昌瑞山一带,但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体系,故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从这充分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把其葬在东陵陵区之外,以示区分。<br> 三是,在清代,无论皇帝,还是钦点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身为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在谒陵时,每次都必须先从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必经之处。而昭西陵就在大红门一侧,故对于谒陵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div> 四是,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子孙对她的尊崇景仰之意。且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东侧也是理所应当。</div> 至此,我们这次清东陵之行结束。关于清东陵的其他详细情况如何,下次再来详述,再见!